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 ,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样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
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切忌对学生回答只用“好”、“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或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 ,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样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
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切忌对学生回答只用“好”、“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或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