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何以教育天真的孩子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娃”和“内卷”正频频触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鸡娃,指的是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任务,不断激励孩子上进拼搏。除了鸡娃还有“牛蛙”“素鸡”“青蛙”“自鸡”等等,各有所指。这一系列网络词语,见证了这个时代焦虑的父母,也见证了他们在教育内卷之路上的挣扎。
  教育从属于社会,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我们讨论鸡娃,根本上是寻求一种焦虑共鸣:我们是该秉持健康的教育理念,还是加入应试教育的大军?是把孩子看成“等待燃烧的火种”,还是把孩子当作“即将灌满的水桶”?是尊重孩子的特长,还是压抑孩子的个性?
  我们无法给出一份“教养指南”,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拥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而任何教育方式都犹如硬币的两面各有利弊。我们只是希望,在这场近乎狂热的教育竞争中,家长们能有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勇气,不迷失、不盲从,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陪孩子找到那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周10节课,每天至少两节课,每堂课30分钟;两家機构的数学培训每周三节,分别侧重培养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线上一对一外教练习口语;线上英文绘本阅读;其余是学习语文拼音——这是北京市民苏萍给她女儿安排的线上课程,而她的女儿仅仅5岁半。是的,你没有看错,现如今“鸡娃大军”愈发壮大且覆盖各年龄层,很少有家长能成功免疫“教育焦虑”。
  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8896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焦虑”或“比较焦虑”,仅有6%不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辅导班已成为多数家长的选择。
  “没有升学压力,谁想鸡娃?小孩受苦,大人受罪!”
  “我不想鸡娃,但周围亲戚朋友都在鸡娃,我不鸡,孩子以后会不会怪我?”
  教育内卷背景下,鸡娃被看作是对抗焦虑的处方,教育也因此切换为“军备竞赛”模式——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今天你鸡娃了吗?”——戏谑的调侃,却勾勒出现实的教育图景。为了考上好大学,就要考上好高中;为了考上好高中,就要升入好初中;为了进入好初中,在小学阶段就得开始拼命学;而为了上一所好小学,就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努力。于是,一条“鸡娃战线”由此形成,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懈怠。
  以前,拼音是上小学之后才需要学习的东西,现在,学校老师默认孩子都会,拼音变成了必须提前掌握的知识;以前,学龄前认识100个字就够了,现在,必须认识三五百个字才能达到平均水平。我们听到更荒诞的现实是,奥数都已经开到幼儿园,幼儿园也开始分快慢班。诸如“幼儿园学习编程”“11岁获专科文凭”“5岁儿童简历长达15页”等新闻更是时常见诸报端,每每引发公众讨论。
  人们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今天,家长们都在拼命地“抢跑”。南京某教学机构工作的一位奥数老师曾感慨,如今的时代,孩子学习节奏快、强度大,要吸纳的知识点非常多,已远非二三十年前可比:“二年级的孩子做的都是以前四五年级的奥数题,四五年级练的都是一些初中的题目。”
  在教育内卷背景下,这场育儿竞赛像一个快速旋转的漩涡,几乎将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裹挟其中。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也让这一辈家长与前辈有着最为不同的境遇——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空间,却共同生活在各式各样的群里。在网络的放大和加持之下,任何消息都会迅速传播,家长们在传递经验的同时,也会让更多的焦虑聚集,从而“传染”给更多人群。
  很多家长将这种育儿焦虑归结于剧场效应——即在剧场里看戏,如果前面有一个人不遵守规则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也必须站起来,最后整个剧场的人都站着看戏。正如一位小学生的家长所说:“中国的现状就是所有人都在超前学习,大家都在学,谁敢让自家的孩子不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永昶同时也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他对当下家长的焦虑有切身感受,“今天的社会变化太快了,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对未知的不确定会导致家长们焦虑,从而想更努力地抓那些确定性的要素。”他认为,当下的家长,大多是都曾通过中国教育制度下的考试改变人生环境的,他们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未来可能比自己差的现实。所以,在这场教育竞争中,每个家庭都只能咬紧牙关拼命狂奔。
  一边是家长们不计成本地为子女报名参加培训班甚至“超前教育”;另一边是孩子们“全天候”学习“十八般武艺”,不得不“超负荷运转”。“鸡娃的战争”如此上演,不免让人忧心:“打鸡血”的方式,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风险?鸡娃式教育,能否实现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一项权威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多是用过长的学习时间、透支身体健康换取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各个国家15岁青少年的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的调查测试。在2012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作为中国队的代表获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但上海学生还获得了另外一个世界第一,就是学习时间最长。
  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孩子,然而,焦虑的幻觉制造的剧场效应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生态倒逼家长们不断“加杠杆”:你的孩子晚上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我上4个,他上8个;你的物理提前学1遍,我要提前学3遍;你刷100道题熟练掌握,我就要刷成“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生理反应……
