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佳作二]
我从缺憾那里学到的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似地铁站中匆匆而过的人流,如汹涌澎湃永无止境的大海,转眼间,3年的初中生涯逝去了。为了排解中考的焦躁,母亲待我吃过晚饭后,带着我向公园走去。微风吹拂,街市繁华,面对这一切,我似乎觉得霓虹闪烁就是一种完美。忽然,从远方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出于好奇,我闻声寻去,天啊,眼前的景象令我瞠目结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用他仅有的一只脚弹电子琴,那琴声尽管不是很连贯,但却显得很凄美,顿时,我的内心一阵震撼,为那种求生的欲望、不畏艰难的精神,更为那因缺憾而产生的美……
世界上,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呢?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身上的缺憾而悔恨,而自卑。我们应该明白:上帝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闭了一扇窗甚至几扇窗,但我们仍然可以飞蛾般冲破重重障碍,从窗户的缝隙中飞出去。因此,相信自己,有时缺憾也是一种美。
试想,如果没有无声的缺憾,《千手观音》还能够表现出那种静谧神圣的美吗?还会凸现出那个“爱大家”的主题吗?正是因为那无声的缺憾,才使得《千手观音》的舞姿熠熠生辉;正是因为那无声的缺憾,《千手观音》才会赢得人们由衷的祝福。
如果没有身体的缺憾,海伦·凯勒还会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自己卓越的学业吗?她还会克服无声世界的寂寞、无彩世界的冷清而终成美国教育家吗?正是因为身体上的缺憾,她才不至于被埋没在如水般的人潮之中。
如果没有命运的缺憾,洪战辉还会用他稚嫩的双肩挑起那个支离破碎、一贫如洗的家吗?他还会咬紧牙关,完成12年携妹求学的生涯吗?正是因为命运的缺憾,他才会高呼:“虽然我输在了起点,但我要赢在转弯,赢在终点!”
如果没有社会的缺憾,徐本禹还会暂时舍弃自己读书的机会只身去支援西部吗?
如果没有亲情的缺憾,田世国还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为母捐肾吗?
如果没有交通的缺憾,王顺友还会20年如一日地与骆驼为伴,在深山中为穷苦人民传递信息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缺憾,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睦,我们的家园才更加美丽,我们的世界才更加精彩。也正是从这种种的缺憾中,我学到了:风风雨雨的人生,只有正确面对缺憾,才能创造更精彩的人生!
[亮点透视]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能给人以自然流畅的阅读快感,这篇文章就是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引入的,看似一个不经意的邂逅,却是作者巧妙为之。邂逅年轻人独脚弹琴是为了切入“缺憾”这一主题,却少有牵强附会之感。然后作者又以一连串的假设和反问蓄积气势,引起读者的共鸣。结尾的点题,作者不仅正面回应了正文的假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震撼之后的感悟,足见小作者的睿智。
(荐评教师段丽萍)
我从缺憾那里学到的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似地铁站中匆匆而过的人流,如汹涌澎湃永无止境的大海,转眼间,3年的初中生涯逝去了。为了排解中考的焦躁,母亲待我吃过晚饭后,带着我向公园走去。微风吹拂,街市繁华,面对这一切,我似乎觉得霓虹闪烁就是一种完美。忽然,从远方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出于好奇,我闻声寻去,天啊,眼前的景象令我瞠目结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用他仅有的一只脚弹电子琴,那琴声尽管不是很连贯,但却显得很凄美,顿时,我的内心一阵震撼,为那种求生的欲望、不畏艰难的精神,更为那因缺憾而产生的美……
世界上,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呢?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身上的缺憾而悔恨,而自卑。我们应该明白:上帝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闭了一扇窗甚至几扇窗,但我们仍然可以飞蛾般冲破重重障碍,从窗户的缝隙中飞出去。因此,相信自己,有时缺憾也是一种美。
试想,如果没有无声的缺憾,《千手观音》还能够表现出那种静谧神圣的美吗?还会凸现出那个“爱大家”的主题吗?正是因为那无声的缺憾,才使得《千手观音》的舞姿熠熠生辉;正是因为那无声的缺憾,《千手观音》才会赢得人们由衷的祝福。
如果没有身体的缺憾,海伦·凯勒还会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自己卓越的学业吗?她还会克服无声世界的寂寞、无彩世界的冷清而终成美国教育家吗?正是因为身体上的缺憾,她才不至于被埋没在如水般的人潮之中。
如果没有命运的缺憾,洪战辉还会用他稚嫩的双肩挑起那个支离破碎、一贫如洗的家吗?他还会咬紧牙关,完成12年携妹求学的生涯吗?正是因为命运的缺憾,他才会高呼:“虽然我输在了起点,但我要赢在转弯,赢在终点!”
如果没有社会的缺憾,徐本禹还会暂时舍弃自己读书的机会只身去支援西部吗?
如果没有亲情的缺憾,田世国还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为母捐肾吗?
如果没有交通的缺憾,王顺友还会20年如一日地与骆驼为伴,在深山中为穷苦人民传递信息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缺憾,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睦,我们的家园才更加美丽,我们的世界才更加精彩。也正是从这种种的缺憾中,我学到了:风风雨雨的人生,只有正确面对缺憾,才能创造更精彩的人生!
[亮点透视]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能给人以自然流畅的阅读快感,这篇文章就是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引入的,看似一个不经意的邂逅,却是作者巧妙为之。邂逅年轻人独脚弹琴是为了切入“缺憾”这一主题,却少有牵强附会之感。然后作者又以一连串的假设和反问蓄积气势,引起读者的共鸣。结尾的点题,作者不仅正面回应了正文的假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震撼之后的感悟,足见小作者的睿智。
(荐评教师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