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博士考辩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学博士是一个涉及到汉代经学与职官的双重性问题。清代学者胡秉虔、近代学者王国维和当代学者周予同先生都有所论及。但其中仍有许多尚未探究的课题。如谈到经学博士,几乎所有的论著都把博士与经学博士作为同一概念来使用.殊不知它们是不同时代二种不同性质的职官;言及汉代经学博士建鼍,学术界都相信《汉书·儒林传》与《后汉书·儒林传》的记载,却无人注意到其中多有不合吏实的地方。
其他文献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阶级关系。在孝文帝的改革中,法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隋书》属官修之史,其成书在唐初贞观朝,缘此,它将不可避免地烙上贞观朝官方意志的痕迹;换言之,即贞观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贞观朝的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事变”以夺嗣位的,这中间的功过是非非本文所论,姑置不谈。
谶纬既是汉代的一股强大思潮,也是一种独特的政治历史观念。西汉中期以后,它与现实政治产生了直接联系,甚至实际上成为政治决策的某种神性的依据,而政权的神圣性更是通过谶纬的理论阐释来维护的。
监察官员历来被称作是“风宪”、“耳目”之官,在国家的监控系统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又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历史时期,因而强化和完善监控体系、严格选拔和考核监察官员,对于巩固王朝的统治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魏书》,屡见中散、侍御中散、秘书中散、主文中散等带有“中散”名称的官职,然史文语焉不详。它们究竟隶属于什么机构,其沿革、职掌、性质如何,尚未见到有专文进行探讨,魏晋南北朝史及中国官制、政治制度史的有关著述亦不见涉及。
道教是在我国本土上形成的一种宗教形态,在它的早期形成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先秦、秦、汉以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有的足士大夫型的,也就是哲学的或思辨的,如老、庄道家哲学;有的则是世俗型的,如神仙传说、巫术方伎。
西周孝的对象是父母、神祖考妣;孝乃子德;其内容为尊父敬祖,这已成为西周史上的定论。但这实乃孔孟之孝,西周之孝则与之有本质差异。西周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德、宗德;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
人们早已注意到中国历代农民运动多与宗教有关。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曾对此作过如下评述。他说:“自古盗贼之兴,若止因水旱饥馑,迫于寒饿,啸聚攻劫,则措置有方,便可抚定,必不能大为朝廷之忧。惟是妖幻邪人,平时诳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汉之张角、晋之孙恩、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
纵横之学,又称“长短之术”,崛起并鼎盛于列强争雄的战国时代。纵横学家.轻掉“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推波助澜,暗中操纵着列国之间的战和,使一世之人为之侧目惊心。有人对这批“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物,由衷地推崇为“大丈夫”。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史记》点校本《淮阴侯列传》(页二六一三)上有这样一段标点:“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