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尼尔·阿尔轩“现在在现”
2019.6.29—2019.10.24
昊美术馆(上海)
当我着手项目和空间时,我试图不在里面增加任何东西,而是让已知的东西去做一些它本不应做的事……重制或改造它,给它新的目的和可能性。
丹尼尔·阿尔轩
丹尼尔·阿尔轩所创造的世界总是与现实相悖,建筑变得柔软而脆弱、墙壁可以被拉伸并系上一个蝴蝶结、一个由粉笔制成的相机仿佛是来自未来的遗迹……简单而与现实相悖的空间与形式不断打破人们的预期,困惑并混淆着观众的生活经验。2019年夏日伊始,上海昊美术馆迎来丹尼尔·阿尔轩在亚洲的首场大型美术馆个展“现在在现”(Perpetual Present),将昊美术馆的空间转换为“虚拟考古”的情景——一个模糊了现在与未来、现实与假想边界的此在。展览通过雕塑、建筑、绘画等多种媒介,展现超越现实空间的“未来遗物”。
展览名称“现在在现”(Perpetual Present)中,Perpetual表示“不间断地”,Perpetual Present则可以直译为“永恒的当下”,将主题指向时间性。“时间的概念很重要,它们会带给观众反思,到底什么是现在,让观众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是非常有意思的,”阿尔轩解释道。“现在在现”所构建的“虚拟考古”创造并具体化了模棱两可的空间,使得时间的概念不再单一,现在、未来和过去在此刻诗意地进行着碰撞。
1992年,飓风安德鲁(HurricaneAndrew)席卷美国,正值少年的阿尔轩目睹了自家房屋被狂风撕扯至分崩离析一墙壁倒塌、窗户破碎,建筑在顷刻间解体,差点剥夺了他和家人的生命。这次经历改变了阿尔轩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发了他对物质性的再思考,看似坚固的建筑在与自然力的抗衡下亦是脆弱之躯,因而这种物质的矛盾性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原本象征坚固与稳定的墙壁,在阿尔轩的《开凿之墙》中却变得柔软、破碎分离,时间侵蚀了它。层层叠叠的墙壁一眼望去仿佛是融化的冰川,一层层缩小,底层显示出人形轮廓,似乎暗示着是人留下的痕迹。观众们穿梭在墙体空间中,仿佛人类穿梭于时光。他们消失、出现、被边缘切割,在艺术家创造的空间中旅行。这种人体“在”与“不在”的结合可以追溯至丹尼尔·阿尔轩2015年的另一件作品《戴兜帽的人》(HoodedFigure),“隐藏”在墙壁后面神秘的人形仿佛在扯着画廊的空间。我们感受到人体的存在,却看不到真实形体,阿尔轩将形体从单纯的感官知觉中解放出来,去追求更大的存在于精神的真实。抽象的形象扩充了我们对于在场装置的时间性理解,在强调当下的基础上,同时唤起“不存在”的想象,唤起未来和过去。
物质属性同样矛盾的还有《蝴蝶结》,它属于阿尔轩“建筑异变”系列创作之一。在这里墙壁不再坚固,也不再生硬,蝴蝶结的丝带交叉环绕,柔软而易于接近。被放大的蝴蝶结营造了空旷的交互空间,再一次探索了建筑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邱志杰曾在2005年策划第二届南京三年展时提出“未来考古学”的概念,“未来考古学”是以考古学一般的信念与方法,在思考、质疑过去和我们活着的当下的基础上,廓清对未来的一种想象。阿尔轩对于未来遗物的塑造也同样源于考古学的历史观和想象力,被时光慢慢侵蚀的物品描绘出他对于未来的预见,历史也许会验证这些猜想。在展厅入口处的《邦尼兔》是阿尔轩迄今为止最大的雕塑作品,这个迪士尼卡通人物在此情境中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一反可爱的形象,反而历经风化、侵蚀,看似是从古墓中挖掘的文物,给人压迫感。庞大的《邦尼兔》使我联想到路易丝·布尔乔亚体积巨大、气场强大的大蜘蛛《妈妈》,蜘蛛象征她的母亲,缠绵不断的丝线同时象征扭曲的时间。而与布尔乔亚极具侵略性的大蜘蛛相比,《邦尼兔》吸引我的不是它所带来的侵略性,而是走近后,看到时间在雕塑上留下慢慢侵蚀的痕迹后,带来的震撼和唏噓,这种感染力是强大而温柔的。同样,《动物森林》中许多为人熟知的迪士尼卡通人物也绒毛缺失、色彩灰暗,代之以厚重的青铜材料,呈现出千年后被风化侵蚀模样。阿尔轩认为:“创作容易辨认的东西更容易引发人们类似的情绪,从而联结全球观众。”行走于其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未来,是过去,是时间。
