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1日至11月11日,一次志愿者亲身体验抵税的公民行动在12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济南、武汉、十堰、石家庄、杭州、厦门、长沙、永州等)展开。
何为公民?有了权利,你、我、他都是公民。
只是,有时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公民,而失去了扮演公民角色的机会。现在,我们何不预演一次公民角色?
他、她都出演过公民角色,一个是准官员,一位是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
1976年,在那场大地震中,一位失去所有亲人的悲苦老人与一位27岁女子相遇。看着哭瞎了双眼、连上厕所都困难的老人,女子心痛,她想做老人在世的亲人。5年,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的搀扶下,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老人想吃肉时,她给他包饺子,老人完全看不见后,她出钱送养老院。老人归去,她改变人生轨迹。50岁的她创办残疾人康复中心。
去年平安夜,她望着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内心惆怅,为了让自己开办的公益机构获得免税,她已忘记了多少次走在往地税局的路上,只知道自己已筋疲力尽。今年5月,在政协委员许家成的关注下,转机出现。这位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叫肖培琳,她是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的创办人。
这是另外一个公民行动的现场。6年前,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拿着收据,他按着设定的程序,过了十道关。整整花了两个月,他的行动才应验成功。两个月对他意味着什么?繁杂、死板、折腾?还是由于不熟悉而必须经历的程序?这些不重要,但要和单位财务人员、税务部门人员、银行职员同时打交道的经历,早已超出他日常的活动范围,他叫王振耀,那时他担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一职。
时隔数年,税赋仍是社会公平正义前的一堵墙,等待着人们翻越。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位青年人加入这样的公民行动中来。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的他,只知道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但捐赠抵税则是公民的权利。他研究网上公布的资料,打电话咨询,结果他很气馁,他拿到捐赠的发票,无法异地享受抵税。而让他至今难以理解的是,属于能减税的捐赠机构是经过专门审查的,“国字号的才能免,例如在上海,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提供的发票才能抵税,而我提供的江西青少年基金会发票不属此列。”他的行动一开始就碰壁,令他大出所料。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想知道到底能抵多少税而已。他叫王亦磊,是上海外企一名职员,今年刚三十岁出头。
“谁能告诉我,捐赠的钱都花哪去了?”他的发问道出很多人的心声,于是,他想用捐赠抵税行动来测试“政策系统”的运转,他想通过这样的一个窗口寻求答案。准备好发票、资料,按既定的程序逐步操作,他在等待答案的揭晓。他说,无论答案多么令人满意,他都认为行动的意义大于答案本身。他叫范志明,他是深圳好人好事公益教育发展中心执行总干事。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说这话的是一位老人,他叫温家宝,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是在2008年两会上,他就财政改革公正问题的看法。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财政史,只知道发票是记录善款捐出和分配的依据,只有每个捐赠者主动索要发票,才有利于督促慈善机构登记每一笔和监督善款的走向。公民们,该行动了。
2011年7月1日,《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行,9月1日起,新个税方案将执行。伴随新个税的调整,约有6000万纳税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对于“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共收到个人捐赠17亿元,个人退税的寥寥无几”的情况,随着新政策的出台,现实会有所改变吗?
9月11日至11月11日,一次志愿者亲身体验抵税的公民行动在12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济南、武汉、十堰、石家庄、杭州、厦门、长沙、永州等)展开,发起者为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南方都市报》、《中国财富》、《社会创业家》、腾讯等机构。种子志愿者公民王亦磊、范志明、霍庆川、徐春柳、郭宇宽、梁树新、袁复生、何书彬、顾吉涛及32位网友已经在行动。
这是一次公民行动预演,它让公民权利被看见。
何为公民?有了权利,你、我、他都是公民。
只是,有时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公民,而失去了扮演公民角色的机会。现在,我们何不预演一次公民角色?
他、她都出演过公民角色,一个是准官员,一位是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
1976年,在那场大地震中,一位失去所有亲人的悲苦老人与一位27岁女子相遇。看着哭瞎了双眼、连上厕所都困难的老人,女子心痛,她想做老人在世的亲人。5年,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的搀扶下,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老人想吃肉时,她给他包饺子,老人完全看不见后,她出钱送养老院。老人归去,她改变人生轨迹。50岁的她创办残疾人康复中心。
去年平安夜,她望着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内心惆怅,为了让自己开办的公益机构获得免税,她已忘记了多少次走在往地税局的路上,只知道自己已筋疲力尽。今年5月,在政协委员许家成的关注下,转机出现。这位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叫肖培琳,她是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的创办人。
这是另外一个公民行动的现场。6年前,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拿着收据,他按着设定的程序,过了十道关。整整花了两个月,他的行动才应验成功。两个月对他意味着什么?繁杂、死板、折腾?还是由于不熟悉而必须经历的程序?这些不重要,但要和单位财务人员、税务部门人员、银行职员同时打交道的经历,早已超出他日常的活动范围,他叫王振耀,那时他担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一职。
时隔数年,税赋仍是社会公平正义前的一堵墙,等待着人们翻越。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位青年人加入这样的公民行动中来。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的他,只知道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但捐赠抵税则是公民的权利。他研究网上公布的资料,打电话咨询,结果他很气馁,他拿到捐赠的发票,无法异地享受抵税。而让他至今难以理解的是,属于能减税的捐赠机构是经过专门审查的,“国字号的才能免,例如在上海,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提供的发票才能抵税,而我提供的江西青少年基金会发票不属此列。”他的行动一开始就碰壁,令他大出所料。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想知道到底能抵多少税而已。他叫王亦磊,是上海外企一名职员,今年刚三十岁出头。
“谁能告诉我,捐赠的钱都花哪去了?”他的发问道出很多人的心声,于是,他想用捐赠抵税行动来测试“政策系统”的运转,他想通过这样的一个窗口寻求答案。准备好发票、资料,按既定的程序逐步操作,他在等待答案的揭晓。他说,无论答案多么令人满意,他都认为行动的意义大于答案本身。他叫范志明,他是深圳好人好事公益教育发展中心执行总干事。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说这话的是一位老人,他叫温家宝,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是在2008年两会上,他就财政改革公正问题的看法。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财政史,只知道发票是记录善款捐出和分配的依据,只有每个捐赠者主动索要发票,才有利于督促慈善机构登记每一笔和监督善款的走向。公民们,该行动了。
2011年7月1日,《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行,9月1日起,新个税方案将执行。伴随新个税的调整,约有6000万纳税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对于“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共收到个人捐赠17亿元,个人退税的寥寥无几”的情况,随着新政策的出台,现实会有所改变吗?
9月11日至11月11日,一次志愿者亲身体验抵税的公民行动在12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济南、武汉、十堰、石家庄、杭州、厦门、长沙、永州等)展开,发起者为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南方都市报》、《中国财富》、《社会创业家》、腾讯等机构。种子志愿者公民王亦磊、范志明、霍庆川、徐春柳、郭宇宽、梁树新、袁复生、何书彬、顾吉涛及32位网友已经在行动。
这是一次公民行动预演,它让公民权利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