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73年(熹平二年),此时处于东汉的后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度鼎盛,但同时伴随严重的土地兼并和豪强割据,社会矛盾已经很严重,然而还没爆发战争,社会表面还一片祥和。熹平铜盘就是在这个现在看比较特殊,当时看却很平常的年代下诞生的。
现在我们虽然看不到铜盘的样子,然而可以通过铭文记录的“圆常如月”、“伏螭形”,再结合汉代造型之雄浑博大来想象一下其大致外观,当然“朱翠斑驳可爱”是清代潘志万【1】先生在锦州黄山观看到的铜盘生锈的样子,最初的铜盘当是“圆常如月”、“清白为心”的。
熹平铜盘是当时姓李的一个大户人家设计,然后请工匠赵良成铸成,目的为了传其家训。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汉代骈体文赋盛行,铜盘的铭文自然秉承了当时流行的文风——“镜有时晦,剑有时缺,何如此盘,圆常如月。清白为心,坚固为质,子孙世守,澡身浴德。”
文章开始说过,处于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不会觉得如何,如同我们永远不知道哪天会地震一样,当我们回头看,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末期的表现似乎都是异曲同工——贪腐严重、贫富差距增大、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官民矛盾深化,而当这些矛盾到达临界点时,便会爆发破坏性的活动,也就是进入黑格尔评说的、中国历史常用的“循环往复”一词中去。李氏家族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家族,在当时应该也是一个名门望族,因为青铜器不是一般人有资格铸的,若是如此,那么李氏对政治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必然会比一般人敏感,因而此时铸此铜盘并不是随意为之。
让我们用白话意译这段铭文:青铜作镜,可正衣冠,可鉴行端,然而镜如红颜,会随流年而黯淡;青铜作剑,可荡贼寇,可抱不平,然而毕竟“兵者,不祥之器也”,刚强锋利的东西容易断折,镜和剑皆不能长久,它们怎么能比得上这个铜盘,如月般圆满、清白?子孙们应当世世代代恪守这个铜盘所体现出来的品质——身心、品德都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当然翻译一下味道就变了,我们读完原文多少会有些感动,感动的应该不是这些在小学品德课里出现过无数次的词语,而是古人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该有的品质——正能量的东西不仅体现在救灾之中。有时,家庭教育,一种家风祖训式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于本源。
熹平铜盘十年后便迎来了黄巾起义,接着是三国、两晋、五胡、安史、五代十国……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承受着太多的战事,然而千年后此盘还能为清人潘志万先生得观、得拓、并记之,然后让我们看到,也算是一种缘分,也更证明了此盘的“坚固为质”。
通过扇面的书法来看,潘先生当时应是临摹的此盘铭文的拓片。虽然铜盘外观不再,然而汉隶之博大气象读者可以了然。子侯先生在落款中对亲家说“今未知尚存否”,笔者也搜寻了一些资料,当前连锦州黄山观都搜寻不到,也更无从考证了。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里的两段文字,一段是乾隆送给陈家洛的一块玉佩的铭文“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段是陈家洛凭吊香香公主的悼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虽文体相近,而个中滋味各不相同,读者可细品之!
当然,这是题外之话。重要的是,铜盘从收藏和考古上来说是有价值的,从文学与教育上来讲只是文字内容的一个载体,承载着中国普世的、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单单“清白”、“坚固”二词,估计得让当今多少土豪劣绅以及他们的二代们汗颜啊!
现在我们虽然看不到铜盘的样子,然而可以通过铭文记录的“圆常如月”、“伏螭形”,再结合汉代造型之雄浑博大来想象一下其大致外观,当然“朱翠斑驳可爱”是清代潘志万【1】先生在锦州黄山观看到的铜盘生锈的样子,最初的铜盘当是“圆常如月”、“清白为心”的。
熹平铜盘是当时姓李的一个大户人家设计,然后请工匠赵良成铸成,目的为了传其家训。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汉代骈体文赋盛行,铜盘的铭文自然秉承了当时流行的文风——“镜有时晦,剑有时缺,何如此盘,圆常如月。清白为心,坚固为质,子孙世守,澡身浴德。”
文章开始说过,处于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不会觉得如何,如同我们永远不知道哪天会地震一样,当我们回头看,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末期的表现似乎都是异曲同工——贪腐严重、贫富差距增大、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官民矛盾深化,而当这些矛盾到达临界点时,便会爆发破坏性的活动,也就是进入黑格尔评说的、中国历史常用的“循环往复”一词中去。李氏家族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家族,在当时应该也是一个名门望族,因为青铜器不是一般人有资格铸的,若是如此,那么李氏对政治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必然会比一般人敏感,因而此时铸此铜盘并不是随意为之。
让我们用白话意译这段铭文:青铜作镜,可正衣冠,可鉴行端,然而镜如红颜,会随流年而黯淡;青铜作剑,可荡贼寇,可抱不平,然而毕竟“兵者,不祥之器也”,刚强锋利的东西容易断折,镜和剑皆不能长久,它们怎么能比得上这个铜盘,如月般圆满、清白?子孙们应当世世代代恪守这个铜盘所体现出来的品质——身心、品德都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当然翻译一下味道就变了,我们读完原文多少会有些感动,感动的应该不是这些在小学品德课里出现过无数次的词语,而是古人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该有的品质——正能量的东西不仅体现在救灾之中。有时,家庭教育,一种家风祖训式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于本源。
熹平铜盘十年后便迎来了黄巾起义,接着是三国、两晋、五胡、安史、五代十国……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承受着太多的战事,然而千年后此盘还能为清人潘志万先生得观、得拓、并记之,然后让我们看到,也算是一种缘分,也更证明了此盘的“坚固为质”。
通过扇面的书法来看,潘先生当时应是临摹的此盘铭文的拓片。虽然铜盘外观不再,然而汉隶之博大气象读者可以了然。子侯先生在落款中对亲家说“今未知尚存否”,笔者也搜寻了一些资料,当前连锦州黄山观都搜寻不到,也更无从考证了。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里的两段文字,一段是乾隆送给陈家洛的一块玉佩的铭文“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段是陈家洛凭吊香香公主的悼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虽文体相近,而个中滋味各不相同,读者可细品之!
当然,这是题外之话。重要的是,铜盘从收藏和考古上来说是有价值的,从文学与教育上来讲只是文字内容的一个载体,承载着中国普世的、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单单“清白”、“坚固”二词,估计得让当今多少土豪劣绅以及他们的二代们汗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