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观教育在当代中国是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性课题,更是个亟待解决的实践性课题。文章试图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探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姚军(1968- ),男,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盐城工学院副教授。(江苏苏州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00-0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讨论对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作一些说明。
当今的时代特征,可用“四转、四大、六多”来描述。“四转”是指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四大”是指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多元文化大汇合;“六多”是指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以下特点:开放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个性张扬,向往外面的世界;自主性——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崇尚自我,自主性较强;压力大——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心理压力、社会压力等空前增强。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笔者认为,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发展观。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价值观教育应以人为本,不仅要按照社会要求培养人,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不断促成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尊重学生特点,突出生活教育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健康观念”。②生活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真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所有的教育机会来进行教育。
3.提升发展高度,树立整体策划观。要从时代、历史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要在整体上对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进行谋篇布局,对一段时间内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每个活动之间怎样衔接、期望出现什么样的效果等做出通盘考虑。一个好的策划将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更好地集中力量,提高教育效果。
4.探寻教育规律,坚持正确原则。要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观、历史观、道德观、生活观、学习观、成才观、择业观、劳动观、金钱观教育等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明确教育目标
1.要确立价值观教育目标,首先应注意价值观的层次性。区分价值观的层次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现实价值观;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只有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才能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2.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价值观教育目标。要结合主客观实际,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具体化:在政治价值观领域,要培养大学生浓厚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树立牢固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国家意识;在人生价值观领域,要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自我观、婚恋观、职业观、学习观,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性地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生存、发展和贡献的相互关系,经得起挫折;在道德价值观领域,要使大学生加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知,具备基础文明和规范行为的基本要求,促使他们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把握教育内容
1.价值观教育内容要彰显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主导价值观,而其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植根中国社会和当代大学生实际,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第一,要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第二,要继承、借鉴、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形成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具有时代感的新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了许多优秀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值得我们认真传承并创造性地转化和升华。西方价值观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并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方面,例如强调个人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创新精神等,以及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都很有借鉴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当务之急。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邓小平同志说过:“东欧、苏联的事情帮了我们,坏事变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③;其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再次,要重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第四,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青年群体,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科学灌输和引导,使他律变为大学生的自律,这关系到国家战略和全局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前途命运。
3.基础文明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起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一些基础文明如节俭、勤劳、责任感等方面,随着年龄趋小而有弱化的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基础文明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日趋功利化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基础文明教育,铺垫好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对于减少异质文化、功利性文化、非主流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四、创新教育模式
1.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我国教育工作者目前已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并进行实验尝试的主要教育模式有:整体构建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心育工程模式、学会负责教育模式等。国外学者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理论,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导获得的。价值澄清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有着启发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更应体现多样化色彩。包括:第一,情境教育模式,指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第二,案例教育模式,指利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具体真实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事件、活动的记述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第三,双向互动教育模式,指在教學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融价值观教育于多学科的教学之中。第一,要从文化知识教育角度考虑。文化教育要真正地与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融合,成为个人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并使之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考虑。价值观教育决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规范体系、实践模式、价值本位的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人格的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第三,要从法制教育角度考虑。在当前社会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注意培植并发挥大学生先进群体的积极作用。同辈群体对于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影响,我们应重视这种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要培植大学生先进群体,并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深刻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4.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积极作用。许多文化现象是携带价值观的传播媒介,有些甚至是价值观的体现、象征或标志。第一,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第二,要有效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等方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要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家庭和社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一些家庭教育的缺陷日益显露,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要么对子女管教过严,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这都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可以获得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社会规范及其对个人的约束。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五、健全教育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目的。这是首要环节和步骤,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保证方向,才能在相应目的的支配或指导下设计评价方案,推进评价活动。
2.确立评价标准。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过程是对教育目标细分化、具体操作化的过程,要将各个层级的教育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要广泛征求意见,做到考虑全面、科学合理、认同率高。
3.制订评价方案。这是对教育评价进行综合、周密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对评价工作进程、技术等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评价方案要制订得详细,增强计划性和操作性。同时要留出弹性空间,不能规定过死,还应有备用方案。
4.组织实施评价。这是将评价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包括多个方面和多个环节的工作。为了减少误差,应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科学性,如聘请专门机构或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培训,构建数学模型,运用互联网等。
5.总结评价成果。在总结评价成果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可控性与预测性,从而扭转当前价值观教育不力的局面。
六、提升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者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可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④教师对大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人,他们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形式无非是言传和身教。古人所谓“己不正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教育者的定期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可以通过选送进修、增加各高校相关方面教师的交流活动、进行在职岗位培训、开设相关论坛、开展传帮带活动、组织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来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2.促使教育主体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意识到自己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影响力,从而主动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方位素养。从更新观念上讲,应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教学观、智能观,树立满足个人合理需要的价值观,树立新的时效观、竞争观、生活观和信息观,坚持劳动、创造的价值;从自身要求上讲,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勇于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自觉加强修养,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国家、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更是一个细致务实的工作,只有靠滴水穿石的功夫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最终目的,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在于制造多大的声势,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正确观念产生和成长的温床,因为自然生长的东西根深蒂固、生命力强,能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涤荡和考验。
[注释]
①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②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3.
③邓小平.会见金日成的谈话(1991年10月5日)[A].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
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58.
