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掘进中的开阔与辽远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撒拉族当代诗歌群体中重要的一位创作者,诗人韩文德从创作之初就延续了撒拉族诗人集体呈现出的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诗意书写。因而,他早期的大量诗歌都是以家园的颂辞与挽歌形式出现,让我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了他毫不吝啬地对于黄河、骆驼等这些负载本民族文化意向的大量运用和反复吟诵,以及人口较少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文化冲击时的游离与坚守、孤独与隐忧,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民族歌者对建构自己本民族精神家园和族群文化根脉的一种指引力。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从最初敲开撒拉族诗歌殿堂大门的韩秋夫先生到韩文德等撒拉族诗人,他们都在承接族人记忆和个体经验的一种铺陈中寻找着自己的诗歌之路,同时也建构着撒拉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韩文德在诗中写道:“世界远了/ 只有我与黄河 /像一对狂吻的恋人”“黄河的血液是我的血液 / 黄河的呼唤是我的呼唤” “俯身这条河流/ 我说不出什么 /一种石头的跪姿感人至深”“我在黄河边一节节生长/懂得它却需要一生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心事浪花般繁多/第一次相信我也很深沉/用热爱黄河的心灵撞击人世/用热爱人世的心灵撞击黄河 /你就会成熟很多/你就会陌生很多”。他在诗歌中以黄河这个意象完成了他对自己家园的颂美。撒拉人世代居住在黄河岸边,黄河母亲像“流动的土地”一样滋养着他们,懂得感恩的他们也对黄河给予了最深情的歌唱。“黄河”意象在他诗歌中的频繁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民族诗人的他,已在诗歌的领地找到了自己和家园的归宿,即诗歌是他心灵的家园,黄河是他乃至撒拉这个民族的生命家园。由此,“黄河”这个意向在他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借着诗歌的表达呈现出丰富而生动的韵味。
  韩文德在其洋洋500多行的长诗《光焰的颂辞》中写道:“是哪一匹白马披着火红的朝霞 / 是哪一双大手闪着黑色的光芒/ 将质地最亮的白帆回赠我们 /……使所有的心灵插满鲜花/ 使此岸或者彼岸写满波涛的颂辞 /隐隐作痛的一瞬 /是举过双肩的另一方世界……”而在《悲歌》第五章中又写到:“ 其实 我们好像很早就走过这条日沉之路 /路边狰狞的石头和哭泣的草叶 /使轻如云雾的舞者和歌者感动不已 /轻轻地回答灵魂的恐惧 /我在这条路站直了腰 / 但我感到空寂/我好像丢失了什么/两手轻轻地拍着或者屈膝/总是在这路口/对着影子和火焰作泣像要捡回点什么/……最终走向哪里/屈膝之际 / 时间和老人的目光/以响震寰宇的古铜色声音/回答:你该与你自己邂逅在家園”。他的诗句往往在宏大的历史建构中显现出整个民族肩负的强烈自豪感和使命感,在诸多史诗性的民族叙事中,他从不同侧面昭示了撒拉这一民族丰富的心理特质与民族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民族对于滋养他们的黄河,以及福佑他们的宗教的长久以来的一种深情与膜拜。
  值得欣喜的是,在大量构筑属于自己和本民族的诗歌的同时,近几年来韩文德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诗歌领域的不断掘进与探寻,尤其是对长诗的一种探索与驾驭,已使他的诗歌转向一种心灵的内省与诘问,在浓郁的民族氛围里让人感知着这个民族的坚韧,同时也感知着来自于整个人类的一种伟大。
  诗人选择了诗歌,也就选择了站在精神文化的纯粹高度认识世界、并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与途径。无论是民族的、血缘的、人性的,开阔的意向与辽远的情思都在他的诗歌中渐次铺开。之前的孤独与隐忧以另一种掘进的方式走向更远,他的诗,以故乡为基,以民族为根,但已经在诗歌的通途上走向更为辽阔的他乡,风格愈见明朗,审美价值和精神旨归走向多元。
