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笔耕苦作舟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进著名书画家季昌玉先生的画室,我脑海里随即浮现出“斗室之地书心碑,信手拈来是神笔”的意境。家中画室不过十平方米,书房墙上挂着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接见季昌玉先生时的照片;墙上的另一方匾额“等闲斋”三个字却是出自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画院创始人赖少其先生的手笔;还挂有一幅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书赠季昌玉的“李白诗作品”,真可谓陋室生辉。
  画桌上有序地摆置笔墨纸砚,书橱里摆满整齐的书籍,几乎没有多少空间了,季昌玉先生一件件书画作品就是在这小小的画室里创作完成的。他的创作时间一般在凌晨夜深人静后,书桌张铺上宣纸,站着写字作画,这是他多年来被画室“逼”出来的习惯。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那么,季昌玉先生就是“淡泊之上没有更上的淡泊”了。
  他曾用书法写了自己撰写的一副楹联:“红薯一锅方知少,墨汁成池不嫌多”。这一“多”一“少”,更能体现出一位老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高尚的品质。难怪先生以诗言志:“丹青半日半清闲,莫遣时光白自流;回首平生惊日短,青山犹在不须愁”。


  季昌玉自幼受祖父影响,耳濡目染,书画兴趣渐浓。书法主攻二王法帖,国画取法于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参加工作后,他多次赴名山大川写生,博览各地书画展,获益匪浅。早年他还进行了系统的、深层次的书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遒劲、古朴的风格;写意花鸟、山水作品构图别致、清新秀润、意境隽永。


  季昌玉的作品曾受到草圣大师林散之先生点评、赞赏;大师称季昌玉字写的很有功力,也很传统,又有自己的书体风格,很耐看!韵味十足。已故著名画家肖龙士在省博物馆参观季昌玉书画展时认为,当今书坛,名大于实者多,实大于名者少,季昌玉属于后者。对于季昌玉先生的艺术人生,有见诸报端的文字,有见电视媒体的宣传。但他长期居住市井小巷,只顾耕耘,具备了一些大家的素质修养,他的书画作品早就进入了国内知名书画家行列,可他如今却仍然低调,过着布衣般的清淡日子。
  他有这么一段三字经:“弄笔墨,三餐清,修心智,在春秋”,记者请教季昌玉,谁的诗句?先生笑说,朝暮弄墨,每日能有清淡三餐,已经知足了。这是自己的书画修身的感悟。
  季昌玉先生对名利一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才形成了他的颇具个性的艺术风格。著名书画评论家王惠正评价季昌玉书画艺术时,写下这样一段话:“看到他的书作,顿觉笔舞龙蛇,满纸生风,字字珠玑,神采飞扬。”他由衷地叹曰:“真佳作也。”“艺术想象,多变适应,中心稳健,字势自然”,这才是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中国经济》杂志社总编秦耕在采访先生说:众所周知,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而王献之的书法,则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四十多年来,季昌玉在书法上主攻二王法帖,临摹习研,深得其中真谛,兼擅两者之长。观其书法,确有几分飘若游云、出神入化之感。笔画劲利,结构匀称,自然随性,且无论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还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或是杜牧的《江南春》,在季昌玉所书写的行云流水般的字里行间,你总会寻找到古人的诗情画意、或惆怅、或思乡、或感怀……


  季昌玉先生书法大抵有这么一些特点:书写自然,仿佛一气呵成,却处处展现对比,整体布局都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结体的紧与松,笔画的粗与细,线条的强与弱,墨色的浓与淡,字距的疏与密,书写时的弛与张,无处不在,对比鲜明,具有美感,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笔触自然流畅,通篇连贯,上下呼应恰到好处。这样的书作,当今书坛确实为数不多,难怪评委对季昌玉的书法作品没有异议。
  手头有一份“季昌玉简历”,如下:
  季昌玉,1939年生,安徽马鞍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曹州青年书画院等全国多家书画团体名誉院长、荣誉教授。
  1991年至1993年期间,作品《国色天香》获洛阳“牡丹杯”书画大赛二等奖;《黄山魂》获全国“九华杯”书画大赛一等奖;《岁寒三友》获全国“神龙杯”书画大赛优秀奖;1994年《金鱼图》、《花香鱼乐》赴法国巴黎参展并在多国巡回展出。
  2008年获“中国书画艺术名家”称号;2010年获“国家级著名书画家”称号。传略和作品分别载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珍品傳世墨宝》、《中华魂国粹艺术大典》、《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等30余部“辞书”、“书画典集”中。
  数百字简历,高度浓缩着季昌玉大半生的艺术追求所获得的成果,省市电视媒体在专栏《人在旅途》、《墨香的回报》加以报道。一件件获奖证书,几十本著名书籍收录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常见于报刊,但它远远说明不了一个艺术家所走过的漫长的历程。大凡有所成就的名家,都是一部书,他们人生的简历只是一个“浓缩”而已。季昌玉亦如此。要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活,要深入他的精神本质,或者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你首先必须接受他的艺术,认可他的人品。
  从艺多年的季昌玉先生,他的人生准则是“先立品,后从艺”。他认为,不具备良好的人品,其艺术是不为人所喜欢所接受的,所以“立品”应放在首位。生活在低处,他追求一种纯粹的艺术人生。


