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抵税公民行动预演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1日至11月11日,一次志愿者亲身体验抵税的公民行动在12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济南、武汉、十堰、石家庄、杭州、厦门、长沙、永州等)展开。
  
  何为公民?有了权利,你、我、他都是公民。
  只是,有时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公民,而失去了扮演公民角色的机会。现在,我们何不预演一次公民角色?
  他、她都出演过公民角色,一个是准官员,一位是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
  1976年,在那场大地震中,一位失去所有亲人的悲苦老人与一位27岁女子相遇。看着哭瞎了双眼、连上厕所都困难的老人,女子心痛,她想做老人在世的亲人。5年,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的搀扶下,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老人想吃肉时,她给他包饺子,老人完全看不见后,她出钱送养老院。老人归去,她改变人生轨迹。50岁的她创办残疾人康复中心。
  去年平安夜,她望着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内心惆怅,为了让自己开办的公益机构获得免税,她已忘记了多少次走在往地税局的路上,只知道自己已筋疲力尽。今年5月,在政协委员许家成的关注下,转机出现。这位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叫肖培琳,她是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的创办人。
  这是另外一个公民行动的现场。6年前,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拿着收据,他按着设定的程序,过了十道关。整整花了两个月,他的行动才应验成功。两个月对他意味着什么?繁杂、死板、折腾?还是由于不熟悉而必须经历的程序?这些不重要,但要和单位财务人员、税务部门人员、银行职员同时打交道的经历,早已超出他日常的活动范围,他叫王振耀,那时他担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一职。
  时隔数年,税赋仍是社会公平正义前的一堵墙,等待着人们翻越。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位青年人加入这样的公民行动中来。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的他,只知道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但捐赠抵税则是公民的权利。他研究网上公布的资料,打电话咨询,结果他很气馁,他拿到捐赠的发票,无法异地享受抵税。而让他至今难以理解的是,属于能减税的捐赠机构是经过专门审查的,“国字号的才能免,例如在上海,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提供的发票才能抵税,而我提供的江西青少年基金会发票不属此列。”他的行动一开始就碰壁,令他大出所料。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想知道到底能抵多少税而已。他叫王亦磊,是上海外企一名职员,今年刚三十岁出头。
  “谁能告诉我,捐赠的钱都花哪去了?”他的发问道出很多人的心声,于是,他想用捐赠抵税行动来测试“政策系统”的运转,他想通过这样的一个窗口寻求答案。准备好发票、资料,按既定的程序逐步操作,他在等待答案的揭晓。他说,无论答案多么令人满意,他都认为行动的意义大于答案本身。他叫范志明,他是深圳好人好事公益教育发展中心执行总干事。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说这话的是一位老人,他叫温家宝,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是在2008年两会上,他就财政改革公正问题的看法。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财政史,只知道发票是记录善款捐出和分配的依据,只有每个捐赠者主动索要发票,才有利于督促慈善机构登记每一笔和监督善款的走向。公民们,该行动了。
  2011年7月1日,《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行,9月1日起,新个税方案将执行。伴随新个税的调整,约有6000万纳税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对于“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共收到个人捐赠17亿元,个人退税的寥寥无几”的情况,随着新政策的出台,现实会有所改变吗?
