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乡土资源,课内外结合学好《木兰诗》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木兰诗》作为传统名篇,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乡土资源,通过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课下分组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场”热情,课内外相结合真正将课本学厚。
  【关键词】 乡土资源;课内外结合;木兰诗;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木兰诗》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双璧”之一,被收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我曾多次执教这篇课文,但基本上是就课文教课文,就课文学课文。虽然每次都对“教、学”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总感到拘泥于“本”,无法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
  由于电影版“花木兰”和网络版“花木兰”的广泛传播,学生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熟悉,只进行课文解读是很难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据史料记载,我县曾是木兰将军征战的古战场,如今尚有不少与她相关的历史遗存。县城一条大街就叫“木兰街”,城中的莲花池有“木兰饮马处”石碑,还曾在此发现埋葬其神像的“木兰将军墓”,县城东关原有“木兰祠”,现在庙虽然毁了,但其中的不少石碑留了下来。县城西北的大山“摩天岭”和离其不远的山沟“木兰沟”被当地百姓代代相传为木兰将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故地。
  中国的篮球迷之所以一度迷恋美国NBA,特别关注火箭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火箭队的中锋是中国人姚明。更是因此一度把火箭队当做了自己的球队,把整个中国都当做了它的主场。火箭队每个队员的相关资料、战术、战绩等全都能娓娓道来。我设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木兰诗》时,能有“主场般的热情”,能对木兰有“主场般的支持”,其产生的能量肯定是无穷的。而激发这一能量的因素就是我县与木兰相关的乡土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大约在《木兰诗》学习前的一个月,我开始向学生门“吹风”,向他们简要介绍我县的“木兰遗存”,拉近他们与传说中古代将军的距离,让他们把木兰当成“家乡人”、“自己人”。又激发他们发现、搜集、整理有关木兰传说、木兰遗迹、木兰史料的强烈欲望,并将所有学生分成三个“探索发现组”,一个组专门负责搜集有关木兰的民间传说故事,一个组专门负责发现、寻找与木兰有关的历史遗存、主要景点,一个组专门整理、摘录县文史资料中对木兰的介绍。相约一个月后各组进行展示比赛。学生们根据本组任务,依据各自的特长,推荐产生了本组负责人,明确了“摄影师”、“小记者”、“文字编辑”等,还规划了活动安排。
  一个月后的“我说木兰”展示比赛课上,“遗存、景点组”首先展示了他们拍摄的多幅照片,并针对照片进行了解说:“这幅照片中的石碑高5尺,宽2.4尺,为元代石碑,原立于我县《木兰祠》中,现存于县文化馆,石碑中間用篆文刻着的碑文题目叫做《汉孝烈将军记》,碑文是河南人达世安撰写的。根据碑文我们可以知道,木兰不姓花,而应该姓“魏”,祖籍安徽亳州,是汉文帝时候人。为了抵御单于入侵,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中征战十二年,屡立战功。得胜后不愿受封赏,辞官回家侍奉父母”。
  “这块深青色石碑是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表面像玻璃那样光亮,能照见人影。碑上是当时的知县何出光所做的赞美木兰将军的诗歌----《赛神曲》十二首,前面还有引言。引言介绍了何志县创作《赛神曲》的原因、木兰从军的故事以及当地百姓对木兰将军的崇敬等。下面就让我们将这些诗歌朗读给大家听吧。——‘玉臂朱颜逐塞尘,貔貅队里度青春。十年不卸将军铠,万死犹存淑女身。’(其二)‘范郎城下破重围,刁斗风传赛燕飞。但有将军守上塞,何劳烈女送寒衣。’(其七)‘汉将功高属女郎,和戎何又出红妆?琵琶有恨流千古,青冢终无侠骨香。’……”
  传说搜集组生动传神的讲述了木兰将军于征战间歇在莲花池饮战马,不慎被污泥粘掉战靴,露出比战友小几号的小脚,差点暴露女儿身的娇羞。讲述了木兰祠中的种种神奇,还讲述了木兰将军守土、爱民,帮助百姓度饥荒的“木兰树”、“木兰芽”的故事。
  史料征集组做了这样的展示:“这段资料出自我县政协1987年编写的《完县文史资料》。‘木兰祠,全名为汉孝烈将军木兰神祠,俗称将军庙,是完县的一大古迹。相传木兰从军是汉文帝时候的事情,当时木兰曾长期转战在完县一带,收复并保卫了这块地方,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到唐朝时,才追封她为汉孝烈将军。完县人民怀念她的功绩,便在东门外修建了这座祠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学生们的展示让我欣喜,更让我震惊,他们搜集、发现、展示的东西有些我知道,有些我略知皮毛,有些我根本闻所未闻。他们分工合作,利用周六日访古探幽的热情让我出乎意料;他们巧借各种关系,查资料,寻故事的能力让我赞叹;他们对古代碑文的解读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这次尝试,我们借助乡土资源,通过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场”、“主人”意识,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木兰诗》学习中出乎意料的顺畅,特别是诗词背诵环节,第一次做到了所有的学生轻松过关。学生们对《木兰诗》的认知比仅仅学习文本不知要深入了多少倍,真正做到了“把课本学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寻找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好”,发现学习中的“乐”,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才会实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戏剧,把握不深,课堂气氛沉闷,效率质量不高,知识和能力目标难以达成。而课堂教学只有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所以本次戏剧名篇《雷雨》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要体现综合实践性,教学方式多样性,灵活有创造性,让学生体验一个灵动有创造性的戏剧课堂,认识戏剧并喜欢上它。  【关键词】 灵动创造;自主实践;综合实践;未来发展  【中图
期刊
【摘 要】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对英语的初步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的独特思维创新精神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培养小学生具有正确的创新学习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基础,也为小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有机连接作了铺垫。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英语不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我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加入了以“关心、尊重、宽容、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学习意识。  一、全面关心爱护学生  让爱浸透
期刊
随着经济和需求的发展,锰系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各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上制备电解锰的过程时,在电解槽的阳极端会产生富含锰铅等元素的阳极渣副产物,其成分复杂,难以利用。目前世界各国对此并无妥善回收利用方法,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作为锰矿最大的资源利用国,亟需解决此问题。本文通过硫酸助浸电解锰阳极渣,加入还原剂还原浸出,经过净化除杂,制备高纯电池用硫酸锰,实现锰的回收和铅的富集,回收利用阳极渣中有价元素锰及铅。
  本文以湘西某工厂电解锰阳极渣为原材料,以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为最终目的,进行锰阳极
【摘 要】 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是世人对其一生的概括。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造成韩信悲剧命运的最根本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本文试从韩信的人生经历来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必然。  【关键词】 韩信;悲剧命运;《史记﹒淮阴侯列传》  【中圖分类号】 G63.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
期刊
【摘 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欣赏”,不仅是指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在教师营造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自然的将学生引入课堂的教学当中,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进行课堂参与的欲望.学生们自然的融于课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
期刊
【摘 要】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为学习乙酸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乙醇;官能团;分子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