“在我的作品当中,我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大家既接受,但又觉得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异常的时间点。”阿尔轩通过塑造虚拟的发生在未来的考古现场,试图引导观众重新思考时间与日常生活。废墟和遗物是我们过去生活的一种写照,在《未来已写就》中,阿尔轩将一系列象征现代文化的物品,例如相机、手机、耳机、投影仪等,转化成由粉笔制成的石化的遗物。他尽量遵循去标签化的原则,选择代表全球文化的象征物。阿尔轩鼓励观众参与其中,将粉笔制成的物件转换成文字或绘画,留在展厅的黑板上,再将物品摧毁。这些熟悉的物件以这样一种不同的材料和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使我们重新审视平凡的物件,引发有关摧毁与创造的思考。我们在时间中创造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未来的考古又将会如何定义它们。与其相伴发生的《挖掘现场212》和《分析实验室》是丹尼尔·阿尔轩专门为昊美术馆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完整的虚拟考古挖掘现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与“文物”的機会,强化多层次的感官体验。也许这种呈现方式有些“平铺直叙”,但对20世纪及千禧年物品的直观呈现毫无疑问揭示了我们当下因科技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去物质性”的世界。3019年的人们将通过这些物品推断2019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塑造了器具,反过来,它们也塑造了我们。
注:“现在在现”为展览名称,非误用,特此注明。
2019.6.29—2019.10.24
昊美术馆(上海)
当我着手项目和空间时,我试图不在里面增加任何东西,而是让已知的东西去做一些它本不应做的事……重制或改造它,给它新的目的和可能性。
丹尼尔·阿尔轩
丹尼尔·阿尔轩所创造的世界总是与现实相悖,建筑变得柔软而脆弱、墙壁可以被拉伸并系上一个蝴蝶结、一个由粉笔制成的相机仿佛是来自未来的遗迹……简单而与现实相悖的空间与形式不断打破人们的预期,困惑并混淆着观众的生活经验。2019年夏日伊始,上海昊美术馆迎来丹尼尔·阿尔轩在亚洲的首场大型美术馆个展“现在在现”(Perpetual Present),将昊美术馆的空间转换为“虚拟考古”的情景——一个模糊了现在与未来、现实与假想边界的此在。展览通过雕塑、建筑、绘画等多种媒介,展现超越现实空间的“未来遗物”。
展览名称“现在在现”(Perpetual Present)中,Perpetual表示“不间断地”,Perpetual Present则可以直译为“永恒的当下”,将主题指向时间性。“时间的概念很重要,它们会带给观众反思,到底什么是现在,让观众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是非常有意思的,”阿尔轩解释道。“现在在现”所构建的“虚拟考古”创造并具体化了模棱两可的空间,使得时间的概念不再单一,现在、未来和过去在此刻诗意地进行着碰撞。
1992年,飓风安德鲁(HurricaneAndrew)席卷美国,正值少年的阿尔轩目睹了自家房屋被狂风撕扯至分崩离析一墙壁倒塌、窗户破碎,建筑在顷刻间解体,差点剥夺了他和家人的生命。这次经历改变了阿尔轩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发了他对物质性的再思考,看似坚固的建筑在与自然力的抗衡下亦是脆弱之躯,因而这种物质的矛盾性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原本象征坚固与稳定的墙壁,在阿尔轩的《开凿之墙》中却变得柔软、破碎分离,时间侵蚀了它。层层叠叠的墙壁一眼望去仿佛是融化的冰川,一层层缩小,底层显示出人形轮廓,似乎暗示着是人留下的痕迹。观众们穿梭在墙体空间中,仿佛人类穿梭于时光。他们消失、出现、被边缘切割,在艺术家创造的空间中旅行。这种人体“在”与“不在”的结合可以追溯至丹尼尔·阿尔轩2015年的另一件作品《戴兜帽的人》(HoodedFigure),“隐藏”在墙壁后面神秘的人形仿佛在扯着画廊的空间。我们感受到人体的存在,却看不到真实形体,阿尔轩将形体从单纯的感官知觉中解放出来,去追求更大的存在于精神的真实。抽象的形象扩充了我们对于在场装置的时间性理解,在强调当下的基础上,同时唤起“不存在”的想象,唤起未来和过去。
