中国工业劳动力供求现状与解析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mp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工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快速发展,在世界上稳固建立起了“中国制造”的地位。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环境已经逐渐变化,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因工资提高等受到了影响,“中国制造”的地位由此受到了冲击。本文以劳动力供给来源、劳动力供求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企业、政府双方的应对措施。
  一、劳动力供给来源的变化
  (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
  长期以来,中国的总人口和15—59岁之间的人口(以下称劳动年龄人口)保持了持续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影响,其增速日益下降。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的数据计算,中国总人口增长率将在2010—2015年间降至0.42%,同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将只有0.09%;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将在2015—2020年间变为负值,总人口增长率也将在2030—2035年间变为负值。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宣布,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2011年末减少了345万人,称这是计生政策下绝对数量的第一次减少,并且到2030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还将维持持续减少的减少。综合上述测算判断,中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时期。而这将在总量上制约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二)青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
  青年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从工业企业看,青年从业人员的比重近年出现了下降趋势。2011年与2002年相比,在制造业就业的16—39岁之间的青年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9.2%下降到63.8%,降幅为5.4个百分点。在采矿业就业的16—39岁之间的青年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下降到45.3%,降幅为17.7个百分点。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就业的16—39岁之间的青年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5.2%下降到53.5%,降幅为11.7个百分点。与此相反,40岁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在总体下降的趋势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青年从业人员比重的下降尤为突出。2011年与2002年相比,16—39岁之间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占全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比重,从70.1%下降到58.8%,降幅为11.3个百分点,而40岁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青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供给数量。二是提高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缩小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实现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低成本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发生了改变,预示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缩小。
  首先,跨省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减少,而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59亿。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外务工的占47.1%,在省内务工的占52.9%。和2008年相比较,在省外务工的比重下降了6.2个百分点,在省内务工的比重上升了6.2个百分点。
  其次,东部地区农民工增长低于中西部地区水平,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比重下降。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2010年增长2%,同年,中部地区增长8.1%,西部地区增长9.6%。2011年,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比重比201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同年,中部地区上升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8个百分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对工业企业的发展有两方面影响:第一,减少农民工的数量。第二,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四)高学历求职人员增加
  应届毕业生也是工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影响,高等教育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占全体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初中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占全体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比重,2000年是73.4%,2011年是40.9%,十余年间下降了32.5个百分点。高中及职业高中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占全体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比重,2000年是19.8%,2011年是20.9%,十余年间仅上升了0.1个百分点。但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占全体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比重,2000年是6.3%,2011年是35.4%,十余年间却上升了29.1个百分点。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占全体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比重,2000年是0.5%,2011年是2.8%,十余年间也上升了2.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学历构成已具有鲜明的高学历化特征。
  高学历求职人员一般要比低学历求职人员就业期望值高。因此,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求职人员的数量增加不会增加工人的供给,反而会由于减少了初、高中毕业生的数量而减少工人的供给,从而造成工业企业招聘不到足够数量的工人。
  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一)劳动力供给日趋紧张
  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供求呈供给大于需求状态,反映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劳动力市场,就是求职人数多于招聘人数。但是,2010年以后,求职人数增长放缓,求职人数逐渐少于招聘人数。2012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招聘人数为2376万人,比2011年增长了14.9%,同年求职人数为2233万人,比2011年增长了14.1%,供给缺口人数为142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30万人,供给缺口呈扩大趋势。
  劳动力供求关系在2010—2012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全国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在2010年超过了1倍,之后小幅度上升,2012年达到了1.07倍,表明相对于每个岗位需求的求职人数日益减少,劳动力日趋紧缺,从用人单位看,招聘难度增大。   (二)劳动供求结构明显失衡
  1、青年劳动力相对紧缺