  韩文德近期创作的《青海组诗》篇章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他在诗歌意向的选择上目之所及已不仅仅简单停留在本民族和本土范围内,而是以高原的高度和广度来构筑自己的词语世界。于是,火焰下的雪山圣殿、珠穆朗玛、阿尼玛卿的天空、可可西里、江河源头、白牦牛、青海湖、羊群、雪莲花、祁连山、草原的落日、红衣僧人、唐卡等等都在他建构的诗意世界里熠熠闪光,或耀眼、或孤独、或唯美、或情深意长。比如他说“在青海,圣殿般洁净的雪山/是武士,是神鹰飞翔的高度/是众生叩拜的神……又说“在青海,嘹亮的情歌/从青海湖畔唱起,从草原唱起……在青海,驼铃唤醒了黄河土地/祈祷词弥漫的黎明和黄昏/三五只白鸽起飞向西/积石山下河流静默,老人静默/在青海,帐篷花开满草原七彩的舞袖,破绽了河湟娇艳的花儿。”这种对高原全景纳入式的个体经验描摹,使他在有限的诗句中通过雪山、神鹰、青海湖、草原、驼铃、白鸽、河湟等等意向已经告知了我们他对于诗歌指向的一种更为开阔的表达。这时的黄河,已不仅仅是他对故乡的一种寄托和依赖,这时的家乡,也不仅仅局限于黄河岸边的撒拉人家。于是在《青海故土》这首诗里他写道:“你给我的,是骨骼和血肉/是童年的黄河和沙滩的快乐/你给我的,是连绵不断的古老歌谣/是惊涛骇浪,是灯盏下的焦虑/是侧身就能浏览的涛声……”而最终给予他的,“是心怀花朵的善良和赤诚/是额首伏地的感恩,是缄默的智慧/是千年骨血里的花朵……”
  对于孤独和死亡的思考,是包括韩文德在内的大部分诗人和作家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拷问,因此,无论是他早期诗歌,还是当下的诗歌,这个话题也始终在他的笔端跳跃和闪烁,或明朗或含蓄。但我们明显感觉到,这种孤独与早期由于文化上的游离而产生的“置身异族语文中的孤独感”已截然不同。可见,伴随着对世间万物认知的成熟度的增加,其诗歌的成熟度也日趋明显。于是他写道:“更多的时候,孤独这个词/一针一针缝补你撕裂的心/一片一片覆盖你晴朗的天空。”而说到死亡时,他说:“当死亡来临/温暖徐徐展开……”孤独不再可怕,死亡亦不可怕,他已明显感知了此种情绪与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升华,于是即使是死亡来临,徐徐展开的也是温暖。诗歌以爱的力量抚平了人类的忧伤与恐惧,这才是诗歌应该富有的崇高力量。
  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掘进让韩文德的诗在朝另一种高度迈步向前。如他在《祈祷词》中所说:
  念颂它时,心境旷达了很多
  我确实为人类祈祷
  先抛弃自己,再抛弃世界
  我确实为赐予我血缘的祖先祈祷
  黑暗中哭泣,为这世界
  依然美好的很多事情默默祈祷
  为粮食和水,为疾病和苦难
  祈祷,把最美好的词语念颂一千遍
  为孤独和忧伤,为希望和光明
  祈祷,把最美好的词语再念颂一千遍
  我闭上眼睛:看见一池清水
  从个体书写、民族书写到人类命运关怀,韩文德的诗已在自成诗歌语系的路上越走越近并渐趋成熟。众所周知,进入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韩文德开始寻找的诗歌之路,更有助于向人们提供观照多民族地区现代性的体验与立场,有助于他的诗歌走向更为广阔的他乡。就如他在《千姿百态》中所写:一朵花,有花的千姿百态/一座花园,有花园的千姿百态。我们在他的诗歌中,也不仅仅看到了来自撒拉这一民族的千姿百态,更有周边兄弟民族的万紫千红。诗歌具有体验者、异化者、热爱者的多种特质在其痛苦的、激烈的、浪漫的、具有生命力的词语锻造中显现出它特有的魅力。
  人口较少民族诗歌以其厚重的价值立场和质朴纯粹的诗学风格已成为当代中国诗坛引人注目的风景,其意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日益凸显。当下的诗歌创作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撒拉族作家群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诗人们以他们特殊的诗性心理气质备受瞩目。在撒拉族这个创作群体中,诗人韩文德勤奋、沉稳、坚守的诗歌精神足以让人为他侧目,相信他坚实而充盈的诗歌追求能给我们以更高的期望!
