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里如何“洗刷刷”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站里除了每天产生的一些生活垃圾外,还有科学实验剩下的废物等需要处理。由于失重,太空中的物体都不会乖乖地落到地上,一些食物的残渣、用过的废物会趁航天员不注意躲在角落里。
  在长期飞行中,保持生活舱中的卫生要靠航天员。他们除了每天的小扫除外,一星期还要来一次大扫除。一名曾长期在空间站工作的航天员说:“每天晚餐后,我们还得收拾房间,把一天的生活垃圾堆积在一起。”
  星期六,他们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拿拭布用近5个小时的时间将大约100平方米的4个房间擦拭一遍。他们的目标是保证所有的区域没有灰尘和霉菌。这项不起眼的工作在太空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微生物会无情地侵蚀太空设备,破坏光学仪器。在以往的太空实验中,就曾因为微生物大量繁殖,使得航天器内部达不到进行实验所需的洁净水平。
  保持舱内卫生的设备有除尘设备、垃圾箱、二氧化碳吸附装置及各种替换件等。由于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在打扫卫生时不能使用长柄地板刷和水桶,只能用浸渍有消毒成分的拭布来擦控制板和仪器。在空间站上进行一次消毒清理工作会用掉约10包拭布。必要时,他们还会使用专门的吸尘器。微生物活动最剧烈的地方,航天员还要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采取了许多措施防止微生物大量繁殖,其中包括对空间站的特定部位进行补充加热等。舱内通风机的过滤器也要经常更换。航天员在打扫卫生时动作特别轻,不能随意搬动舱内的物体,以免废物四处飘浮。
  打扫完后,垃圾要分干、湿两类,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垃圾箱里。这些垃圾将与其他废物一起被移送到航天飞机或货运舱内,货运舱在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后会在返回大气层时烧毁。在短期飞行任务中,太空舱内的垃圾由航天飞机自己带回。航天飞机上有4个垃圾箱,1个装湿垃圾,3个装干垃圾。垃圾箱中有垃圾袋。垃圾袋中装满垃圾后,航天员会用绳子把它扎好,放到中层甲板下的贮存箱里。二氧化碳吸附装置中有氢氧化锂罐,可以吸收座舱中的二氧化碳。在飞行时要将它安装到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中,并根据座舱中航天员的数目定期更换。
  在“和平”号空间站运行期间,杂乱和拥挤曾是一大难题。每隔两三个月,“进步”号货运飞船会为“和平”号送来新的补给。航天员们先卸下补给品,再把生活垃圾放进已经腾空的货运飞船上。不再使用的科学仪器也需要清理出“和平”号,但由于“进步”号空间太小,许多仪器无法带走,因此空间站里显得很拥挤,以至于曾有一段时间航天员一进入空间站就会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混和着汗臭味、金属味和霉味的气味,看到舱内到处飘浮着废弃品。1997年参加“和平”号飞行的美国航天员杰里·林内格曾这样形容:“到处飘浮着垃圾,令人觉得好像在海藻间潜泳。这本是一个为天体物理学研究而建立的空间站,但当你置身其中,你会感觉这是一个垃圾站。”
  国际空间站的垃圾主要靠航天飞机运回地球。俄罗斯的货运飞船虽然也可以运载一部分垃圾,但其载货量仅为美国航天飞机的三分之一,而除了航天员外,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里几乎再装不下什么东西。俄罗斯的货运飞船发射代价较高,不能经常发射,所以,清除国际空间站垃圾的工作主要依靠美国的航天飞机。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了坠毁事件,在那之后国际空间站所有运输航天员和货物的任务都由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完成。由于美国的航天飞机有两年未能将国际空间站上的垃圾运回地面,所以那时空间站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就像一个“堆满垃圾的阁楼”。
  在早期飞行中,航天员们通常将废物装在袋子里后直接扔出舱外。但是现在已经不允许这样做了,因为太空中过多的垃圾会威胁到国际空间站和其他航天器的安全。然而,2007年还是发生过一起将空间站垃圾抛向太空的事件。
  2007年7月23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为空间站做了一次“大掃除”,清除了两项已经没用了的设备。航天员克莱顿·安德森把这两件“垃圾”徒手抛向地球,他戏称,自己宛如玩了一次“太空棒球”。
  为确保这次“太空棒球”投掷成功,3名航天员全体出动。安德森负责“抛投”,队长费奥多尔·尤尔奇欣从旁协助,飞行技师奥列格·科托夫则负责控制机械手臂。打“太空棒球”时,安德森靠在空间站长17.7米的机械手臂上,尽量远离空间站。他向前晃了晃身体,大喊一声“投”,用力把一个重90多千克、长1.22米的相机支架向与空间站运行方向相反的方向抛去。第二次,他抛出的是一个质量约635千克、体积有冰箱那么大的氨罐。地面控制中心用棒球术语称赞这一投为“中路球”,而安德森回应说:“赶快打电话给棒球明星,告诉他们,我刚投出一记时速为2.8万千米的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员说,这次事件实属无奈。扔出的相机支架和氨罐不会与空间站相撞,也不会撞到太空中的卫星和其他飞行器。这些抛出的垃圾10个月左右后将飞入地球大气层烧毁,只有氨罐的一些小碎块能穿过大气层。为了确保不与垃圾相撞,空间站当天晚些时候进入了更高的飞行轨道。
其他文献
2017年卖出的手机里,使用指纹锁的超过一半。2017年4月,法国里尔的一家商业中心与银行合作,首次测试指纹支付。此外,包括法国汇丰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允许用户通过最新款iPhone上的指纹传感器Touch ID来进入个人账户。可以说,2017年是生物密钥的应用元年。  大众对这一时尚趋之若鹜。一项针对超过14000名欧洲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人希望使用生物密钥来完成支付,81%的人认为指纹
