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黑人,在美求生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9230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9月,詹姆斯·梅雷迪斯在美国官兵的护送下步入密西西比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黑人学生

  在美国,身为黑人意味着什么—肥胖、失业、说唱、篮球、高犯罪率、吸毒成瘾、体力劳动者、未婚生子概率高……还是贫穷?
  5月25日的“弗洛伊德事件”,引发全美一系列的和平/暴力示威,“为黑人发声”的示威活动逐渐向世界多国蔓延。在警与民的对峙中,“肤色”无疑点燃了无声的硝烟:白色等同于施暴者,黑色等同于受害者。人们开始思考:在一整套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的美国话语体系中,真实的黑人究竟活在一个怎样的美国社会?

“美国梦”的欺骗性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fe Matters)的口号颇具历史感。20世纪60年代黑人平权运动,率先打破了不同种族间在居住地上的隔離,但明面上的种族隔离被打破,不意味着其他形式的“隔离”一并被打破。
1938年,俄亥俄州一家餐厅的橱窗上贴着“我们只为白人服务”的标语
1955年,一位非裔美国人因在公交车上不给白人让座而被捕

  在文化研究领域,种族、阶级和性别构成了三大社会要素。尽管人们无法决定自己的肤色、出身和性别,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每个人都理应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一个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黑人女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白人比有色人种的穷人更有能力运用法律。

  这种“通过个人奋斗实现阶层跃迁”的观点,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梦”理念,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机会公平只是在理念上深入人心;现实里,超越所在阶级的大门在半个世纪中逐渐虚掩,几近关闭。
  之所以会对黑人有成见,其根源并非肤色,而是与肤色人群所属的社会阶层紧紧绑在一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有着较高的犯罪率、失业率,他们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时间接受高等教育。
  对弗洛伊德实施“锁喉”的警员,如果二人没有私交,如果弗洛伊德不是黑人,他大概率不会出手如此凶悍。在美国,警察的暴力执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而黑人被暴力执法的概率远高于白人,也是一个现实。随着各州条例的制定,警察的职权范围不断扩大,他们被“训练”成要积极对可疑人员开展盘查,这是一种职业技能和习惯。而黑人群体的犯罪率较高,所以,警察对黑人青年的盘查力度也大于白人,暴力执法的概率也就成比例提升。
  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尔在《人行道王国》一书中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为了研究黑人摊贩的社群分布和生存状况,身为白人的米切尔亲自在同一地点和黑人一道摆摊。经过与警局多次打交道,米切尔发现,在执法过程中,警察面对黑人摊贩时的态度,比对白人要“随心所欲”。
  警察对黑人毫不客气,但对白人礼让三分,米切尔认为这也是某种“刻板印象”导致的恶果。“日常生活中,种族、阶级和教育是相互关联的:中产阶级白人比有色人种的穷人更有能力运用法律。”

脆弱的家庭


  真正亟待扭转的现状,根植于社会不公加剧和阶层差异扩大的现实。
  在20世纪50年代,机会公平不是一个理念,是现实。成长于50年代的儿童,相对稳定地生活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双亲家庭。在相同肤色人群内部,工人阶级的孩子也能获得社区支持,与富家子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如果天资不错,还能最终实现阶层的跃迁。
1957年,反对黑人上学的白人聚集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机会公平渐渐变成一个理想社会的概念,现实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首先是家庭结构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按照阶级身份,逐渐分化出两种迥异的家庭结构,简称“两阶家庭结构”。
  位于上层阶级的家庭,传统的美国式家庭演变为“新传统”的家庭,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变成了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且共同抚养小孩。至少一方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妇,其生育年龄逐渐提高到30岁;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后代的到来应该“在计划之中”,需要事先做足经济准备。
  而位于下层阶级的家庭则走向“脆弱的家庭”模式,他们由单亲或离异夫妻重组而成。据统计,到2010年为止,美国50%的儿童曾有过生活在单亲/离异家庭的体验。而青少年长大离开寄养家庭后,又有1/3到半数的人在26岁前曾有无家可归的可怕经历。
  下层社会的女性因欠缺避孕手段,也面临着更早生育的风险,平均生育年龄低至20岁。70年代的女权运动,促进了美国社会风气由保守走向开放,人们不再把“性”和“婚姻”绑定在一起。同时,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带来了一个副产品—男性要不要成为孩子的父亲,竟然变成了一个“选择”,于是,大批单亲妈妈家庭出现了。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失衡。高知父母致力于培养独立、自主、自省的下一代,他们普遍采用“精心栽培的教育手段”,在陪伴時间、幼儿时期教育的支出上,都日渐增多。