  【作者简介】毕艳君,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学评论与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在省内外期刊和报纸发表成果百余项。作品曾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青海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四届青海省青年文学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合作出版专著8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
其他文献
我的好朋友叫淘淘,一张瓜子脸白嫩嫩的,有一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   淘淘教我学游泳。我和淘淘一起来到游泳馆,看着满池清澈的水,我的心里还真有点害怕。淘淘早就猜到了我的心思,扔给我一个游泳圈,一把把我拉进了游泳池。在游泳圈的保护下,我不再害怕了。我们两个像一对小金鱼一样在水里嬉戏。淘淘告诉我,学游泳不能着急,要放松,不要慌,動作要规范……我按照她说的做,不一会儿,我竟能游出好
期刊
约翰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有一天,他的孩子被心存歹心的绑匪绑架了,绑匪向他索要100万美金的赎金。   夫妻二人考虑再三,决定报警求助。可是歹徒好像很了解警方的侦查手法,警方很难采取有效的行动,因此始终无法找到绑匪的下落。经过几天的煎熬,约翰决定答应绑匪的要求,交付100万美金的赎金,让孩子可以安全地回家。   可是约翰想,与其把赎金给绑匪,还不如把这笔赎金变成赏金,让全市的人帮我救孩子,这样孩
期刊
越来越觉得写容易而写好太难,这让我焦虑又恐慌,甚至一度不敢轻易动笔。在我的第四部小说集《这世界》出版后,这种恐慌到达顶峰——我甚至不敢将新书送给师友。记得我的第一部小说集《暗蚀》出版后,我的心情是前所未有地激动。《暗蚀》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能够结集出版,是早前我从未想过的事。当时出版方给作者的只有一百本书,我几乎全送了朋友,甚至自己都没有留,以至于后来需要书时还要觍着脸向师友索回。  随着创作的
期刊
以文学的方式追逐时光,深切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探究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这是我对青海女作家雪归的最初印象,并且也被她文本内在的诗意呵护的忧伤所打动。“当时光如指间沙一样流逝,这么多年的走走停停,辗转劳顿之际,始终有种微妙到无法形容,无法捕捉,甚至稍纵即逝的东西与时光紧紧连在一起。”(《时光里的影》,《文艺报》2014.8.8)这是雪归触摸文学的心灵自白。诸多评论家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其创作的几个不同维度
期刊
亲爱的叔叔阿姨:   你们好!   我是哈尔滨的一名小学生。   你们在疫区怎么样?累不累?穿着防护服是不是很难受?会不会被传染?   我在網上看到有医护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不幸牺牲的消息,我非常难过,也非常担心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太劳累,要注意防护,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现在黑龙江的确诊病例也有很多,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因为不听话,不戴口罩,总是聚集才生病的。不过大部分人都很听话,会
期刊
假如人類可以冬眠,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我们怎样冬眠,是像地松鼠一样在树洞里冬眠?还是像狗熊一样在地洞里冬眠?还是像蛇一样,不吃不喝,一动不动的冬眠?   嗯,反正我要和我的家人一起冬眠。首先我们得先弄个又大又湿的洞。我们带什么冬眠?这个很简单,洞很暖和,大家只需带自己的枕头和被子就可以了。另外,我还要带一本故事书和两块玻璃窗。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黄昏时进入洞穴,躺在洞穴里,看着故事书,多美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方式上都作了更新,为教师选择、重组、用好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实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材”要为特定的人所用。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才能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用。    一、实现“书本世界”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
期刊
李明华的长篇小说《马兰花》是河湟文学中第一部以女性个人史为书写脉络的小说。从广义的概念上说,河湟区域涵盖了今天青海省的海东、西宁地区和黄南、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汉代赵充国的屯田,汉族作为移民大规模进入河湟流域,与当地族群进行了生产、生活交流,自此农耕文化的气韵在河湟谷地逐渐形成。小说的文本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地理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期刊
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一家人开着车来到了辽宁省营口市的鲅鱼圈风景区。鲅鱼圈的天气非常好,气温26℃。我和妈妈提议去海边赶海,爸爸爽快地同意了。我非常兴奋,迅速武装起来,换上全套游泳服,涂抹防晒霜,戴上游泳镜,扣上遮阳帽,拎起小水桶,抄起小鱼网,赶海去!  我想象中的趕海情节,应该是退潮后的沙滩里埋着许多大鱼,用手拨开沙子就能抓到它们。可是,等我到了海边,看到退潮后的沙滩时,跟我想象的一点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总是生机盎然,  而今年的这个春天,却显得有些特别,  周围的一切,都特别的安静,这样的安静,  让人害怕、让人恐慌。  而这一切,都源于新冠病毒的传播。  然而此时此刻,有一群人逆流而上,  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映红了2020年的春天,  一股股春天的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武汉。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黑暗中的光芒,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春天无限的希望。  致敬——勇敢冲锋的中国勇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