  著名书画家、黄山书画院院长张建中是这样解读季昌玉的国画作品:他的画,首先是用自己的心灵去爱恋生活和自然,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他把真实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远观艺韵,近观精微,以情融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他那纯净的用笔和诗的意境,透露了画家感情的神圣,颇有大家之风范,不失为画中精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季昌玉的书画作
  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元首和被近40个国家收藏爱好者收藏。特别是日本友人不断来函向季昌玉先生索取墨宝。如:中崎幸作、松本桑雪、荻原坛等先生。
  季昌玉先生从艺几十年,他始终在追求着一种纯粹的艺术人生。
  他生活在低处,可他的艺术却远远地超越了生活的高度,超越了局限的地域和生存空间。“天道酬勤,”成了季昌玉先生人生的座右铭。一个人不把他的生命价值放在物质的天平上,他的思想必然是自由的,那些红尘世俗的琐事、利欲、权贵,甚至物质,都可能成为他身边的一些不经意的东西。
  安徽省委原书记卢荣景同他就有过往来。前些年恰逢季昌玉个人书画展专门前往,赞赏他的作品“云随笔,尽自然,别样红,”祝贺他在书画艺术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
  一个饱受风霜的老艺术家,必然有一段非同一般人所拥有的经历。季昌玉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由于条件限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举办个人画展,然而,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生存条件不佳的老艺术家,却有着象大海一样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太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在给《季昌玉书画集》序中写道:“今逢盛世,紫气东来,命运得之再造,艺术复以新生,可怜年事已高,几度夕阳红,不教扬鞭自奋蹄,自当十日九挥毫。”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往事的包容,对未来的生活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
  他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和领导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尤其是在几年前,在一次书画创作活动中,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勉励,令他终生难忘。虽年事已高,但他的知识没有枯竭,他要为打造一个中国文化名城出微薄之力,尽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季昌玉带给社会的,是他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幅幅作品,伴随着缕缕墨香,回报给社会,让每一个有机会读到他书画作品的人都能在心中洋溢起一丝温暖,体验到一份美的享受!

其他文献
在八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的首映式上,在场的观众鸦雀无声,几乎无人提前离席,大家均被贯穿首映式的三段片花深深吸引。从《文明》《战争》和《精神》三个不同主题的片花来看,纪录片场面恢宏,制作精良,还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画面、作曲、配音等方面颇具大片气质。  总导演张晓敏说,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很难拥有像纪实题材纪录片那么多真实鲜活的现实素材。为了让观众能真正走进楚国这段历史,贴近历史就成为创
期刊
“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展览同时,CCTV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中国油画百年》摄制组将走进武汉取景,跟踪采访现场观众,全方位为展览存像。  作为大型文献纪录片《百年巨匠》的姊妹篇,《中国油画百年》是首部反映中国油画百年发展史的编年体体裁电视文献纪录片。该片将自上世纪初至今,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每集50分钟,共计10集,集中记录中国油画百年历史的重要决策、重大事件和代表性艺术作品,是一
期刊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2006年7月22日的夜里,我坐着硬座火车去湘西。包里放着一本旧书《边域》。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
期刊
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美国艺术史学家威廉?瓦维尔声称,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主角是个女权主义者,她相信女人也可以成为牧师。  瓦维尔说,他相信“蒙娜丽莎”是个活动家,并一直致力于让女性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  瓦维尔认为,达芬奇在自己的作画生涯中一直在画那些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物,“蒙娜丽莎”就是其中之一。  在達芬奇的理想社会中,男人和女人应该是平等的,并且拥有同样的宗教权利,“蒙娜丽莎”是
期刊
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审议和讨论中,围绕文化发展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赵少华代表认为,文化投入关乎群众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关乎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熊召政代表认为,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文化人的竞争力。文化人的底线思维就是牢牢把握自己的操守。朱永新委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是凝聚力的根本,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徐沛东委员表示,要解
期刊
3月3日,《世界名画家崔自默`》新书新闻发布会在西安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著名作家周明,《中国文化报》文艺部主任、作家红孩,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部主任朱佩君,吉林省原财政厅副厅长于子游,著名学者画家崔自默等文化界、艺术界、新闻界的数十人参加了新书首发式。  《世界名画家崔自默》共分四个篇章:一、“专心即专业:艺术启蒙;二、“普通劳动,创造经典”:习古作品;三、“心裁”:花鸟、山水、视觉
期刊
国家博物馆5层的白玉厅曾举办过韩美林、杨晓阳等多位著名艺术家的捐赠活动,去年法国皮诺家族无偿送交的圆明园兔首、鼠首像也是在这里“回家”的。2月17日,又一位重量级艺术家来到这里,将自己的精心之作捐赠给国家,他就是年逾九旬的黄永玉。不过,老人家却没太看重自己的这一举动,只是笑言:“小事一桩,算不了什么。”  悬挂于白玉厅墙面正中一幅巨大的美术作品《春江花月夜》,是黄永玉80岁高龄以后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期刊
前不久,台湾著名书法家董阳孜的书法艺术跨界剧场《骚》在台北戏剧院实验剧场举行彩排记者会。董阳孜邀请台湾知名編舞家布拉瑞扬?帕格勒法、罗文瑾,多媒体创作者陈彦任及爵士演奏家魏广晧、张坤德、山田洋平等人,将书法线条、人体线条和音乐线条融会贯通,创造出书法、多媒体影像、音乐和舞蹈交融的跨界作品《骚》。董阳孜书法艺术跨界剧场《骚》于2月14日至16日在台北戏剧院实验剧场演出。
期刊
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五十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六十到一百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丰子恺随即回信——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1929—1965,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3、4集,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
期刊
2014年1月1日,由著名批评家栗宪庭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的“晨晓——山林自语”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新西兰华裔艺术家晨晓油画作品、“自语”装置艺术作品和陶瓷雕塑作品共计40余件。  一年前,晨晓请我们去看他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晨晓说离家去新西兰二十六年,要重回祖国怀抱,听上去仿佛是老华侨要落叶归根的感觉。我记得那时北京还冷,从满眼的灰色,走进晨晓的展览,醒目而鲜艳的色彩扑面而来,亮丽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