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发达程度。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城市化、城镇化一个重要转折点和标志。中国大陆2011年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取得辉煌成绩,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关键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科学;城镇化;人口;经济建设;影响
据统计2012年年初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9079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成长的新阶段,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会更加明显。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在稳步推进城镇化中把握机遇,着力解决一些事关我国发展大局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1.城镇化是社会的进步要求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在超过50%以后,会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现在我国已经走到这个重要发展时段上,加快城镇化发展,既可以扩大投资,也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投资方面看,加快城镇化发展必然会带动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将城镇化速度加快1.32个百分点,即多增加约2100万城镇人口,将新增投资10.5万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也能为新转入的城镇人口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从消费方面看,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回顾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对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长期偏低,城镇化的加速,将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需求及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还不断孕育着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为我们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1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明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结构加速变化。一则农民转市民,会引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大变革,这不仅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让更多的人充分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则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能释放巨大的劳动力潜能。
2.2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对缩小城乡收入、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分化等不平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这一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及上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爆发的根本性原因,我国也同样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过程中逐渐缩小和淡化城乡差距,从根本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3.城镇化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国城镇化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和活力,正在逐步显现。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而工资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高达50.3%,这部分工资性收入主要源于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这些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有了缩小迹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而2010年该数值为3.23:1。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近年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都在明显提速,并大大高于不少东部地区,一种梯度发展的格局正在城镇化推进中逐步形成。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在2007年5月23日,这一天世界城市人口为33.3992253亿人,农村为33.3866404亿人。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在1920年9月13日,中国比美国迟到90多年,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结构来衡量发达程度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只相当于美国1920年的水平,因此赶超先进还是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4.城镇化更需要社会和谐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方面城市、城镇人口快速扩张,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涌向城市、城镇造成住房短缺、物价飞涨、交通拥挤、城市瘫痪,而且还造成城市污染、没有洁净饮用水和新鲜空气。更加严重的是,就业压力增大,贫富悬殊扩大,无业失业人员增加,社会闲散人员剧增,社会治安情况恶化,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城市贫民窟的出现。世界人口结构在2007年城市超过农村时,全球约10亿城市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基本生活条件未得到满足。例如没有清洁饮用水、没有厕所、没有坚固的房屋栖身等。随着城镇化的扩大,城镇从农村获得好东西越多,还给农村的污染物也越多,农村被污染,农村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以下的在增多。
这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的。中国13亿多人口,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困难更大、问题会更多。目前我国有1.6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采矿、建筑、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和机械工业等行业,从事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城镇的服务业,包括环卫、家政等,很多也都是“农民工”。“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却游离于城市各项待遇之外,在物质生活、生存保障等待遇上更是“低人一等”。技能培训不足、维权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到位。在城市务工十年八载,却没有医疗保障、养老更无着落、子女教育异常头痛,面对城市的畸高房价只有望房兴叹。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成为“二等公民”,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很不协调。
5.结束语
机遇为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机遇。特别是在当下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充分释放城镇化所蕴藏的潜力和活力,扩大国内市场,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其产生的巨大需求还会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大陆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定要防止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大军”。不但要扎扎实实发展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使得城市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能力相匹配,要尽快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使得已经在城市、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城市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
【关键词】社会科学;城镇化;人口;经济建设;影响
据统计2012年年初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9079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成长的新阶段,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会更加明显。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在稳步推进城镇化中把握机遇,着力解决一些事关我国发展大局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1.城镇化是社会的进步要求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在超过50%以后,会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现在我国已经走到这个重要发展时段上,加快城镇化发展,既可以扩大投资,也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投资方面看,加快城镇化发展必然会带动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将城镇化速度加快1.32个百分点,即多增加约2100万城镇人口,将新增投资10.5万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也能为新转入的城镇人口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从消费方面看,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回顾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对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长期偏低,城镇化的加速,将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需求及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还不断孕育着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为我们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1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明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结构加速变化。一则农民转市民,会引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大变革,这不仅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让更多的人充分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则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能释放巨大的劳动力潜能。
2.2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对缩小城乡收入、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分化等不平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这一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及上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爆发的根本性原因,我国也同样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过程中逐渐缩小和淡化城乡差距,从根本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3.城镇化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国城镇化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和活力,正在逐步显现。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而工资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高达50.3%,这部分工资性收入主要源于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这些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有了缩小迹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而2010年该数值为3.23:1。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近年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都在明显提速,并大大高于不少东部地区,一种梯度发展的格局正在城镇化推进中逐步形成。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在2007年5月23日,这一天世界城市人口为33.3992253亿人,农村为33.3866404亿人。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在1920年9月13日,中国比美国迟到90多年,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结构来衡量发达程度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只相当于美国1920年的水平,因此赶超先进还是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4.城镇化更需要社会和谐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方面城市、城镇人口快速扩张,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涌向城市、城镇造成住房短缺、物价飞涨、交通拥挤、城市瘫痪,而且还造成城市污染、没有洁净饮用水和新鲜空气。更加严重的是,就业压力增大,贫富悬殊扩大,无业失业人员增加,社会闲散人员剧增,社会治安情况恶化,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城市贫民窟的出现。世界人口结构在2007年城市超过农村时,全球约10亿城市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基本生活条件未得到满足。例如没有清洁饮用水、没有厕所、没有坚固的房屋栖身等。随着城镇化的扩大,城镇从农村获得好东西越多,还给农村的污染物也越多,农村被污染,农村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以下的在增多。
这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的。中国13亿多人口,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困难更大、问题会更多。目前我国有1.6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采矿、建筑、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和机械工业等行业,从事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城镇的服务业,包括环卫、家政等,很多也都是“农民工”。“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却游离于城市各项待遇之外,在物质生活、生存保障等待遇上更是“低人一等”。技能培训不足、维权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到位。在城市务工十年八载,却没有医疗保障、养老更无着落、子女教育异常头痛,面对城市的畸高房价只有望房兴叹。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成为“二等公民”,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很不协调。
5.结束语
机遇为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机遇。特别是在当下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充分释放城镇化所蕴藏的潜力和活力,扩大国内市场,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其产生的巨大需求还会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大陆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定要防止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大军”。不但要扎扎实实发展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使得城市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能力相匹配,要尽快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使得已经在城市、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城市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