物质属性同样矛盾的还有《蝴蝶结》,它属于阿尔轩“建筑异变”系列创作之一。在这里墙壁不再坚固,也不再生硬,蝴蝶结的丝带交叉环绕,柔软而易于接近。被放大的蝴蝶结营造了空旷的交互空间,再一次探索了建筑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邱志杰曾在2005年策划第二届南京三年展时提出“未来考古学”的概念,“未来考古学”是以考古学一般的信念与方法,在思考、质疑过去和我们活着的当下的基础上,廓清对未来的一种想象。阿尔轩对于未来遗物的塑造也同样源于考古学的历史观和想象力,被时光慢慢侵蚀的物品描绘出他对于未来的预见,历史也许会验证这些猜想。在展厅入口处的《邦尼兔》是阿尔轩迄今为止最大的雕塑作品,这个迪士尼卡通人物在此情境中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一反可爱的形象,反而历经风化、侵蚀,看似是从古墓中挖掘的文物,给人压迫感。庞大的《邦尼兔》使我联想到路易丝·布尔乔亚体积巨大、气场强大的大蜘蛛《妈妈》,蜘蛛象征她的母亲,缠绵不断的丝线同时象征扭曲的时间。而与布尔乔亚极具侵略性的大蜘蛛相比,《邦尼兔》吸引我的不是它所带来的侵略性,而是走近后,看到时间在雕塑上留下慢慢侵蚀的痕迹后,带来的震撼和唏噓,这种感染力是强大而温柔的。同样,《动物森林》中许多为人熟知的迪士尼卡通人物也绒毛缺失、色彩灰暗,代之以厚重的青铜材料,呈现出千年后被风化侵蚀模样。阿尔轩认为:“创作容易辨认的东西更容易引发人们类似的情绪,从而联结全球观众。”行走于其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未来,是过去,是时间。
“在我的作品当中,我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大家既接受,但又觉得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异常的时间点。”阿尔轩通过塑造虚拟的发生在未来的考古现场,试图引导观众重新思考时间与日常生活。废墟和遗物是我们过去生活的一种写照,在《未来已写就》中,阿尔轩将一系列象征现代文化的物品,例如相机、手机、耳机、投影仪等,转化成由粉笔制成的石化的遗物。他尽量遵循去标签化的原则,选择代表全球文化的象征物。阿尔轩鼓励观众参与其中,将粉笔制成的物件转换成文字或绘画,留在展厅的黑板上,再将物品摧毁。这些熟悉的物件以这样一种不同的材料和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使我们重新审视平凡的物件,引发有关摧毁与创造的思考。我们在时间中创造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未来的考古又将会如何定义它们。与其相伴发生的《挖掘现场212》和《分析实验室》是丹尼尔·阿尔轩专门为昊美术馆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完整的虚拟考古挖掘现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与“文物”的機会,强化多层次的感官体验。也许这种呈现方式有些“平铺直叙”,但对20世纪及千禧年物品的直观呈现毫无疑问揭示了我们当下因科技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去物质性”的世界。3019年的人们将通过这些物品推断2019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塑造了器具,反过来,它们也塑造了我们。
注:“现在在现”为展览名称,非误用,特此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