  9月11日至11月11日,一次志愿者亲身体验抵税的公民行动在12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济南、武汉、十堰、石家庄、杭州、厦门、长沙、永州等)展开,发起者为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南方都市报》、《中国财富》、《社会创业家》、腾讯等机构。种子志愿者公民王亦磊、范志明、霍庆川、徐春柳、郭宇宽、梁树新、袁复生、何书彬、顾吉涛及32位网友已经在行动。
  这是一次公民行动预演,它让公民权利被看见。
其他文献
2007年5月的一天,我和作家余世存一起坐火车去河南,路上聊到乡村的衰败,感觉我们可以做一点事。这就是创办立人乡村图书馆最初的起因了。    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把立人图书馆定位为一个民间教育文化机构,而不只是图书流通场所。从根本上,立人要做的是“在乡村地区找到一些不屈的向上的灵魂,慰藉他们的孤独,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并为其精神发育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    200
期刊
一切要从路边那两座“鬼楼”说起。两座曾在众人眼中可怕的楼。两只浅黄色的水泥长颈鹿——在苏式的红色建筑中,它的颜色如此突兀。    (注:为尊重文中主人公,我们称之为:“她”)    一切要从路边那两座“鬼楼”说起。两座曾在众人眼中可怕的楼。两只浅黄色的水泥长颈鹿——在苏式的红色建筑中,它的颜色如此突兀。即使在白天,那些朝阳的窗户也总是挂着床单,传说这里经常传出凄怨绝望的歌声,传说这两座楼里什么都有
期刊
2008年春节,当我从上海回海南老家过年时,惊喜地发现,政府搞“村村通工程”,山路变成水泥路了。猛然间,我想起小时候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政府已圆。第二个梦,则说来惭愧了,我没有当上经济学家,而是当了一名时政记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梦想让我辗转反侧。最后得出的答案是,记者也能改变家乡,我可以伶俐口舌,游说四方,整合资源,将人、财、物导入小山村,导演一出“山乡巨变”的现实剧。    2009年9月
期刊
变迁的时代,多数人没有了故乡——或者将家乡遗忘在道路的起点。于是,所谓盛世的浮华,往往暌隔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转顾。城市虽然不断扩张其边界,农村一点点被吞噬进其现代化的矽肺般的胸腔。但是,至今农村依旧是广大的存在,像是这个飞扬跋扈时代的一道硬伤。仿佛为了逃避那种隐痛,无数人背井离乡,将村野百姓父老乡亲漠视在近乎中古的时光深处。    而我,依稀是一个怀旧的浪人;在黄昏的余晖下,在那些日渐消逝的古老风
期刊
在大陆已有的乡建行动者中,作家野夫属于非典型的那位,他甚至有点躲避这个标签。他在四川罗江做了两件事情:乡村民主实验和民间戏剧实验。对于乡间道统横遭破碎,野夫有着清晰的痛感,这也让他特别看重乡人的精神重建。  “重返故乡也好,重返他乡也好,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他说。    野夫自称为江湖散人,没有多少圈子意识,这让这位自由作家对乡建的理解颇为超脱。他不认为乡建已经形成一种“运动”,也不认为是某种既
期刊
那年,我考上大学,离开村庄时,家里燃起鞭炮,乡亲们在村口送行,那个贫瘠而美丽的村庄,淳朴可敬的乡亲,成了我心中多年萦绕不去的思念。十年前,离开家乡时,留下的是不舍的泪。十年后,再见家乡 ,留下的是负疚的泪,满目苍凉的家乡让我泪流满面。    那一年,我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我和我的乡亲们一起,成立农村发展协会,让孤立无助的乡亲可以学习交流,可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组织村庄建设、健康体检、传统戏剧演
期刊
一个和团体使命脱节的活动,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活动,这活动本身的生命力就只会先天不足,吸引力也大降。    上一期谈到无家者世界杯,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过去多年的公益工作,参加过各种目标及规模的活动岂止过百,但还是对无家者世界杯有个人的偏好。这不单是因为我喜欢足球运动,而是我从中看到一个成功的活动的重要元素。  很多社会团体都有办大型活动的想法,或希望以大型活动推动某些社会概念。而且不少在团体工
期刊
王悦,女,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两年前出生,2011年10月13日她在广东佛山被汽车碾过,司机逃逸。她倒在血泊中。几分钟后又一辆汽车碾过,司机亦逃逸。此后18人经过她旁边,无人伸手拯救其生命;58岁的拾荒女陈贤妹从死神手中抱回了悦悦,全国舆论大哗,人神悲恸。经医院竭力抢救无效,王悦于2011年10月21日晨离开人间。享年2岁。    2011年10月,包括了许多纪念日,其中多数带有国家和民族的宏大意
期刊
灯光的出现让人们的视域不再局限于日光下。现代科技更让灯光在夜晚这个自然的巨大黑幕上表演着各种华丽、闪亮、驯服自然的节目。灯光装饰的桥面,让人假想走在了天上的银河,刺向天空的激光束让人联想,这是不是在试图引起外星生命的注意,曾经向往黑夜如昼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如此的现实也带来了另外的结果,光污染。广义而言,光污染是各种设计拙劣的人工照明设置,使光线溢出实际照明需要的范围而向天空扩散。不良设置的灯光照明
期刊
中国的许多问题,不仅仅在于体制,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维系体制的基础。    据历史记载,汉代朝廷中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大臣向皇帝告发另一个大臣在家中为妻子画眉,而皇帝也同样认真地当成一件正经事情来讨论,于是被告发的大臣辩解道,闺房中还有更大胆的事情呢!结果满朝文武一笑了之。  这个故事在现代中国还有启发意义。在一个威严的朝堂之上完全可以讨论一个大臣夫妻之间的亲密方式,皇帝也听得津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