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申一遍,《职场》提出的“4+4=3”理论,是指人的四个内因“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加上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点表现出来,该模式将会决定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真的需要规划吗?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规划有用吗?如何厘清工作这项资产中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建议是盘点你四个方面的‘财产’:技能(提供给人的是发展路径而不是外界的评价)、兴趣(提供给人的是意愿或者动机,而不是测试的分值)、价值观(提供给人的是创造和表达,而不是社会地位。价值观给人带来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是存在,而不是期待)、个性风格(提供给人的是基因和经历带来的交织,而不是道德修养)。另外,你还要时刻关注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生活中重要的人。”
“四个方面的内在积累加上四个外在因素,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会自觉不自觉表现出来的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而这三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快乐不快乐,顺利不顺利,成功不成功。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是谁。’”
写下这两段话的是《职场》副总编辑王立鹏,也正是这段话促成了《职场》对“工作资产模型”的思考——正如同资产会表现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一样,工作资产的获得也需要通过有形的外在因素和无形的内在积累来获得,这是“输入端”,之后它需要通过“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理解”来表达,这是“输出端”。
百家争鸣“4+4=3”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人力资源总监黄文认为“4+4=3”这个模型是一个很新的看待个人职业发展或者说工作资产的角度。“它提到了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八个因素在你遇到不同情况时各自需要的比例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表现出来的‘审时度势’和‘自我认知’。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那么也许‘技能’的重要性要大过‘职业机会’,假设技能需要80%的比重的话,‘职业机会’只需要20%,因为那个时期机会本来就很多。”
“但是处在经济衰退期就不一样了,重要的因素变成了‘技能’和‘工作生活经历’,必须通过工作去积累更多的经历,因为无论跳槽和晋升都没有原来方便,应该想的是怎么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好的职场竞争力,别不切实际地满大街找贵人。”黄文说。
对于“4+4=3”的工作投资理论。《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的作者绝望沧海的看法是“从四个内在因素来说。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兴趣’,之所以把兴趣放在最末,是觉得把兴趣做职业还是比较幼稚的。我是做财务的,还是财务真正自由,以后谈理想吧。而四个外在因素的排序是‘遇到重要的人>职业机会>工作经历>学习经历’,不过在我看来,遇到重要的人其实也是一种职业机会,可以提携自己少走弯路。”
她认为自我认知其实很难,大家好像都容易走极端,要不就是高估,要不就是受了挫折后极端的不自信, “其实评估自己职业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明白你和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可替代性。”而关于同理心她则认为,做下属的时候要知道领导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意图,就不会自作主张做出没用的东西。做上司的要激励下属也一样。要知道对方的诉求,才能有的放矢。
“审时度势也是很主观的东西,需要一个人做理性的判断。”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你能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多跟领导沟通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直系领导,领导欣赏你的话,就会提携你。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真的需要规划吗?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规划有用吗?如何厘清工作这项资产中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建议是盘点你四个方面的‘财产’:技能(提供给人的是发展路径而不是外界的评价)、兴趣(提供给人的是意愿或者动机,而不是测试的分值)、价值观(提供给人的是创造和表达,而不是社会地位。价值观给人带来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是存在,而不是期待)、个性风格(提供给人的是基因和经历带来的交织,而不是道德修养)。另外,你还要时刻关注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生活中重要的人。”
“四个方面的内在积累加上四个外在因素,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会自觉不自觉表现出来的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而这三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快乐不快乐,顺利不顺利,成功不成功。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是谁。’”
写下这两段话的是《职场》副总编辑王立鹏,也正是这段话促成了《职场》对“工作资产模型”的思考——正如同资产会表现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一样,工作资产的获得也需要通过有形的外在因素和无形的内在积累来获得,这是“输入端”,之后它需要通过“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理解”来表达,这是“输出端”。
百家争鸣“4+4=3”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人力资源总监黄文认为“4+4=3”这个模型是一个很新的看待个人职业发展或者说工作资产的角度。“它提到了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八个因素在你遇到不同情况时各自需要的比例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表现出来的‘审时度势’和‘自我认知’。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那么也许‘技能’的重要性要大过‘职业机会’,假设技能需要80%的比重的话,‘职业机会’只需要20%,因为那个时期机会本来就很多。”
“但是处在经济衰退期就不一样了,重要的因素变成了‘技能’和‘工作生活经历’,必须通过工作去积累更多的经历,因为无论跳槽和晋升都没有原来方便,应该想的是怎么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好的职场竞争力,别不切实际地满大街找贵人。”黄文说。
对于“4+4=3”的工作投资理论。《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的作者绝望沧海的看法是“从四个内在因素来说。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兴趣’,之所以把兴趣放在最末,是觉得把兴趣做职业还是比较幼稚的。我是做财务的,还是财务真正自由,以后谈理想吧。而四个外在因素的排序是‘遇到重要的人>职业机会>工作经历>学习经历’,不过在我看来,遇到重要的人其实也是一种职业机会,可以提携自己少走弯路。”
她认为自我认知其实很难,大家好像都容易走极端,要不就是高估,要不就是受了挫折后极端的不自信, “其实评估自己职业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明白你和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可替代性。”而关于同理心她则认为,做下属的时候要知道领导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意图,就不会自作主张做出没用的东西。做上司的要激励下属也一样。要知道对方的诉求,才能有的放矢。
“审时度势也是很主观的东西,需要一个人做理性的判断。”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你能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多跟领导沟通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直系领导,领导欣赏你的话,就会提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