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镜吾先生诵读教学的失误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yy5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到了不少的篇幅,而且大多选文都很典型,文质兼美,因此要求背诵的篇目也就特别多。这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古文的拗口,难读;文言的艰深,难懂。所以教完一篇必背篇目之后,学生开始面有难色。笔者的看法是教师不能作壁上观,而应及时出手施援,全程参与和指导。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背诵,学生不仅能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还能品味出古人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诵读的越多,越能触类旁通,语言感受能力就越强。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______;金笸箩,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______……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极为传神地勾画出寿先生读书时如痴如醉的情态,这种投入和忘我的表情、体态,以及生动的语气、独特的拖腔,无疑是极有感染力的。教者在学生面前绘声绘色地诵读,应该能起到直接的示范作用。那么,寿老先生的诵读教学到底开展得如何呢?
  第一,他没有进行组织。在连读书的篇目都不明确告知学生的情况下,只是大声宣布——读书,于是学童们便自由地放开喉咙,各念各的,汇成一股声音的巨浪,达到人声鼎沸的程度。寿先生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甚至朗读多长时间也不规定,因而随意性很大。
  第二,他没有进行范读。寿先生虽然自己也念书,但他读的篇目却和学生完全不同。他只沉迷于自己的书本中,读到得意处,学生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只有这时,学生才真切地听到和看到先生读书的情形。寿先生读书,无意于给学生作示范,只是出于一种儒士的风雅,以及自我的欣赏和陶醉。从严格意义上讲,寿先生没有范读而只是自读。
  第三,他没有进行督促。学生读书由鼎沸之声以至寂无人声,他居然全然不察;更为甚者,底下学生们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或是用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甚至更加激烈的动作,他也浑然不知。由此学生的读书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四,他没有讲解内容。寿先生自己读得声情并茂,有滋有味,那是因为他深谙其旨、深味其趣,他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他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朗读,所以表情生动表意贴切。而他的学生,对于所读的文字只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懂,再加上古文字的佶屈聱牙,就只能是生吞活剥而已,而且渐渐会丧失对读物的兴趣。这样的朗读只是一种硬读或是机械的死读。如果寿先生稍微讲解一下“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意思,那么学生读起来一定会兴致盎然,而且浮想联翩的。
  第五,他没有传授技巧。寿先生自己朗读的时候,不仅句读分明语气毕现,特别是语末的三个语气词“呢”、“噫”、“嗬”,是寿先生在朗读时创造性地添加上的;而且表情丰富体态优美,发挥到淋漓尽致。但是学生朗读时就差强人意了。比如读《论语·述而》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时就没有停顿,没有语气,也没有抑扬顿挫,而是一气读下去。寿老先生至少应该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能告诉学生这样朗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就更到位些。如果再能告诉学生自己朗读时是把感情也融合到读物中去的,那就更加符合现在朗读教学的要求了。
  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科学背诵。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不仅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以读全篇,也可以读某几段或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甚至某一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直到读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就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古人所谓“烂熟于心”就是这样的境界。
  (一)学前范背,树立信心。在教学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因为课文的第一段文字属于逻辑推理,从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学生理解的难度颇大;另外,句子较长,用词变化不多但意思变化很大,难以把握。笔者开导学生:老师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文,且让老师先行背诵给大家听,有疏漏的地方学生给老师指正。等到全文背完,学生无不叹服,笔者趁热打铁,老师之所以用很短的时间记住课文,是因为掌握了背书的秘诀,背功大有长进,现在老师把它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同学,大家还怕背不出吗?畏难情绪渐渐扫除,学习的信心逐渐上扬。
  (二)学中导背,指点方法。文言文的背诵指导宜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如在教《核舟记》一文时,对“船头三人”的方位、动作举止,学生不甚理解。笔者想到直观再现的方法,搬过一把椅子,请上三个男生,一人扮东坡,一人扮鲁直,一人扮佛印。因为东坡和鲁直“共阅一手卷”,所以就让他们带了本语文课本,一切都是现场安排,也没刻意准备。三个同学在台上,还得先听从台下同学的调度:某同学,你应该坐那边。某同学,你的手应该持书的“卷端”……学生对应着书上的文字,不断地调整,等到台上的同学动作神态都到位了,课文其实也就记住了。在认真的指点下,在轻松的表演中,在再现的情境里,完成了背诵的指导。对于更多的篇目,一般都可以采用关键词语提示的方法。
  (三)学后演习,体悟情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文字。叙事的转折有致,其实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孤单清寂。写景的空灵笔触,正是对作者诗意灵魂失意心境的扫描。而问月问竹柏的浩长声息则显得空旷苍凉,穿越时空,投下一轮孤独的月影。在古筝清越激扬的弦音中,笔者和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吟诵课文,一次又一次地体悟作者寓悲凉于旷达之中,实则更为惨痛的情怀。■
其他文献
<正>"人工智能改变了营销全部,未来,广告将不再只是广告,而成为消费者需要获取的资讯。""BEHEMOTH"是腾信创新最具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系统。以其庞大的数据为基础,将大数据与人
中国古代强调写作有“经国”、“济世”、“载道”的功能。也有人认为写作就是抒发自我,而现代科学的语文观念认为。文章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文化交际物,它传递信息,沟通人类社会的联系。写作交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形式,那么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呢?    一、建立良好的写作动机    中学生学习写作,首先要做到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
<正> 列宁早在几十年前就对自然科学工作者指出:“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
【正】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就这一时期为政府综合性经济监督管理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围绕建立社会主义
宏观经济调控,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的,这无论是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过程中,还是在这种体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点中就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要求,要求教师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可见,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我常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激趣。    一、引语导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必然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从而促进了“独立个人”的生成,使每个人都成为“真正普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和想象的教育,是净化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教育。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曾经把美育与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并列为“五育”,叶圣陶先生也把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视为“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这足以看出美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学生在随笔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信任,缺乏真情,只有虚伪……”难道我们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变革创新活动,都要经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从基础、意识、理念、过程、方法、目标、评价等方面,对继承与发展,摈弃与创新,衔接与渗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的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三个突出的矛盾。一是新课程理念与应试观念之间的矛盾
【正】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全国各地都加快了股份制改革试点的步伐。但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来看,普遍存在着城镇集体企业起步晚、步子慢的不正常现象。国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