  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多数针对青年劳动者。《2012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劳动供求关系分析》指出,16—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总用人需求的63.8%。但该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比较紧缺。具体来讲,25—34岁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最高,该年龄组的供给最紧缺;35—44岁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排在第二位,其供给比较紧缺;16—34岁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在2012年也超过了1倍,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综合起来看,青年劳动力供给不足,与此相反,45岁以上的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和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青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有关。
  2、初、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相对紧缺
  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绝大多数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2012年,要求有高中和初中学历的用人需求超过了有高中和初中学历的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达到了1.11倍和1.08倍,其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更高达1.32倍,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十分抢手,但是,要求有大学文化学历的用人需求低于有大学学历的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只有0.97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相对困难。这说明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很大,但供给相对不足,而大专、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很大,但需求相对不足。
  造成上述不平衡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与高等教育扩招有关。由于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大专、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但中国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又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所以造成大专、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相对过剩。二是与教育结构不平衡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快,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大学毕业生在2000—2011年间增加了6.4倍,而同期技工学校毕业生只增加了1.84倍。
  3、技能、技术人才相对紧缺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是工业企业最主要的两类从业人员群体,目前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2012年,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达到了1.11倍和1.09倍。相比之下,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单位负责人员的需求小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小于1倍。
  这个局面的形成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型发展模式,它们需要提高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因此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大学教育内容普遍滞后,教学方法僵化,无法培养出量足质高的技能、技术人才,而企业存在人力资本投资吝惜倾向,这也加剧了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增长缓慢,不能满足需要的局面。
  (三)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
  受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影响,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000—2011年间增加了4.15倍,每年的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特别是2011年的增幅较大,该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36665元,比2010年增长了18.6%,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工资快速上涨,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其他亚洲国家水平。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亚洲各国日资制造企业的统计,北京、上海的劳动报酬远远高于达卡、河内、新德里、马尼拉、曼谷、吉伦坡的水平;大连、深圳的劳动报酬高于达卡、河内、新德里、马尼拉、曼谷,但稍低于吉伦坡的水平;青岛的劳动报酬高于达卡、河内、新德里,但低于马尼拉、曼谷和吉伦坡的水平。总体来看,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的劳动报酬和其他亚洲城市相比已不具有竞争优势。
  三、解析与建议
  (一)挑战与机遇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有三类劳动力相对紧缺。第一是青年劳动力。青年劳动力不仅体能条件好而且成本低,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要人力资源基础。第二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这其中分为简单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两部分,前者作为普通工人,后者作为技能工人或现场技术员,都是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第三是技能、技术人才。这些人是有技术等级资格的技能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如果不能足量获取这些资源,就会影响到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正常进行,拖累企业的发展步伐。然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对人口政策、教育体制与结构进行大的调整。
  受劳动力供给紧缺的影响,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近年大幅度上涨,这已造成了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的研究推算,如果工资增长率为10%,并且劳动力成本增加部分不通过转嫁价格而是通过减少企业利润来抵消,企业也没有采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等提高生产率、减少成本的措施,在这样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造成制造业企业利润减少7%—18%,平均减幅为11.8%。要避免利润大幅度减少,企业就要在产品、技术、管理、价格各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劳动投入比率,降低成本与利润结构对工资的敏感度,但这涉及到经营体制、生产系统、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较大转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企业在短期内将无法避免利润减少,利润空间原本较少的企业将可能被淘汰出局。
  但是,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只要及早采取战略转变,发展的机遇依然是有的。劳动力供给增长缓慢、劳动力供求结构的不平衡,恰好也是中国发展模式从偏重劳动投入转向注重技术与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供给紧张制约了企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国民经济增长,如果不能从国外引进质量都符合要求的劳动力,政府就只有调整人口和教育政策,逐步放宽出生限度,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提高职业教育比重,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使劳动力供求接近平衡。
