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斟酌得佳句 心有灵犀通古人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soul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文言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而且是文言文阅读中赋分值最大的设项,但它也是难度最大、失分最多的一个设项,因此,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历年来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要求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尽量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基本思想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2. 力求做到“信”“雅”“达”。
  信,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句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雅,指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达,指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二、文言文句式翻译的基本步骤
  1. 顺,指顺语言环境,即先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文中去理解,只有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很好地理解要翻译的句子。可以对文章进行两遍阅读,第一遍集中心思浏览或跳读,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大意即可;第二遍精心研读每一个难点。所涉及的句式先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式,然后尽量把每一个实词和虚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到位。如: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亲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2012年湖南卷)
  单独理解本文段中的每一句话明显有难度,如果从整体阅读入手,先通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它是以“有行”“无行”“有行之人”“无行之人”四个层次组合起来的,通读之后就会理解文段大致的意思是讲“有行”和“无行”的区别,然后再去推敲个别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做到准确翻译。如本段中的关键词“行”在文中的含义,通读之后,比较一下“有行”和“无行”的结果,大致就可判断为“德行、品行”。
  2. 断,对于较长的文言句式,要先正确地断句,弄清每一个字的成分归属,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徒增翻译难度,而且造成翻译错误。如:
  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安徽卷)
  此句中间部分太长,应给它适当断句: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本句大致的框架是“以……与……较”,意思是“拿……和……相比较”,再考虑剩余部分,翻译就容易多了。
  3. 调,主要是调整句式。高考文言文句式的翻译,常遇见的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中学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定语后置现象在高考翻译中一般不出现)。如:
  ①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年四川卷)
  句中特殊疑问词“奚”,义同“何”,“奚以”为宾语前置,应调整为“以奚”(凭什么)。
  ②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2011年天津卷)
  本句为否定句,句中“知”的宾语为代词“吾”,放在了动词“知”前,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为“不知吾”(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③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2013年浙江卷)
  句中“劳于求”“密于法”为介词短语,翻译时应调整为“于求劳”“于法密”(在搜求上费力、在法令上严密)。
  ④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 (2012年广东卷)
  句中“于淮南”为介词短语,翻译时应放在本句动词“推”之前,译为“在淮南推行”。
  ⑤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2012年江苏卷)
  句中“于言事官”为介词短语,应调整到“贤”之前,调整为“于言事官贤”(比言事官贤明)。
  4. 补,主要是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常见的省略成分为主语和宾语,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介词“以”“于”也常常省略,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完整。
  ①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新课标卷)
  本句中省略很多内容,补全应为:(何灌)乞入见(皇帝),(皇帝)不许(进见),而令(他)控守西隅。
  ②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2011年广东卷)
  句中在“匿”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在)。
  5. 扩,即扩展。翻译时,句中实词一般要根据语境进行扩展解释。如: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2012年广东卷)
  句中“病”“风”“痹”应分别给予扩展为“得病”“中风”“麻痹”。这也是实词翻译中最基本的方法。
  扩展翻译也适于实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名用等。如: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2013年广东卷)
  句中“为”出现两次,一词多义。根据语境分别可以译成“做为”“成为”。
  ②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2013年江西卷)
  句中“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扩展为“以……为苦”。
  ③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2012年天津卷)
  句中“活”为使动用法,可扩展解释为“使……活下来”。
  ④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2013年广东卷)
  句中“名”为名词动用,根据语境扩展为“称呼……的名”。   ⑤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012年新课标卷)
  句中“贤”为形容词名用,译为“贤良的人”。
  6. 换,主要指换掉文中古今异义词、大部分虚词和被动句、判断句等句式。如:
  ①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2013年安徽卷)
  句中“中国”一定要换成“中原地区”。类似的还有“足下”“丈人”“妻子”等。
  ②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2012年广东卷)
  句中“其”为代词,意为“它的”,翻译时要用“它的”或“社仓法”替换。常见虚词在文中如有实际意义,如“之”“以”“其”“乃”“于”“所以”等都要用现代汉语中词语替换。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2011年广东卷)
  本句为判断句,应用“是”把表判断的“……也”替换掉。
  ④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年山东卷)
  句中“见”表被动,应用“被”替换。