④康德.康德教育論[M].瞿菊农,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5.
[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姚军(1968- ),男,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盐城工学院副教授。(江苏苏州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00-0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讨论对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作一些说明。
当今的时代特征,可用“四转、四大、六多”来描述。“四转”是指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四大”是指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多元文化大汇合;“六多”是指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以下特点:开放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个性张扬,向往外面的世界;自主性——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崇尚自我,自主性较强;压力大——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心理压力、社会压力等空前增强。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笔者认为,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发展观。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价值观教育应以人为本,不仅要按照社会要求培养人,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不断促成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尊重学生特点,突出生活教育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健康观念”。②生活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真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所有的教育机会来进行教育。
3.提升发展高度,树立整体策划观。要从时代、历史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要在整体上对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进行谋篇布局,对一段时间内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每个活动之间怎样衔接、期望出现什么样的效果等做出通盘考虑。一个好的策划将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更好地集中力量,提高教育效果。
4.探寻教育规律,坚持正确原则。要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观、历史观、道德观、生活观、学习观、成才观、择业观、劳动观、金钱观教育等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明确教育目标
1.要确立价值观教育目标,首先应注意价值观的层次性。区分价值观的层次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现实价值观;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只有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才能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2.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价值观教育目标。要结合主客观实际,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具体化:在政治价值观领域,要培养大学生浓厚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树立牢固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国家意识;在人生价值观领域,要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自我观、婚恋观、职业观、学习观,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性地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生存、发展和贡献的相互关系,经得起挫折;在道德价值观领域,要使大学生加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知,具备基础文明和规范行为的基本要求,促使他们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把握教育内容
1.价值观教育内容要彰显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主导价值观,而其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植根中国社会和当代大学生实际,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第一,要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第二,要继承、借鉴、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形成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具有时代感的新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了许多优秀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值得我们认真传承并创造性地转化和升华。西方价值观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并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方面,例如强调个人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创新精神等,以及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都很有借鉴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当务之急。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邓小平同志说过:“东欧、苏联的事情帮了我们,坏事变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③;其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再次,要重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第四,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青年群体,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科学灌输和引导,使他律变为大学生的自律,这关系到国家战略和全局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前途命运。
3.基础文明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起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一些基础文明如节俭、勤劳、责任感等方面,随着年龄趋小而有弱化的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基础文明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日趋功利化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基础文明教育,铺垫好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对于减少异质文化、功利性文化、非主流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四、创新教育模式
1.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我国教育工作者目前已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并进行实验尝试的主要教育模式有:整体构建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心育工程模式、学会负责教育模式等。国外学者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理论,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导获得的。价值澄清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有着启发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更应体现多样化色彩。包括:第一,情境教育模式,指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第二,案例教育模式,指利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具体真实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事件、活动的记述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第三,双向互动教育模式,指在教學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融价值观教育于多学科的教学之中。第一,要从文化知识教育角度考虑。文化教育要真正地与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融合,成为个人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并使之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考虑。价值观教育决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规范体系、实践模式、价值本位的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人格的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第三,要从法制教育角度考虑。在当前社会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注意培植并发挥大学生先进群体的积极作用。同辈群体对于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影响,我们应重视这种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要培植大学生先进群体,并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深刻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4.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积极作用。许多文化现象是携带价值观的传播媒介,有些甚至是价值观的体现、象征或标志。第一,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第二,要有效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等方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要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家庭和社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一些家庭教育的缺陷日益显露,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要么对子女管教过严,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这都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可以获得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社会规范及其对个人的约束。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五、健全教育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目的。这是首要环节和步骤,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保证方向,才能在相应目的的支配或指导下设计评价方案,推进评价活动。
2.确立评价标准。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过程是对教育目标细分化、具体操作化的过程,要将各个层级的教育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要广泛征求意见,做到考虑全面、科学合理、认同率高。
3.制订评价方案。这是对教育评价进行综合、周密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对评价工作进程、技术等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评价方案要制订得详细,增强计划性和操作性。同时要留出弹性空间,不能规定过死,还应有备用方案。
4.组织实施评价。这是将评价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包括多个方面和多个环节的工作。为了减少误差,应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科学性,如聘请专门机构或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培训,构建数学模型,运用互联网等。
5.总结评价成果。在总结评价成果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可控性与预测性,从而扭转当前价值观教育不力的局面。
六、提升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者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可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④教师对大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人,他们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形式无非是言传和身教。古人所谓“己不正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教育者的定期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可以通过选送进修、增加各高校相关方面教师的交流活动、进行在职岗位培训、开设相关论坛、开展传帮带活动、组织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来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2.促使教育主体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意识到自己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影响力,从而主动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方位素养。从更新观念上讲,应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教学观、智能观,树立满足个人合理需要的价值观,树立新的时效观、竞争观、生活观和信息观,坚持劳动、创造的价值;从自身要求上讲,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勇于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自觉加强修养,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国家、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更是一个细致务实的工作,只有靠滴水穿石的功夫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最终目的,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在于制造多大的声势,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正确观念产生和成长的温床,因为自然生长的东西根深蒂固、生命力强,能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涤荡和考验。
[注释]
①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②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3.
③邓小平.会见金日成的谈话(1991年10月5日)[A].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
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58.
④康德.康德教育論[M].瞿菊农,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