  到2010年为止,美国50%的儿童曾有过生活在单亲/离异家庭的体验。

  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则往往把目光投向纪律和服从。他们强调子女的服从性而非自立性,有的干脆采取“自然放养的教育策略”。而客观原因是,底层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陪伴或雇人陪伴,或者家长自己也面对着生活的烂摊子,挣扎在吸毒、酗酒、破产的泥沼里。
一个取水点旁边挂着一块写着“有色人种专用”的牌子

  阶级固化导致社会不公的另一个侧面,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随着各州不断削减公立学校预算,50年代人人免费参加的社团活动,现如今也开始征收“入场费”:大约400美元一年的社团活动费。
  对于上层家庭来说,这笔费用仅占家庭总支出的1%不到,但对下层家庭来说,却占了总支出的将近10%,而贫穷家庭往往有更多的小孩。

永久性贫民窟


  邻里社区的区隔,是加重阶级固化的另一关键因素。口碑爆棚的《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一书,向读者揭示了美国贫困人群因居住问题而陷入的恶性循环—没有房屋产权、没有农耕土地、没多少现金,穷人注定变成终身租户。
  穷人租不到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美国征信系统向所有出租人和中介开放,房东和中介有“筛选租客”的权利。一旦穷人的信用卡卡债没还清,或者曾经入狱,或者实际居住面积小于法定的人均住房面积(租一房住多人的情况),房东都有权拒绝出租房屋。
  另一个严峻问题是,正因为租房门槛不低,贫民窟房屋供不应求,租金随时间推移水涨船高,以至于暴力犯罪最严重的贫民窟的租金中位数(两居室575美元),与治安最好地区的中位数(两居室600美元)相距甚微。
  而社会福利补助却没有跟上租金上涨的脚步。在1997年,平均一居室公寓租金为466美元,到了2007年,租金已飞升至608美元。社会福利补助却十年没涨,始终是628美元。
  如果一个孩子居住在犯罪率高的社区,屋外就是枪林弹雨,家长总是会让孩子尽可能待在安全的屋内。如此一来,在动荡不安的贫民社区,居民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集体效能”,不可能形成“共融”和“团结”的凝聚力,社区意识不复存在,也就是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森口中的 “永久性贫民窟”的状态。
  不平等的现象已存在,政治家和社会学家希冀通过有效手段改变现状,但城市管理条款的制定,却意在对“不合规范者”赶尽杀绝。比如,通过赋予城市警察过多的职能,从房檐、公路到街头巷陌,执法的密网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收紧;在居住区和教育中,只为后代灌输“族群内”的文化观念,让孩子们看不见所处阶层之外的其他世界。
  针对现状,《人行道王国》里的一句话,或许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思路:“一个社会正确的应对方式,不应是将自己创造出来的被遗弃者驱逐出公共空间;一个存在极度贫困问题的城市若要创造福祉,其重点就是能让边缘人有自主经营的机会。”
其他文献
Elmina城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欧洲建筑  位于加纳的埃尔米纳(Elmina)城堡,是欧洲人在距今550年前登陆西非的地点,也象征着西非和歐洲贸易往来的开始。  加纳在1957年独立前,名为“黄金海岸”,以繁荣的黄金贸易著称。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当地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已有黄金贸易网络。随着黄金海岸逐渐落入欧洲人的控制,美洲种植园又需要大量劳动力,黄金海岸的象牙和黄金贸易,逐渐转化为大西洋奴隶
电影《色·戒》剧照  钻石,摄人心魄。在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王佳芝在珠宝店里为六克拉的粉钻心生动摇。“她把那粉红钻戒戴在手上侧过来侧过去地看,与她玫瑰红的指甲油一比,其实不过微红,也不太大,但是光头极足,亮闪闪的,异星一样,红得有种神秘感。”  钻石迷人眼。在女人眼中,一颗闪亮耀眼的钻石有着永恒的美丽,也是不朽爱情的现实凝结。到了现代,全球最大钻石供应商戴比尔斯直接用一句简洁的广告语,将钻石
