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故事是为幼儿创作的具有完整情节的文学作品。它的叙事性和文学性与儿童的情感有极强的交流作用,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故事组织的完整性也适合儿童的年龄学习和心理,因此幼儿都喜欢故事。在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教学故事化”,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故事化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激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 数学教学 故事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引起儿童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但是利用故事的教法,确是容易收效的。教法故事化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集中起来,快快活活地来做自己的工作。”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很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无疑成为一对矛盾,如何让这对矛盾相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内容,故事所具有的形象性特点能否为数学知识的习得服务呢?
幼儿故事是为幼儿创作的具有完整情节的文学作品。它的叙事性和文学性与儿童的情感有极强的交流作用,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故事组织的完整性也适合儿童的年龄学习和心理,因此幼儿都喜欢故事。孩子们一方面从故事中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许多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有趣的新天地,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孩子爱好的倾向,绝非偶然。在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教学故事化”,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故事化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激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一、故事情节的生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故事在儿童的心目中是新异的,不仅在于故事的人物身上,同时,故事情节的神奇,设置悬念,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形象,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感知8、9的数量时,我编了个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森林里老虎大王要举行动物联欢会,他邀请全家老少都要来参加,但是老虎大王要请小动物们一个个排着队去参加,都来了些谁?”(老虎是“动物之王”平时在森林里一直很威猛,今天会有谁来参加这个动物联欢会呢?)边讲边出示图片:五只大象、六只狮子、七只狐狸、八只熊、九只猴子,他们家来了几个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感知数量8、9。教师以大老虎的口吻进行教学,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的学习,要由幼儿自己来做
1.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故事角色操作化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由幼儿自己来做,我会请幼儿自己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到故事中。如教幼儿学习分类计数,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小猫和小狗分食物,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计数也就能知道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小狗、小猫分食物。再如,教幼儿判断9以内数量的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苹果。在喂苹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判断出9以内数量的多少。
2.请幼儿扮演故事中某个角色,故事角色融入化
幼儿有自己丰富的天真思想,那是毫无疑问的。故事结构曲折、描述生动,实有引人入胜的功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幼儿导入无限推论的境界之中,致使幼儿获得很大的快乐。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故事,老师扮演故事中的鱼妈妈,自然就把自己想象成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扮演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故事扮演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
三、故事与幼儿的情感有交流作用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故事中所描述的对象,大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拟人”或“拟儿童”的方式最为普遍。因此,我常把数学教学内容编成拟人化的小故事,发生情感上的交流,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完成任务。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谁在前,谁在后时,我就以小熊家请客,排着整齐的队伍才能去他家为由,要求孩子们帮小动物排好队,孩子们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戴上小熊头饰,来到幼儿中间,以小熊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孩子们特别的高兴,排队也起劲了。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故事化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加强数学教学故事化活动的指导。故事中的数学活动,尽量把数学的要求嵌合到故事之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数学的乐趣。故事中的数学本身就是希望我们能挖掘出故事中的趣味,让孩子在趣味中获得数学的能力和乐趣。我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如果我们放弃了故事的趣味性,只把故事当作一个引子,只是硬把数学的东西灌给孩子,孩子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也感受不到故事的乐趣,这样的活动也就失去了开展的价值。
探索适合孩子的数学故事活动,让孩子更好地获得数学乐趣。精选带有数学知识的故事或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故事进行改编或续编,如选择《田鼠太太的项链》、《毛毛虫的故事》、《松鼠商店》、《拔萝卜》、《乌鸦喝水》等经典故事,对其进行改编加工,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有趣的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迁移运用,从而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幼儿 数学教学 故事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引起儿童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但是利用故事的教法,确是容易收效的。教法故事化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集中起来,快快活活地来做自己的工作。”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很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无疑成为一对矛盾,如何让这对矛盾相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内容,故事所具有的形象性特点能否为数学知识的习得服务呢?
幼儿故事是为幼儿创作的具有完整情节的文学作品。它的叙事性和文学性与儿童的情感有极强的交流作用,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故事组织的完整性也适合儿童的年龄学习和心理,因此幼儿都喜欢故事。孩子们一方面从故事中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许多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有趣的新天地,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孩子爱好的倾向,绝非偶然。在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教学故事化”,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故事化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激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一、故事情节的生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故事在儿童的心目中是新异的,不仅在于故事的人物身上,同时,故事情节的神奇,设置悬念,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形象,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感知8、9的数量时,我编了个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森林里老虎大王要举行动物联欢会,他邀请全家老少都要来参加,但是老虎大王要请小动物们一个个排着队去参加,都来了些谁?”(老虎是“动物之王”平时在森林里一直很威猛,今天会有谁来参加这个动物联欢会呢?)边讲边出示图片:五只大象、六只狮子、七只狐狸、八只熊、九只猴子,他们家来了几个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感知数量8、9。教师以大老虎的口吻进行教学,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的学习,要由幼儿自己来做
1.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故事角色操作化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由幼儿自己来做,我会请幼儿自己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到故事中。如教幼儿学习分类计数,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小猫和小狗分食物,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计数也就能知道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小狗、小猫分食物。再如,教幼儿判断9以内数量的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苹果。在喂苹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判断出9以内数量的多少。
2.请幼儿扮演故事中某个角色,故事角色融入化
幼儿有自己丰富的天真思想,那是毫无疑问的。故事结构曲折、描述生动,实有引人入胜的功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幼儿导入无限推论的境界之中,致使幼儿获得很大的快乐。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故事,老师扮演故事中的鱼妈妈,自然就把自己想象成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扮演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故事扮演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
三、故事与幼儿的情感有交流作用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故事中所描述的对象,大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拟人”或“拟儿童”的方式最为普遍。因此,我常把数学教学内容编成拟人化的小故事,发生情感上的交流,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完成任务。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谁在前,谁在后时,我就以小熊家请客,排着整齐的队伍才能去他家为由,要求孩子们帮小动物排好队,孩子们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戴上小熊头饰,来到幼儿中间,以小熊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孩子们特别的高兴,排队也起劲了。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故事化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加强数学教学故事化活动的指导。故事中的数学活动,尽量把数学的要求嵌合到故事之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数学的乐趣。故事中的数学本身就是希望我们能挖掘出故事中的趣味,让孩子在趣味中获得数学的能力和乐趣。我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如果我们放弃了故事的趣味性,只把故事当作一个引子,只是硬把数学的东西灌给孩子,孩子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也感受不到故事的乐趣,这样的活动也就失去了开展的价值。
探索适合孩子的数学故事活动,让孩子更好地获得数学乐趣。精选带有数学知识的故事或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故事进行改编或续编,如选择《田鼠太太的项链》、《毛毛虫的故事》、《松鼠商店》、《拔萝卜》、《乌鸦喝水》等经典故事,对其进行改编加工,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有趣的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迁移运用,从而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