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教育APP备案管理制度
智欣在2019年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教育类APP发展迅速,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教育类APP市场也出现了良莠不齐、应用泛滥、乱收费、强制垄断、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导致不少学校、老师、家长使用教育类APP顾虑重重,增加了使用者的负担,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鉴于不少教育APP以多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及家长)、教师、学校等使用者的负担,教育部门通过实行教育APP备案管理制度,推出经过权威核验的“教育APP白名单”。关键之一是要体现切实为学生、教师、学校等使用者减轻负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充分发挥教育APP备案管理的优势,从长远角度引导规范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全面封堵各种有害应用,鼓励优秀教育企业走向“台前”,尤其是互联网龙头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致力于构建优良的学校教育应用生态。以此次进入“白名单”的阿里钉钉为例,不仅可让每个年级、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同处一个即时通信平台,还建成一个庞大的生态,从群直播活动、课程分享到人脸识别出入校安全管理,从人员、课程、报销管理到智能会议、云打印等,学生、教师和学校诸多需求“一揽子解决”,利于切实减轻教育教学活动的压力和负担。
近段时间,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重点部署为学生、教师、学校减轻负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布中考改革方案,取消原有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大纲》,“教育减负”作为公众关切的话题再次升温。希望教育APP能真正做到为使用者“减负”而不是“增负”。
敢于给教材“挑刺”的孩子当鼓励
戴先任在2019年12月27日《齐鲁晚报》撰文指出:近日,西安高新第五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心存疑惑。为解开谜团,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建议下给教材编者写了信,信中详细说明了发现的问题,还给出自己的建议,请求编者指导。信件发出10天后,孩子们就收到了回信。编者在回信中称,已将孩子们的问题和建议记录下来,在下一版教材修订之时将进行讨论。
孩子们敢于质疑权威的较真精神值得赞扬,教材编者的虚怀若谷,也值得肯定。教材编者没有因为质疑者是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而对此建议不予重视,也没有因为权威受到质疑而恼怒,反倒认真对待建议。而对这些较真的孩子们予以鼓励与激励,也利于教材进一步完善,是给孩子的应有“回报”,同时也能让孩子将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与较真精神坚持下去,有利于他们成长。而学校平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材编写者,也是因为学校搭建了“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学生们的意见能够“直达”教材编写组。学校的支持,教材编者的积极回应,与孩子们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呵护了孩子们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思想之花”,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
防范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再出新招
高伟在201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確从六方面发力“坚决遏制沉迷,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社会心理痼疾,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寻找对策。相关科学研究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阐释着游戏成瘾的生成机理并寻求相应干预治理机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游戏也不例外。或许在未来,将网络游戏融入网络教育中来“开展有效疏导”是明智选择。游戏常被视为人类日常生活的缩影,并作为“克服人性分裂的治愈手段”。倘若能将网络游戏引入教育,让富含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教育内容融入游戏中,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互动性、社交性、愉悦性、虚拟现实性等优势,开发出让教师和家长放心,让学生喜欢的教育游戏软件,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变成快乐、自愿的事情,则开创了个人学习和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学校体育不能陷入温柔化怪圈
谭敏在2019年12月19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时纠偏,加强了学校体育,保证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运动一小时”的措施。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加上一些家长对于校园体育安全的过度担忧,导致学校体育束手束脚,陷入温柔化的怪圈。
要让学校体育不再“温柔”,首先要解决安全这一痛点。此前,上海某中学体育课上一学生受伤,法院以“没证据证明体育老师进行过安全教育”为由判罚学校承担部分责任。此判决曾引发广泛讨论。其实,学校体育与运动安全并非天然对立,“温柔体育课”也并非无解。要让体育老师和学校能放开手脚,需要足够的保障机制:一是安全教育和急救措施要补足,二是体育安全事件责任的划分要到位,三是校园保险制度要跟进。
学校体育不能陷入温柔化怪圈
谭敏在2019年12月19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时纠偏,加强了学校体育,保证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运动一小时”的措施。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加上一些家长对于校园体育安全的过度担忧,导致学校体育束手束脚,陷入温柔化的怪圈。
要让学校体育不再“温柔”,首先要解决安全这一痛点。此前,上海某中学体育课上一学生受伤,法院以“没证据证明体育老师进行过安全教育”为由判罚学校承担部分责任。此判决曾引发广泛讨论。其实,学校体育与运动安全并非天然对立,“温柔体育课”也并非无解。要让体育老师和学校能放开手脚,需要足够的保障机制:一是安全教育和急救措施要补足,二是体育安全事件责任的划分要到位,三是校园保险制度要跟进。