孙越  话说顺治七年(1650年)乌扎拉村之战结束后,俄军继续沿黑龙江东进,直抵呼玛河。该河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白山,位于黑龙江上游西南部。当地达斡尔部族称之为“库玛尔”河,汉语意为“峡谷里不见阳光的急流”。呼玛河流域乃富庶之地,河中水产珍稀,两岸林木茂密。  顺治十二年(1655年),哥萨克武装在呼玛河河口修建寨堡,首领名叫斯捷潘诺夫。此人年方三十,身强体壮,懂得构筑防御工事和使用火炮,在哥萨克军
西班牙赫雷斯的白兰地酒桶,按照年份从大到小的金字塔形式排列  “这是一味众神的灵药,一滴生命之水。若你禁不住诱惑沾惹了一滴,就会一世成瘾。”法国文豪雨果说的这味灵药,就是干邑。  干邑,作为优雅高贵的代名词,已成为古今中外无数爱酒的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珍宝。那么,干邑究竟是何方神圣?干邑和白兰地又是什么关系?白兰地为何让人如此着迷?我们不妨用十个关键词解码白兰地的魅力。关键词一:水果  葡萄可以用来
吕品  英国“封城”已经好几周,所有公共娱乐活动取消,许多艺术表演转到网上。  英国国家剧院原本就有一个“剧场直播”(NT Live)节目,观众可以在电影院内观看现场直播的剧场演出。疫情期间,剧场和电影院都关门了,于是国家剧院把过去录制好的剧场直播节目放到网上,并且采用逐步推出、定点播放的方式,形成一种观众在一起欣赏同一场演出的仪式感。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国家剧场的《简·爱》,演出非常精彩。舞台采
吴雯  科技早已浸润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次新冠疫情暴发之际,科技更是解决了人们远程上學、工作等各类需求。当我们如此习惯地使用科技时,是否思考过科技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科技是人的延伸。例如,自行车、火车、飞机是运输工具和双脚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而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则是我们身体全方位的延伸。人以科技代步、代工,科技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便利,人理应从科技中
2020 年12 月21 日,2021新年倒计时装置抵达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狗兔赛跑  2020 年12 月27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赛犬比赛,大量灵缇犬参加比赛,在赛道上追逐着兔子玩偶。清洁的“巨人”  2020 年12 月28 日,日本栃木縣日光市,东武世界广场的工作人员为园内的微缩建筑“大扫除”,辞旧迎新年。
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早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便在中国翻译出版。时至今日,他的全部作品都已被译成中文,唯有那两只伴随他写作生涯的爱犬鲜为人知。  契诃夫养的两只狗,品种是俗称腊肠的德国小猎犬达克斯。腊肠犬忠诚、顽皮,生性喜爱追逐、捕杀獾类及其他穴居动物。契诃夫有多部作品,像《卷毛狗》《带狗的女人》《樱桃园》《变色龙》等的主人公是狗,而且是不循规蹈矩之狗、惹是生
“不朽军团”,指的是俄罗斯在反法西斯胜利日(5月9日)举行的全民各大城市“爱国主义社会大游行活动”。这项活动的首创,来自托姆斯克市记者拉片科夫及其他两位同仁,他们创办活动的本意是想通过社会活动保存伟大卫国战争一代人的个人记忆。  “不朽军团”的主要策划人拉片科夫说,实际上他们罩在2011年就在托姆斯克完成了“不朽军团”的策划,并且在共同起草的“不朽军团”章程中规定,“不朽军团”仅是民间为纪念伟大卫
说起德国,有人首先想到制造强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它就凭借强大的科研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大国之列;也有人想象德国人都有现代化生产车间一般的大脑,产出谨慎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冷静、克制、缺少幽默天分,这些都是贴在德国人身上的标签。但是作为一名德语学习者,我抱着打破刻板印象的决心,踏上了前往德国的旅途。德国初体验  九月初秋,从上海到图宾根,历经19个小时的辗转,在踏上德国南部土地的那一刻,我从秋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