  以此为代价,最近几年,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近视率、脊柱侧弯率、学习时间等各项指标严重不达标;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有数据显示,中国10~24岁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症患病率在2005年—2015年间显著增加,接近1.3%的患病率。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成长亦有其个性与规律。以此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兴趣,并无不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加码辅导力度的方式,也确实能在短期内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家长们不顾实际一味“抢跑”,让孩子长期面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终失去持续奔跑的勇气和能力。   “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容易打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医生郭苏皖这些年接待过不少有着厌学情绪的孩子,“很多家长给孩子提要求,要考前十名,孩子就考了第十名;但家长又要求进入前五名,接着是考到第一名,甚至是保持下去,争取年级第一……那么这个孩子一辈子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家长不断增长的新高度。在这种压力之下,焦虑总是会没完没了地涌来,终有一天,会将孩子淹没。”
  一位重点高中的老师坦言,从小在鸡娃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是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灌输,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考,到了高中自然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从而遭遇成绩上的滑铁卢。令她无奈的是,当高考成绩未能达到期望值时,家长们往往不会理解孩子,而是愤怒地声讨,甚至到学校找老师理论,怀疑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曾说过:“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从长远来看,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抢跑”并没有创造天才,只是让很多基础型的技能水涨船高,而通货膨胀的基础技能,并无法把孩子送进名校,甚至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实,成功有实力、运气、关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清华教授刘瑜去年11月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戳中无数家长的痛处,其中的一句“我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迅速成为金句。刘瑜教授认为,当前教育已经逐渐变成了恶性竞争,所有人都疲惫不堪。而竞争流水线出来的孩子,不明白自己追求什么,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她认为,应对和缓解这一现状的方式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允许孩子成为普通人。
  刘瑜的这段演讲有人赞同,但同时也引来不少人的反对,有人觉得这简直就是清华教授的“凡尔赛”式炫耀和“毒鸡汤”。但刘瑜的解释是,女儿就读清华附小,周围孩子的家长,要么是清华职工,要么是藤校学霸:“但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所以,这不是谦虚,这是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的尊重。”
  上海社科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95%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应该进入前5%。我们期望孩子成为精英,然而,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精英教育之下,留给孩子的“精英席位”却少的可怜。
  据统计,2019年,只北京海淀区就有3万名小升初的孩子,可是家长们削尖脑袋想进的海淀“六小强”,加起来招生不超过1500人。即使在海淀,这也不过是5%的概率,更别提那些争夺极少量外区名额的其他区孩子。这意味着,很多付出极大代价被“鸡”的孩子,在这个拥挤的赛道上,只是陪跑。
  当代著名学者、哲学研究者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自古有之,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终将会回归平凡。
  无论是否意识到,当下我们都把教育異化为了一个工具、一次投资、一种让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家长希冀通过有限的家庭资源撬动更多的可用资源,以孩子的成绩和成就作为筹码来实现阶层跃升或逆袭,在教育投资中获利。通俗地讲,鸡娃的言下之意是:“我对孩子投入那么大,孩子怎能比我差。”
  然而,我们的孩子到底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或者我们应该这样反思:如果教育不能实现阶级跃升,孩子是否还有必要接受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份好工作。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让他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有更多智慧去解决矛盾;让他在被人评论时有更多智慧去面对内心;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让他在书海遨游,睽得新知时感到满足;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从而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让他有智慧和谐地与世界、与家庭、与朋友、与自己相处。他们要首先学习做一个普通人,如果幸运,成为一个精英。而不是首先学习做一个精英,如果不幸,成为一个普通人。
  正如刘瑜所说:“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如何才能有效缓解教育焦虑?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教育资源配置也应更重视均衡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而这并非一日之功。
  对于现如今焦虑万分的家长而言,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或许依然是最佳“自救”途径。
