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剖析古诗的趣味,使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得以体现,并且通过学生对古诗“量”的积累,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使学生的心灵在诗意中徜徉。
【关键词】想象,意境,语言,拓展
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剖析古诗的趣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意中徜徉。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呢?
一、音像媒体入诗境,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合理利用音像媒体,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展开想象的平台,让他们大胆而合理的去想象是理解课文、体会意境的好方法。而这想象却不是无边无际的空想。我觉得老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要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录像提供的画面,那一泻千里,飞珠溅玉,势如千军万马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那色彩、那声音、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词句促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上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歌咏垂钓“江寒“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想象让诗意轻舞飞扬。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物体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语言凝练,诗意跳跃性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厚的内容,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学中,老师要找准诗词中能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补想、续想、联想、假想、反想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
三、反复吟咏悟诗情,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主,以为人们所共识,而古诗教学以读为主,主要是正宗嫡派之法。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读进行设计,初读诗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再读诗文要求了解其意思,三读课文就要有情感了,可就是这个“有感情朗读”才最要命。那么用什么方法悟出这个“情”字,值得我们思考。另外,电教手段的合理应用,对古诗教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只知道作者与元二友情深厚,以酒送别。那么在理解了诗意后,我问:安西在哪里呢?于是出示了中国地图告诉学生安西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库舍县境内,而他们的分手之地渭城却在陕西省咸阳市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这时学生对于3000多公里还没有概念,于是我又说我国古代交通不便,即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走,也要走上大半年的时间,这时学生才面露惊讶,那么带着体会再读诗文就更能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的离愁别绪了。在这个例子中起到作用的就是王维写此诗时的背景资料。那么恰当的应用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情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我个人认为背景不可在初读后立刻应用,而是在学生理解遇到瓶颈的时候应用,能够让学生霍然开朗,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这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再加以体会,但这时就要求教师的点拨了。诵读,挥洒诗性的魅力,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教学古诗时,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身临其境,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咏诵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和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拓展重体验,实现古诗的“量”积累。
让真情自然流淌。古诗能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每首诗的教学过程大都会安排形式多样的古诗实践活动,如改写古诗、情境表演、游戏、绘画、补白、演唱等。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诗的情感、意境,展示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理解能力。例如,老师可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为诗作画,丰富想象,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学习《赠汪伦》一诗,可以要求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据诗想象,即兴作画,“画”解诗意,再现李白与汪伦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景。如古诗《游园不值》、《游子吟》等,教学时,根据古诗潜在的情节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感悟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白”形式的习作练笔,或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或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或对人物形象进行典型塑造,或对表达的情感进行淋漓尽致地抒发。在各种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推荐了7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拓展相关内容就犹为重要了,那么拓展的目的只是为背诵吗?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和升华。拓展的范围很广,从古诗词到现代诗,到歌曲到绘画等等艺术形式只要与内容相扣可以采用,但是时间是3分钟到5分钟,如果过长就冲淡了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的心灵在诗境中渐渐得到浸润,让课堂教学充满“灵秀”,永远闪耀诗意的光芒。同时,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古诗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读——80首古诗词》
[2]《小学教学研究》
[4]《古诗鉴赏》
[5]《教育新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想象,意境,语言,拓展
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剖析古诗的趣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意中徜徉。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呢?
一、音像媒体入诗境,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合理利用音像媒体,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展开想象的平台,让他们大胆而合理的去想象是理解课文、体会意境的好方法。而这想象却不是无边无际的空想。我觉得老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要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录像提供的画面,那一泻千里,飞珠溅玉,势如千军万马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那色彩、那声音、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词句促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上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歌咏垂钓“江寒“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想象让诗意轻舞飞扬。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物体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语言凝练,诗意跳跃性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厚的内容,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学中,老师要找准诗词中能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补想、续想、联想、假想、反想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
三、反复吟咏悟诗情,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主,以为人们所共识,而古诗教学以读为主,主要是正宗嫡派之法。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读进行设计,初读诗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再读诗文要求了解其意思,三读课文就要有情感了,可就是这个“有感情朗读”才最要命。那么用什么方法悟出这个“情”字,值得我们思考。另外,电教手段的合理应用,对古诗教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只知道作者与元二友情深厚,以酒送别。那么在理解了诗意后,我问:安西在哪里呢?于是出示了中国地图告诉学生安西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库舍县境内,而他们的分手之地渭城却在陕西省咸阳市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这时学生对于3000多公里还没有概念,于是我又说我国古代交通不便,即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走,也要走上大半年的时间,这时学生才面露惊讶,那么带着体会再读诗文就更能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的离愁别绪了。在这个例子中起到作用的就是王维写此诗时的背景资料。那么恰当的应用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情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我个人认为背景不可在初读后立刻应用,而是在学生理解遇到瓶颈的时候应用,能够让学生霍然开朗,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这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再加以体会,但这时就要求教师的点拨了。诵读,挥洒诗性的魅力,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教学古诗时,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身临其境,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咏诵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和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拓展重体验,实现古诗的“量”积累。
让真情自然流淌。古诗能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每首诗的教学过程大都会安排形式多样的古诗实践活动,如改写古诗、情境表演、游戏、绘画、补白、演唱等。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诗的情感、意境,展示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理解能力。例如,老师可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为诗作画,丰富想象,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学习《赠汪伦》一诗,可以要求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据诗想象,即兴作画,“画”解诗意,再现李白与汪伦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景。如古诗《游园不值》、《游子吟》等,教学时,根据古诗潜在的情节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感悟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白”形式的习作练笔,或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或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或对人物形象进行典型塑造,或对表达的情感进行淋漓尽致地抒发。在各种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推荐了7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拓展相关内容就犹为重要了,那么拓展的目的只是为背诵吗?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和升华。拓展的范围很广,从古诗词到现代诗,到歌曲到绘画等等艺术形式只要与内容相扣可以采用,但是时间是3分钟到5分钟,如果过长就冲淡了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的心灵在诗境中渐渐得到浸润,让课堂教学充满“灵秀”,永远闪耀诗意的光芒。同时,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古诗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读——80首古诗词》
[2]《小学教学研究》
[4]《古诗鉴赏》
[5]《教育新理念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