智欣在2019年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教育类APP发展迅速,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教育类APP市场也出现了良莠不齐、应用泛滥、乱收费、强制垄断、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导致不少学校、老师、家长使用教育类APP顾虑重重,增加了使用者的负担,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鉴于不少教育APP以多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及家长)、教师、学校等使用者的负担,教育部门通过实行教育APP备案管理制度,推出经过权威核验的“教育APP白名单”。关键之一是要体现切实为学生、教师、学校等使用者减轻负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充分发挥教育APP备案管理的优势,从长远角度引导规范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全面封堵各种有害应用,鼓励优秀教育企业走向“台前”,尤其是互联网龙头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致力于构建优良的学校教育应用生态。以此次进入“白名单”的阿里钉钉为例,不仅可让每个年级、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同处一个即时通信平台,还建成一个庞大的生态,从群直播活动、课程分享到人脸识别出入校安全管理,从人员、课程、报销管理到智能会议、云打印等,学生、教师和学校诸多需求“一揽子解决”,利于切实减轻教育教学活动的压力和负担。
近段时间,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重点部署为学生、教师、学校减轻负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布中考改革方案,取消原有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大纲》,“教育减负”作为公众关切的话题再次升温。希望教育APP能真正做到为使用者“减负”而不是“增负”。
敢于给教材“挑刺”的孩子当鼓励
戴先任在2019年12月27日《齐鲁晚报》撰文指出:近日,西安高新第五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心存疑惑。为解开谜团,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建议下给教材编者写了信,信中详细说明了发现的问题,还给出自己的建议,请求编者指导。信件发出10天后,孩子们就收到了回信。编者在回信中称,已将孩子们的问题和建议记录下来,在下一版教材修订之时将进行讨论。
孩子们敢于质疑权威的较真精神值得赞扬,教材编者的虚怀若谷,也值得肯定。教材编者没有因为质疑者是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而对此建议不予重视,也没有因为权威受到质疑而恼怒,反倒认真对待建议。而对这些较真的孩子们予以鼓励与激励,也利于教材进一步完善,是给孩子的应有“回报”,同时也能让孩子将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与较真精神坚持下去,有利于他们成长。而学校平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材编写者,也是因为学校搭建了“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学生们的意见能够“直达”教材编写组。学校的支持,教材编者的积极回应,与孩子们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呵护了孩子们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思想之花”,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
防范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再出新招
高伟在201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確从六方面发力“坚决遏制沉迷,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社会心理痼疾,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寻找对策。相关科学研究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阐释着游戏成瘾的生成机理并寻求相应干预治理机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游戏也不例外。或许在未来,将网络游戏融入网络教育中来“开展有效疏导”是明智选择。游戏常被视为人类日常生活的缩影,并作为“克服人性分裂的治愈手段”。倘若能将网络游戏引入教育,让富含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教育内容融入游戏中,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互动性、社交性、愉悦性、虚拟现实性等优势,开发出让教师和家长放心,让学生喜欢的教育游戏软件,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变成快乐、自愿的事情,则开创了个人学习和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学校体育不能陷入温柔化怪圈
谭敏在2019年12月19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时纠偏,加强了学校体育,保证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运动一小时”的措施。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加上一些家长对于校园体育安全的过度担忧,导致学校体育束手束脚,陷入温柔化的怪圈。
要让学校体育不再“温柔”,首先要解决安全这一痛点。此前,上海某中学体育课上一学生受伤,法院以“没证据证明体育老师进行过安全教育”为由判罚学校承担部分责任。此判决曾引发广泛讨论。其实,学校体育与运动安全并非天然对立,“温柔体育课”也并非无解。要让体育老师和学校能放开手脚,需要足够的保障机制:一是安全教育和急救措施要补足,二是体育安全事件责任的划分要到位,三是校园保险制度要跟进。
学校体育不能陷入温柔化怪圈
谭敏在2019年12月19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时纠偏,加强了学校体育,保证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运动一小时”的措施。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加上一些家长对于校园体育安全的过度担忧,导致学校体育束手束脚,陷入温柔化的怪圈。
要让学校体育不再“温柔”,首先要解决安全这一痛点。此前,上海某中学体育课上一学生受伤,法院以“没证据证明体育老师进行过安全教育”为由判罚学校承担部分责任。此判决曾引发广泛讨论。其实,学校体育与运动安全并非天然对立,“温柔体育课”也并非无解。要让体育老师和学校能放开手脚,需要足够的保障机制:一是安全教育和急救措施要补足,二是体育安全事件责任的划分要到位,三是校园保险制度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