期刊
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医学》日前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报告了一个惊人发现:90岁高龄时,健康人脑内的新神经元仍会持续发育。  9 0岁还能“长脑子”?这真是太励志了!  提出这个发现的研究团队来自西班牙。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分析了58个人类大脑组织样本,结果发现: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龄相关性下降,但人脑海马体内的成体神经发生(AHN)终生都可以观察到。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期刊
“爷爷现在是家里最年轻的人。”日前,某网友的一则感叹引发热议。朋友圈里,该网友的父母转发了许多养生文章,爷爷在下面辟谣:是假的。而爷爷转的文章是《平均71岁!史上年龄最大CS战队诞生》,配的文字是:有人要组队吗?  从不传谣,被赞“辟谣小助手”  “在我家,传谣的是晚辈,我是专门辟谣的。”北京64岁的赵玉华自信地说。大家都叫她“辟谣小助手”。  在赵玉华看来,踩过的“坑”都会变成经验,“毕竟生活阅
期刊
伊藤是日本横滨一家餐厅的料理师。他精通各式料理,深受老板器重。伊藤的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料理师,如今上了年纪,牙齿掉光了,只能凭借一口假牙来咀嚼食物,为此他总是闷闷不乐,觉得生活失去了滋味。  伊藤是出了名的孝子,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给父亲变着花样做各种易消化的料理。在父亲的提醒下,伊藤觉得很有必要在餐厅推出一款适合老人的套餐—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4,
期刊
早期的留学生出了国,最大的关隘除了语言,便是饮食。  刚到东瀛的郁达夫,最觉饮食起居的痛苦:“房子是那么矮小的,睡觉是在铺地的席子上睡的,摆在四脚高盘里的菜蔬,不是一块烧鱼,就是几块木片似的牛蒡。”可是后来,他自己承认:“若再在日本久住下去,滞留年限到了三五年以上,则这岛国的粗茶淡饭,变得件件都足怀恋。”  郁达夫在文坛算得上是美食家了。他食量不小,“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郁达夫妻
期刊
养过蛋鸡或者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通常都知道,产卵期的母鸡往往能以每一到两天一个的速度持续下蛋。许多人以为这是鸡的异能,因为鸡可以天天下蛋,别的鸟却不行。但实际上,母鸡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相比其他脊椎动物的卵细胞,鸟类的蛋特别大,因此需要保持身材轻盈的雌鸟无法一次产下所有的蛋,而要在一个较长的产卵期内间歇性地攒下一窝蛋,其间雌鸟要不断离巢补充营养。与之相适应,鸟的受精卵离开母体之后就会暂停分裂,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快递员这份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收入的“青春饭”。然而在日本的九州地区却出现了一股快递业的清流—来去匆匆的快递小哥变成了白发苍苍的快递大爷。  从2017年夏季起,日本九州地区的快递公司佐川急便就开始请“快递大爷”提供送货服务。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网络购物数量越来越多,在这双重的压力下,日本的快递业出现了全国性的人手不足问题,地方的中小型快递公司
期刊
据报道,国外养老院普遍费用较高,大部分老人难以负担。而且近年来老龄人口猛增,相关服务机构却跟不上,选择在家养老也面临巨大困难,如花销大、难以请到合适的护工等。于是有些老人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其他养老方式。  长住豪华邮轮,边养老边环游  豪华邮轮是一种舒适的旅行工具,很早就被老人“盯”上了。2015年,欧洲的一位记者乘坐一艘名为“公主号”的邮轮度假,在晚餐时注意到有位年过8旬的老人独自在餐厅入口处用
期刊
睡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那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睡起来舒服吗?  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在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墓葬中发现的一件石枕,长18厘米、宽约16厘米、厚4~5厘米,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有意识地使用枕头来垫着脑袋休息了。  从考古发现来看,枕头在各个时代发展出了各异的形态,材质
期刊
2019年4月,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棒单霁翔执掌故宫博物院。这位52岁的学者型院长,是故宫博物院的第7任院长。  王旭东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19岁那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到甘肃张掖地区的水电处当了一名技术员。  彼时敦煌研究院正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美国专家建议石窟保护应该去找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寻人”,兰州大学推荐了已毕业的王旭东。  1991年初,王旭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