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信息技术,建展翅翱翔之课堂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推进一个现代化信息社会中。日新月异的教育更是在它的推动下迈进一个新的里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和教学方式。在当前倡导的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建新的课程观,新的学生发展观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介质。为师生的平等互动提供便利。它如同飞翔的翅膀,带领老师与学生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
  一、利用信息技术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如何让数学课堂摆脱枯燥与无聊,带学生进入鲜活的世界。关键在于把数学跟生活连接起来。新课程认为:小学数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生活。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当我门把生活融入课堂的时侯,就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学习数学的需要。将课堂与学生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深切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而多媒体则是通往生活和数学之间的捷径:
  1.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
  多媒体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特殊功能,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寓求知于生活。在数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我先把同学们带进一个中秋赏月的多媒体场景之中,通过一家四口在吃月饼的问题上产生的意见征求学生的看法。在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层层推进,伴随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音乐声,学生在声、色、景的交融中体会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2.多媒体与传统游戏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处于贪玩好动的阶段,特别喜欢玩游戏。多媒体和传统游戏相结合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如在《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练习课上,我利用电教平台,把相关习题设置在游戏中,利用“老鹰抓小鸡”来练习口算,“丢手绢”完成选择题……学生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因特网,建立数学大课堂
  传统的数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只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交流。彼此之间的这种交流受到时间(课时)、空间(教室)的限制。试想,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在小小的教室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否满足双方的沟通需求呢?答案显而易见,而因特网则可以拓展这片小天地。
  1.跨越“时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鸿沟”
  现实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有其历史渊源,是随历史演变而来。它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让学生有一种远距离的感觉,难以体会。运用现代技术却可以突破历史时空的界限,让孩子们走进不同的历史年代。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利用因特网把画面拉回到1500多年前,画面上出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生活的那个年代。从画面中反映出祖冲之是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科学家。学生就从中理解了为什么圆周率又叫作:“祖率”。接着又把画面拉回到20世纪,让学生了解现代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给了学生很强的视觉震撼,所学的知识自然而然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突破时空,实现互动式的评改交流
  作业的评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验收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检测手段。传统的评改模式是“一枝红笔定江山”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则处于被动状态,就象是学习的旁观者,不利于师生的双向互动。因此,我一改传统作法,将作业的评改搭乘现代技术的顺风车,打破时空的限制,采取不同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师生共改,集思广益的目标。其具体做法是:(1)课堂上,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后,选择能反映共性问题的作业本,通过投影仪放在大屏幕上,集中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改,或教师范改,或师生评议个人自改,或学生多人分组等。(2)课外作业则把它放在网上,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完成。这样视听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信息技术,共建数学探究平台
  生活永遠都是崭新的,意味着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永远都是崭新的。人的学习活动就是在不停地探求问题,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数学探究活动都是以“提出问题”与“论证”为主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呢?
  1.利用多媒体变“导入”为“导疑”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利用“导入”把学生直接带进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静止状态。而我则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的优势,在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借助资料发现问题,变“导入”为“导疑”,变“提出问题”为“发现问题”。
  2.利用多媒体,变“封闭式”探究为“开放式”探究
  以前的探究式学习通常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完成,探究活动的对象也是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为主,是一种“封闭式‘的探究。而多媒体的应用则大大开拓了探究的范围,从探究的主题而言不止局限于课本知识。从探究的主体来讲,增加了许多或相识与不相识的人。免除了教室、课时等条件的制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技术犹如教师手中的利剑,只要善加利用,定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学生乘现代技术之翅膀,自由飞翔在知识的天空。
其他文献
每逢新学期,如有老师接到没教过的年级,总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哎,没有PPT怎么上课呀!”于是跟同行要的要,网上找的找。我也在不同的网上搜索课件,下载打开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课件的内容几乎相同,图片很多,幻灯片绚丽多彩,但几乎找不到课文中的插图。似乎教材仅是提供了单词与句子。但大家都知道,教材里配套了大量的插图,特别是新版的PEP教材里,如果你认真地观察与研究,你会发现每幅图里有特别的意义,甚
期刊
我敬佩于漪老师清新雅致的课堂教学语言;我惊叹魏书生老师化繁为简的课堂驾驭才能;我追随钱梦龙老师语文导读法的课型模式。总感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要了。在新课改的背景和要求下,又该如何更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谈我在教学實践中的几点在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要艺术化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它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
期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又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在纷杂的世界里,静心涤虑,宁神致远,享一份自在自我的世界的重要渠道。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說是课外看书。”因此拓展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是学生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
期刊
【摘要】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活动载体,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设专业的校园文化、营造多彩的怡情文化,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场,提升教师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 活动载体 滋养心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活动载体,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场,增强教师对我校“弘毅·人文”校训文化的认同感和沐浴“三业”教风(专业创新、敬业爱生、乐业育人),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  一、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教师心灵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是它的任務。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它最大的使命,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年龄越小,语言发展能力越强。而对于刚走进校园的孩子来说,识字不仅是一项新的任务,更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开展低年级识字教学,就需要我
期刊
一、前言  小组合作,即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各学校与教师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种模式是由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分组,通过小组形式
期刊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
期刊
新世纪的脚步已经拉着我们一起向前走,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职位重新审视定位了。新课改,如何做?首先,我们要正确的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要结合外在的知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语文的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更要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
期刊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个年头,我体会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是一大难题。现在,各类《小学生作文选》林林总总;网络上也充斥着海量的范文。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量,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确能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要么照搬照抄,要么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只是停留在学生的理性层面,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把
期刊
群文阅读式的古诗词教学与我们以往古诗词教学“理解字词,了解诗意,走进作者,体会诗情”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变。课内外诗词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通过对课内外诗词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去体味,真正领会古诗文的精髓所在——文字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从而逐渐热爱古诗文。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一、结合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