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ipi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新媒体应用更加广泛,青年学生更是其主要应用群体。若将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全过程,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的“说教”语调,提高交流效果,语言风格也能“活”起来,实现思政教育的“无死角”和“全天候”。当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也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立足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思政工作体系,形成线下、线上、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传播新格局。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求高校必须科学认识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网络传播媒介应用水平和治理水平,使新传播媒介这个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创新提供基本原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围绕思政教育使命与任务,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和受众特征,进而强化思政教育传播的针对性、吸引力、引导力和亲和力,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创新已被业界学者广泛关注。
  李振委、景熹所著的《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径创新》(2020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论述了新媒体传播及其发展,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新媒体传播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思考,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思考、高校内外大思政格局建设的思考等几大部分。该书立足于新媒体传播与高校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结合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務与“课程思政”“大思政”格局构建等新课题,提出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的思考。该书为研究和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指导,对创新思政教育传播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设置议题抢抓注意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更加多元,海量的信息传播无时无处不在。在此信息裹挟浪潮下,如何抢抓注意力才是媒介、传播、信息等竞争的关键,其本质均是注意力资源的竞争。针对此新媒体时代特征,学者李振委、景熹在《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径创新》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抓住关键,将注意力竞争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抓住注意力资源,增强新媒体网络平台上的正能量,使其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以正确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去影响和引领大学生思想。但是如何抢抓注意力呢?大众传播理论认为,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开展传媒报道,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力,可影响公众关注点,从而影响公众态度及认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若要获取注意力,仍需设置相应的议题,但此议题的设置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的议题设置,面临更大挑战。恰如李振委和景熹所言,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主题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开放,这势必会增加议题设置的难度,加之受众可自行阻断、选择传播渠道,议题设置效果受到限制。所以,在设置议题时,在考虑施教者出发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关切点,注重学生自发与自觉的需要,基于大学生的接受度、喜爱度、受益情况、满意度等来设置相应的传播议题,以此唤起大学生的注意力。
  通常情况下,媒介竞争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能动性的价值,其社会能动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们正确研判形势和优化行为决策,以及在此过程中,媒介传播资讯渠道是否能够留下获取信息的渠道烙印。学者李振委、景熹在“新媒体传播及其发展”的章节论述中指出,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若要深入人心,就必须先进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同样如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就必须把握影响大学生注意力发展的主要特征、因素和规律,尤其是把握其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及需求,这是设置新媒体传播议题的关键。但是,在抢抓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要避免走进网络段子、蹭热度、图片党、标题党及花边新闻等的误区,这些手段虽然能够获得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注意力通常是无意注意,是浅层次和短暂的注意,会给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公信力、权威性和严肃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以互动强化思政教育传播的参与感
  李振委、景熹在分析新媒体传播发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中提出,新媒体时代,信息开发与传播是界限分明而独立的两个阶段,如传统电视媒体、报刊等的录制、采编、刊发等,都是以先制作后传播的方式来传播信息。在此传播模式中,信息内容开发者做了制作、设计、信息采集、创意等环节的所有工作,受众很少参与,只是在传播环节才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也基本如此,在思想政治课备课、上课等活动中,教师一直是思政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是思政作品的发布者和创作者。此外,思政教育者所做的创作开发工作,实际是开发创作环节中传播价值、教育意义过程的浪费与闲置,降低了思政教育传播效率与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交互性、低成本、即时性、多渠道等传播特征更加突出,边开发边传播模式更加符合新媒体发展环境,信息开发与传播环节的界限更加模糊,甚至融为一体,开发与传播成为统一体受众参与感增强。所以,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也应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将传播前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开发的前端,且贯穿于思政教育传播的全过程。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各参与节点进行挖掘,设计和策划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使其符合学生的在场介入心理需求,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其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由参与者转变为传播者,进而放大和激活网络的外部效应,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作品的开发与传播过程打造成完整的传播事件。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活动中,高校策划了各种主题活动都是利用新媒体来传播的,在现场,又以网络直播、弹幕评论、在线留言互动等方式打造了现场媒体墙,观众可以在线点赞、在线交流和评论,也可以利用网络鲜花、打赏,反馈意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在线、在场来观看各种节目和参加相应的活动,其不但是观众,也是策划者、执行者、演员、撰稿者等,且自觉地担负了各主题活动的解说员、宣传员和评论员,利用网络互动和传播打造了全校师生互动参与的盛大主题活动,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也能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目的。   参与感讲究的是受众参与了信息生产开发与传播的全过程,这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需要组织者具备较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和思维意识,其展现的传播影响力、教育效果和覆盖范围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所无法比拟的。