  本质而言,我们今天的焦虑,大多来源于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我们所处的时代,所有东西都在不断升级。很多行业、企业正在进入更高形态的“无人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消费场景、新的技术方向……所有东西都“正在”或“将要”被创造出来。“无例可循”或“无人之境”是目前乃至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常态。
  这是一个更好的新世界,也是流动、开放、驳杂的世界。过去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变得丰富与不可捉摸。就像如今,没有人敢称自己是人工智能专家、区块链专家,很多人懂技术,但没有人是专家。毕竟与30年后的自己相比,现在的我们一无所知。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
  若真正地思考过,你自然知道,当鸡娃与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取舍。是一开始就抓住一切机会,但是跑向一个死胡同;还是跟着自己的进度跑,并跑向更多可能。
  随大流盲目鸡娃虽然辛苦,但其实,这是一种让我们更有安全感的选择,是大脑的惰性。但不鸡娃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认识和接纳自家孩子的现实,沿着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帮他找到他所欢喜的事。的确,要做一个不焦虑、不盲目鸡娃的家长,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耐心。但这不是退却的理由。“普通家长不配”,这才是一针麻痹剂。未来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卸下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轻装上阵,才能轻松前行,走得更远。
  就像一个父亲对孩子说的:“不要担心,你会有未来,而且每个人都有未来。你只是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其他文献
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以下简称《法度与人心》)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学者赵冬梅教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大众读物。  本文通过与赵冬梅教授的深度对话,将她的历史观与制度观娓娓道来。赵冬梅教授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以开放的历史话题
期刊
编者按:翦伯赞先生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历史的学者之一,先生治学严谨,著作宏富,史学成就极高,与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侯外庐并称“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大家”。除此之外,翦伯赞还是位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诗人与散文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与历史巧妙结合,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然而,相比于其学术成就,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良史风骨更是备受推崇和颂扬。著名史学理论家王学
期刊
前段时间,美国8所常春藤盟校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火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及康奈尔大学,陆续公布了2025届的常规录取数据,名校
期刊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家国情怀,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知礼感恩、人格健全的幼儿,无为市无城幼儿园教育集团尝试将园本德育目标与集团文化相结合,依托和挖掘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闻摄影摄像的传播与发展也在此背景下面临着变革.rn新媒体形势下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现状rn新闻摄
期刊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2021年春晚及元宵奇妙夜中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赞誉,不仅赢得了圈内用户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也获得了广泛赞誉。本次晚会中,主创团队采取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晚会创作新思路,确立了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新取向。将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作为内容核心,唐朝仕女俑为主体形象,以多元融合为呈现形式,构建起了同频共振的记忆之场,激发了大众强烈的文化自信,引发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1年2月25日“河
期刊
高瞻课程中“主动学习”这一思想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结构游戏既体现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模仿与再现,又体现了幼儿对经验的加工重组,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以高瞻课程
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始终坚持“党建立县”总抓手,着力强化“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推深做实基层党建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期刊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在我党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回望这段历史,令人感叹不已.rn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
期刊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课改深处是课堂,育人方式的变革首先应该发生在课堂.rn谈育人方式的变革在课堂,就要弄清:不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育人目标,改变的是育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