  (二)有步骤地采取战略转变   第一,引进新设备以替代劳动力,减少劳动投入比重。在工业生产中,设备与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增加设备可以适当地减少劳动投入数量。现在有很多机器人、省力型设备、自动化设备可用来替代人手操作,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医疗产品、食品等生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普遍遇到了订单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很多企业开始引进机器以替代人力,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当然,引进设备除了能替代简单劳动力,还可以稳定产品质量、简化管理,总之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二,拓宽现有员工的技能范围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企业人力资源的差距在哪里?主要在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上。平均来看,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员工能做2—3个中国员工的操作,所以工业发达国家可以取得比中国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企业如果能拓宽员工的技能范围,让员工掌握更多技能,胜任更多业务,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即使工资水平上升,也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得到抵消,从而不影响到企业利润。因此,拓宽员工的技能范围也是可行措施之一。为此,企业要从根本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理念,根据业务流程建立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有步骤地做好相应培训,并在报酬上对员工的技能学习行为以及达到的技能水平进行激励。
  第三,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生产技术涉及设备、工序、工艺、模具、工具各方面的使用方法。先进生产技术可以使企业用最佳的人力、设备组合达到最高的产出。“细胞生产方式”(因为具有细胞自成体系的特征而得名)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先进生产技术。由于“细胞生产方式”非常适合于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因此在信息化产品、家电、汽车零部件、机床等企业得到迅速普及。另外,模块化也是先进生产技术之一。在家电行业,模块化可以使原本需要20多人的生产线减少到只需要2—3个人。因此模块化技术应是中国企业减少劳动力成本的可能选择之一。
  为了促进企业进行战略转变,政府必须在人口、教育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及改革。首先,在目前应做的是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提高职业教育比重,加大职业培训力度。2005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毕业生的人数得到了增加,但这些学校的招生人数增长波动比较大,不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增长保持同步增长。教育结构还是明显偏向高等教育,大专、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进一步控制高等教育的盲目扩张,增加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的招生人数,并且加大对这些学校的硬件投资。此外要增加资金,对转岗员工、失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快放宽人口出生限制,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率,从根本保证劳动力供给增长。
  (刘湘丽,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路生,海南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按照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输入、吸收、内化和输出的四个步骤分解展示并探讨了高级英语教学中读-写和听-说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并指出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二语习得 高级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01-02    高级英语课是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國的建筑业在经济活动中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安全的要求也更高了,建筑的结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的结构设计的质量和合规性决定了建筑使用的安全和寿命,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常用的是BIM技术,本文就从BIM技术的相关技术应用出发,探讨其在建筑结
500KV线路供电系统是发电厂电网系统的关键组成,只有确保该线路的稳定和可靠,才会为电力系统安全畅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需求日益
架空输电线路的导地线连接、接续属于工程建设隐蔽工程,在输电线路架设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良、 施工质量监控不到位, 容易造成隐蔽缺陷, 形成从外观上难以发现的设备隐
期刊
摘要:方案设计对于整个建筑设计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又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一个好的方案设计,不仅可以完整的体现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的资金使用,也可以体现建筑设计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方案设计;建筑设计;重要性  引言  方案设计的好坏可以说决定了建筑质量的高低,一份好的设计方案会将对周围造成的影响都提前考虑到。接下来,我们来谈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保护领域里的普遍使用,当前新的控制原理以及方法的飞速发展,这些新技术开始被使用到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上,并且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继电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在高层建筑方面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目前高层建筑工程中的结构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比如斜撑转换结构、搭接柱转换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这些结构形式的出现,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也为高层建筑工程多样化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发展路径。本文对高层建筑工程中厚板转换层以及抗震结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
“文化也是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桂林国家高新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文化”和
【摘 要】体验教育是指通过实践使教育对象获得真实、深刻的感受,将体验教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解决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学效果流于表面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等问题。体验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还是个新命题,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形成教学团队,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并外化成正确的思维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优化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质量,节约建筑成本,从而为建筑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公众营造更加安全、稳定、宜居的住宅环境。本文对结构设计优化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应用;措施  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