  三、将思政教育传播融入网絡生活
  新媒体时代,智媒体发展可以按照受众偏好、习惯和行为、环境精准“画像”,根据此受众画像及时有效地为受众配置和推送定制信息,实现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有效传播,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此以算法为主导的信息分发正改变着整个媒介传播生态。这一点,学者李振委、景熹也在“新媒体传播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章节中得到论述,指出智媒体有效解决了巨量信息过载、信息盲送、信息失效等传播问题,在提升受众信息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信息传播效率与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应将此智能传播作为其创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应因此而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因势而谋,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从学者李振委、景熹的论述中可以明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网络搜索、点击、浏览、评论、浏览时长、下载、上传、位置、支付等网络行为足迹,能够掌握学生的互动、共享、网络行为等关系,由此分析其困惑、兴趣、社交渠道及网络、场景等信息,从而对其信息需求开展精准画像,通过画像的算法设计和优化,对学生需求进行分类、分层,为其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信息,以引导其思想,疏导其心理,规范其行为,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目的。
  当然,在算法设计方面,首先必须实现“身份响应”,智能化识别学生的状态、学段及身份,依据其需求推送信息。其次要实现“热点响应”,要向学生推送学生普遍关切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推送此类权威信息,以消除网络各种来源信息所致的误导、误传和误解。同时,推送也要体现学生的特定关注点和兴趣点,如学生喜欢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传播系统或平台要向学生推送关于传统文化的权威理论文章和观点分析。对于学生在网络上的不当言论或不当行为,要及时推送相应的引导信息,以此引导其思想成长与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将思政教育引入网络生活的同时,必须坚持内容的价值性和原生态性、可扩散性,在嵌入学生网络界面时,不能破坏学生网络界面自身的和谐性,应使其成为学生接受、阅读和分享传播的主要信息来源,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
  总之,《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径创新》一书详细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思路,分析了应用新媒体传播创新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守正相辩证,思考了新媒体传播给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带来的挑战、影响和机遇,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借鉴和方法借鉴,是一本内容详实而又丰富、务实的探索性理论指导用书,实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硕士,山东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不同文明主体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外国语学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受到了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而言,语言学习是推进跨文化交流、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在外国语教学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等鲜明特点。作为目前我国高校外国语教学整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教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命题,而作为高校日语教学体系中的有机内容
期刊
说到“世外桃源”,人们脱口而出的或许是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那更具灵性,更为有血有肉的,当属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了。你看,“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那神秘而宁静的茶峒山城仿佛就在不远处,而这样一个人家好像就是我们的某位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摄影人如何将“冷”镜头对准火热的生活,拍摄出充满正能量的“暖”新闻,这需要考验摄影人对生活、对群众的真心、爱心和热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冷”镜头;“暖”新闻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摄影家。作为地方党报《焦作日报》的摄影记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拍出满满正能量的“暖”新闻,不仅考验摄影记者的拍摄技巧,更多考验的是他们对生活、对群众的真心、爱心、热心。唯有摄
期刊
3年前62岁的浙江考生邹伟敏被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破格录取为进修生。今年,“爷爷大学生”邹伟敏毕业,作为中国取消高考年龄限制后的首批“高龄考生”,邹伟敏选择了登广告求职,想留沪工作,月薪1500元。  由此可见,老年人上大学,其目的意义不仅仅是“圆梦”!老年人参加考试、用功读书,并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学习只是他们自我充实、自我调整的需要,是安度晚年、享受人生的一种高尚文明的方式。他们早就冲破了年龄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近年,传统武术对阵现代搏击的噱头不断在互联网空间发酵,中国传统武术经历着全媒体语境下的重新聚焦和放大式双重审视。在中国传统武术形象危机背景下,通过对纪录片《藏着的武林》为研究语料,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相关理论,从文本话语、话语实践、社会话语三方面辨析武术纪录片中传统武术形象重构的多模态话语表达,以消解传统武术形象危机,旨在
期刊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变革推动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并延伸应用到各领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引擎。新媒体技术的变革与应用,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度较为紧密,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路径,为其创新范式发挥着纽带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契机,但挑战也相伴而至。
期刊
据报载,58岁的天津女士仝正国日前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大一新生。她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便直接参加了工作。55岁时,已拿到两个专科学历的她,进入母校天津塘沽一中读高中,在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后,最终圆了自己40年的大学梦。  笔者认为,仝正国确实了不起,但她的经历能激励正在上学的人们,并不等于说她就应该去读这个大学。毋庸置疑,在已50多岁时选择重读高中,甚至离开家门去外地读大学,都是她个人的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离休16年来从来没有生过病,而他的秘诀是“大熊猫养老观”。—他把大熊猫的“攀爬、亲和、安详、净美”等特点赋予了社会属性。如“攀爬”象征着生活态度,有所追求而不奢求:“亲和”反映人缘关系,待人友爱、慈祥:“安详”,代表着生活状态,显示着憨厚、从容的姿态:“净美”,意味着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不懒散,不邋遢,不拖拉,给人朴素干净的印象。  在这种养生方法的帮助下,我这个朋友虽然年近80,但
期刊
要做一个称职的现代老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跟上时代步伐。每个人都有黄金时代,如果你的黄金时代出现在老年,就要及时发现它、抓住它、充分利用它。我的黄金时代就出现在离休以后。  我因右手患“书写痉挛症”不能写字,左手又得了骨质增生疼痛难忍,基本丧失了工作能力,于1990年54岁时就办理了离休手续。难道我只能这样闲下去吗?这时,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我想一定要学会用左手写字,继续发挥“余热”。于是,我一边
期刊
在所谓的“质量万里行”的商品展销会上,我们以所谓的优惠价购买了3盒“冬虫夏草”口服液,结果我爱人口服了一支,就出现腹泻、腹胀、高烧。我口服了一支出现打嗝、腹胀,后来口服了三天的“正气片”,症状才慢慢地减轻。这种以促销、直销、优惠价等方法集中推销的展销会、促销会,非常具有迷惑性,我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控制,以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责编:孙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