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哪里?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一点看法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西文化比较下,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世界性吗”这样一个提问,我们可以采取肯定式的回答,即“民族性也就是世界性”,因为任何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都是从某一地方开始,为某一民族发明和创造,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其他民族接受和享用的,比如油画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方面则有足球,当然还可以包括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从进化论看待人类及其社会和文化艺术的演变等。如果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东南亚这样一个地理范围,那么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包括儒家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变的过程。很显然,在这里民族性在先,世界性在后,其先后关系是不可逆的,而从结果看,世界性肯定也是民族性的,至少在起源和开端上是如此。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用否定来回答:“民族性不一定是世界性的”。这是因为有些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如机遇、创造力、适应度、价值观、权力等,在被某一民族发明之后,永远只为这一民族所使用,消亡之后也没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获得世界性,比如我们中国古代建立在虐待妇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包括我们的国粹京剧,一直就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如果把西方也考虑在内,我们的传统水墨艺术,也还没有进入西方社会,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可以用肯定和否定来回答这同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影响广泛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一个类似自然科学的命题,不能用是与不是来回答。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我们从文化,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只是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只有一种答案,即或真或假,或错误或正确的命题。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回到提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情境之中,去考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提出这一问题的前提,以及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马克思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认为,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开辟了一个世界市场,过去封闭的地方和民族也被卷入其中,结果是使“乡村从属都市,东方从属西方”。在1840年之后,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中国也成为了一种现实,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因此产生。在此条件下,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并有了各种各样的立场所产生的表述方式,如“中体西用”就是其中之一。当中西比较从器物、制度进入到广泛的文化和艺术层面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事实上,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既可以为西方化的激进主义者所使用,也可为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立场提供理论支持。而两者之间的对立或争论不是来自对“民族性”有不同看法,而是来自他们对什么是“世界性”,或者说世界在哪里的认识有根本的不同。
  西方化的激进主义把“世界性”的文化理解为某一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已经渗透到了其它民族文化和艺术之中,成为其他民族中的文化艺术之一种的那类文化。在这里所谓渗透指的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成为其他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美或者说西方通过几百年的殖民活动,他们的文化和艺术已经散布了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而究其根源就在于非西方民族,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对西方文化艺术采取了主动的接受、学习、认同和融合的态度,从而使西方的文化成为了世界性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西方化的激进主义言说中的“世界性”其实就是西方的代名词,而不是指非西方的非洲或亚洲。我们喜欢说的“走向世界”其实也是西方化的激进主义用语,因为在这里走向世界指的也是走向西方,如纽约、巴黎,而不是非洲的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画家在巴黎或纽约办了展览并引起关注,就常被认为是走向了世界。本来是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在西方化的激进主义那里,甚至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就转换成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非西方成为这种意义的“世界”之外的存在,就像中国要走向世界也是认为它在世界之外的缘故。在这一看法中,“世界”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强势文化,代表一种能够影响世界的力量。
  在反对世界就是西方文化,就是强势文化的本土文化主义者,或者说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看来,世界是指任何一个地方,即所有的民族都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世界之外,这样,从逻辑的角度上说,所有的民族文化也就都具有世界性。在这一逻辑中,说中国文化和艺术要走向世界,不仅是荒谬的,而且也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因为中国已在世界之中,难道还要走上世界吗?这种对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态度,当然是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西学东渐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充满自信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在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上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和态度,来自他们对世界是谁、世界在哪、世界性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观点和看法,我以为两者都有正义性和合法性,这就是近现代以来,在黑格尔的理念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之所在。而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也就是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西化程度看,把世界等同于西方及其强势文化,显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因为正是这种看法和认识,建构了今天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格局,而之所以如此,简单地说与我们意识到落后于西方之后,选择什么方式复兴中国有关。
  1840年之后,实际上我们一直处在不断追问“世界在哪?”“世界是谁”的处境之中,不过必须看到的是,正是在这一没完没了的追问中,证明中国知识分子都一直没有放弃让中国文化和艺术成为世界和世界性的诉求。
其他文献
(承上期道教造像专栏)rn三、西魏:地方官吏对道教造像的支持rn1.现知最早有道像的石窟:福地水库石窟rn建于西魏政权第一年,即大统元年(535年),原位于陕西省宜君县福地水库中
无论是哪一个教学阶段、哪一学科,教学中都会存在一种情况,即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方面,直接导致全班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层的现象。一般来说,教师都会觉
中国人保财险厦门市杏林支公司(以下简称“杏林支公司”)位于集美区杏林镇,现有员工63人,其中党员20名。业务经营区域覆盖集美和海沧两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是典型
我爱看韩美林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雕塑,大多气势如虹、不同凡响。我爱读韩美林的文章,每每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我爱听韩美林谈话,常常语出惊人、妙语如珠。今天又见到韩美林的《天书》,更是大开眼界,撼人心魂。独特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手法,赋予了这些古文字以灵性,使它们变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似乎不再是深奥难懂的古文字,而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展示了艺术家个人的功力,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其学术价
自从本刊报道山东英才教育招生代理项目后,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咨询。记者从英才教育处获悉,咨询电话每天接到烫手,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近日,英才教育传来喜讯,半个多月就又有2
2008年的艺术市场发展就象过山车运动。上半年,一众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突破了千万的纪录,北京东郊的几十家倒闭企业被商人租下来,分几个开间,摊平一下路面,挂上个牌子就成了艺术村,很快全国各地涌来的艺术淘金者掏出在家乡挣来的钱租下来几间来,开始憧憬数钱数到手累的未来。艺术投资方面的杂志每期都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价格乘直升机上天的合理性。影视媒体有关艺术投资的栏目也火得不行,一时大腕艺评家日
《中国新闻科技》像一株初生的幼苗,平稳地渡过了她的培育期,又长了一岁。在过去的一年里,广大读者朋友,我们信赖的“上帝”热情地关心杂志的成长;技术开发和生产厂家,始终
首先应清晰什么是方法论,就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观,用这种观点去认识或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概言之,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它导致了认识观的确立。笛卡尔曾指出,永远不接受任何我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偏见。当下中国的学界常常提到须建立中国的或曰东方的审美评判标准,以确立我们的体系,以显示我们的价值。这当然没有错,但须追问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若干年来,中国人在口头、文章和媒体上,举凡为中国的某一种地方文化、艺术乃至于乡土特产作推广宣传或者正名护短,动不动就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辩护词脱口而出——“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而且这句话还被套在鲁迅头上,以神其事,以振其威。却又从来没有人指出鲁迅此话发表在何时、何地、何处、何著。所谓鲁迅的“著名论断”于是乎就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再有人敢说或者想说半个“不”字。  随便打开网络看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