  ⑤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2012年辽宁卷)
  句中“为……所”表被动,应用“被”替换。
  ⑥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年重庆卷)
  句中“其”用在问句之首表反问,应用“难道”替换。
  ⑦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2013年广东卷)
  句中“苟……,则……”为假设关系的复句关联词,可译为“如果……,那么……”。
  7. 删,删除某些虚词,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大致有用作引起议论的发语词“夫”,用作取独的“之”,用作凑音节的“之”,用作使宾语前置的“之”,用作语气停顿的“者”“焉”,用作表陈述语气的“也”等。如:
  ①初焉,若高阔可步。(2013年福建卷)
  句中“焉”用在时间词“初”之后,表停顿,无实义,不译。
  ②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2012年江苏卷)
  句中“之”取独,“焉”表停顿,皆不译。
  8. 留,指保留句中特有名词,包括年号、职务、 姓名、地名、书名、动植物名等。如:
  ①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2013年江苏卷)
  句中“明帝”“安国”“丰”都为人名,其中“安国”为李丰的“字”。文言文中人物的名与字要格外小心,更不能误当实词来翻译。
  ②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2013年江苏卷)
  句中“韬”指李丰的儿子“李韬”,如果不知其为人名,翻译难度可想而知。
  ③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013年大纲卷)
  句中“六月庚子”为时间名,“循”为人名,“南津”为地名。对三个名词不加考虑之后,句意就十分明显了。
  以上只是翻译文言句式的基本步骤,但并非翻译所有文言句子都必须经过这八个步骤。需要用到哪些知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考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会熟能生巧,准确传达古人之意,翻译出“信”“雅”“达”的句子。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其他文献
19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1809年的2月,达尔文降生在英国什罗普郡的一个医生家庭,学生时代的他,放弃家庭为他安排的医学和神学学习,选择进行博物学研究。  1831-1836年的五年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达尔文,被老师亨斯洛推荐参与 “贝格尔号”军舰环球科学考察,跟随船队从英格兰出发,穿越北大西洋到达南美洲;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对高三老师和学生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就是一根“指挥棒”。可见,深入把握高考试题特点,对搞好高三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部分非常基础的试题,2018年这一现象没有改变,甚至有强化基础知识的趋势,下面就以全国Ⅰ卷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2019届高三复习有所启示。  一、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对基础知识的突出考查  尽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以及教学评价统一在一节课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又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在探究历史中形成历史认识,这或许成为我们的常态历史课堂。  一、设计教学目标,强化时空叙事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首要的是设计教目标。目标要立足学生本位,关注其全面
2017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纵观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卷I,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的特点。本次试卷除了删去《化学与技术》选考模块题目、将之前7 3 3的结构改为了7 3 2的形式外,其它题目的形式与2016年的基本一致。依学生初步反馈的情况,今年的试题有一定难度,入手不易。  一、总体评价  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Ⅰ卷坚持“紧扣考纲、源于生活、灵活多变、考查能
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红海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日益重要,濒临红海的埃塞俄比亚更成为西方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在对埃塞俄比亚的瓜分狂潮中, 意大利表现得最为疯狂。  1885年,意大利侵占马萨瓦和贝卢尔之间的沿海地区,而后继续蚕食埃塞俄比亚的内陆领土。1887年,意军在多加利被埃军打败,退回马萨瓦。此后,意大利转变策略,企图通过支持埃塞俄比亚新继位的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来实现其侵略意图。1889年5月2
【话题提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就本质而言,文章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对于记叙文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质朴的语言文字还是华美的语言文字,其根本仅仅是符号而已,而其内含则是抒情,因此研究记叙文的情感表达是有必要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达到真挚动人的效果,必须有真情实感。要做到真情实感,除了要求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切的情感体验,“以吾口写吾心”,寓情于景、物、人、事、理之外,还要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性质、解释化学变化规律、检验化学理论的基本手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主题的学业要求,主要有: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法,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法,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
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试题(物理部分)的谜底也已经揭开,综观三套新课标卷的物理试题,可谓精彩纷呈,看后让人爽心悦目、回味无穷,从简单的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到复杂的物理知识在高科技中的体现,从物理概念的简单理解到物理规律在物理事件中的重要应用,使人不得不感叹高考考题独具匠心。与2017年的高考试题相比,物理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没有刻意追求物理思维的深度和数学运算能力的极致,但对考生进行“了解、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 是有零点的奇函数  B. 是没有零点的奇函数  C. 既是偶函数又在(0, ∞)上是减函数  D. 既是偶函数又在(0, ∞)上是增函数  (6)已知某批零件的长度误差(单位:毫米)服从
一、问题提出  2018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全国I卷第23题,继续体现出立足基础,强化重点,突出能力,平稳过渡的命题原则.本题重点考查选修4-5教材中双绝对值不等式部分,这类问题可以很好地考查我们基本的运算能力,基本的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較好地实现对我们能力的区分功能,本文以全国I卷第23题为例,对试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一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