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宣誓就像火上浇油,把分数、把考重点大学、把竞争,渲染至极致。
前些天恰逢离今年高考一百天的日子。我的外甥女告诉我,她们学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高考宣誓仪式。学校领导讲话,任课老师宣誓,学习成绩全年级一、二名的学生在宣誓大会上表态,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场面很是热闹,也让她感到压力如山。翻阅网上新闻和本地新闻,我才发现几乎所有的高中,尤其是名牌高中,都举行了类似的高考宣誓大会。宣誓仪式的程序基本差不多,无非是领导鼓励,任课老师宣誓,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表态。至于高考的宣传标语,更是乱花迷人眼:
“苦战一百天,坚决上北大。”
“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没有高考,你拼不过富二代。”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谈道论经。”
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表面看是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加油鼓劲。可是,仔细一想,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其实,高考宣誓就像火上浇油,把分数、把考重点大学、把竞争,渲染至极致。而任何一所高中,是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上北大清华的,哪怕它再有名,也会有相对失意者。那么,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在出席此类宣誓大会时,当是何种心态?
有一所高中的高考宣誓大会会场更是匪夷所思。成绩最优秀的十来个学生,坐在学生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的身后,是一小块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再后面,是一大堆成绩一般的高三学生。这样的排序,是不是在人为地用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高考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秀”场。秀什么啊?秀高分。每年高考成绩一出来,学校前面的大红榜上,就秀出了这些学生还显稚嫩的标准相,标准相下,他(她)考了多少分数,被哪所著名大学录取,甚至他(她)的所谓“格言”,一一被秀了出来,供过往行人瞻仰。如果得以折挂,成了“状元”,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港大录取,则报上、网上有文,电视台、电台有声,其形状犹如范进中举,仿佛文曲星下凡。学校当局、地方大员,多有走进该考生或许显得寒碜的家门予以祝贺,嘉言美语,外加奖励红包。这些行为让这学生觉得高中金榜,不仅让个人“一朝成名天下知”,还更是地方的荣光,是领导的政绩。从此之后,自己便成了“高等级”的人。
与之相反的,却是落榜考生的落寞。不仅落榜考生,就是只考了二本以下的考生,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他们打好行囊,去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上学,或就此与学校别过,走上打工挣钱的道路。他们心中对人生的失意,就恰如烈日当空,毒辣辣地无边漫延开来。
因此,高考最本质的意义就是通过一场考试,将人分为几等。一等的,上北大、上清华,上不多的培养社会精英的学校;二等的,上985、上211,上一本大学;三等的,上二本;四等以下,不入流。
面对上层与下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面对国家大力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社会价值观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界不去有意识地弥补高考造成的等级裂痕,却用所谓的“高考宣誓”来强化这一裂痕。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了?
我理解学校的苦衷。高考上线的人数,尤其是考上名校的人数,决定着政府投资的数额,决定着社会赞助的数额,也决定着学校、教师的名望。但是,作为学校当局,是不是可以在高考政绩与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做一个平衡?
犹记当年高考,老师们在督促学生紧张复习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却在疏导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看得更开阔些、更长远些。当年的时髦话,叫“一颗红心,两种打算”,考上大学当然好,没考上大学,也不是没出息,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建设新农村。而老师在班会上强调更多的,则是同学之间的情谊。对老师此举,回忆起来,尤为感谢。因为我们那一班的同学,甚至那一届的同学,在业务上、仕途上取得一些成就的人,并不因此在同学面前沾沾自喜,留在农村的也不会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
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健全人格的人。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在我看来,于古代,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于今天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则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偏离。恕我直言,极端应试教育思维作怪的高考宣誓,就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即叫停這种活动。
前些天恰逢离今年高考一百天的日子。我的外甥女告诉我,她们学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高考宣誓仪式。学校领导讲话,任课老师宣誓,学习成绩全年级一、二名的学生在宣誓大会上表态,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场面很是热闹,也让她感到压力如山。翻阅网上新闻和本地新闻,我才发现几乎所有的高中,尤其是名牌高中,都举行了类似的高考宣誓大会。宣誓仪式的程序基本差不多,无非是领导鼓励,任课老师宣誓,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表态。至于高考的宣传标语,更是乱花迷人眼:
“苦战一百天,坚决上北大。”
“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没有高考,你拼不过富二代。”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谈道论经。”
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表面看是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加油鼓劲。可是,仔细一想,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其实,高考宣誓就像火上浇油,把分数、把考重点大学、把竞争,渲染至极致。而任何一所高中,是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上北大清华的,哪怕它再有名,也会有相对失意者。那么,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在出席此类宣誓大会时,当是何种心态?
有一所高中的高考宣誓大会会场更是匪夷所思。成绩最优秀的十来个学生,坐在学生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的身后,是一小块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再后面,是一大堆成绩一般的高三学生。这样的排序,是不是在人为地用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高考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秀”场。秀什么啊?秀高分。每年高考成绩一出来,学校前面的大红榜上,就秀出了这些学生还显稚嫩的标准相,标准相下,他(她)考了多少分数,被哪所著名大学录取,甚至他(她)的所谓“格言”,一一被秀了出来,供过往行人瞻仰。如果得以折挂,成了“状元”,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港大录取,则报上、网上有文,电视台、电台有声,其形状犹如范进中举,仿佛文曲星下凡。学校当局、地方大员,多有走进该考生或许显得寒碜的家门予以祝贺,嘉言美语,外加奖励红包。这些行为让这学生觉得高中金榜,不仅让个人“一朝成名天下知”,还更是地方的荣光,是领导的政绩。从此之后,自己便成了“高等级”的人。
与之相反的,却是落榜考生的落寞。不仅落榜考生,就是只考了二本以下的考生,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他们打好行囊,去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上学,或就此与学校别过,走上打工挣钱的道路。他们心中对人生的失意,就恰如烈日当空,毒辣辣地无边漫延开来。
因此,高考最本质的意义就是通过一场考试,将人分为几等。一等的,上北大、上清华,上不多的培养社会精英的学校;二等的,上985、上211,上一本大学;三等的,上二本;四等以下,不入流。
面对上层与下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面对国家大力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社会价值观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界不去有意识地弥补高考造成的等级裂痕,却用所谓的“高考宣誓”来强化这一裂痕。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了?
我理解学校的苦衷。高考上线的人数,尤其是考上名校的人数,决定着政府投资的数额,决定着社会赞助的数额,也决定着学校、教师的名望。但是,作为学校当局,是不是可以在高考政绩与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做一个平衡?
犹记当年高考,老师们在督促学生紧张复习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却在疏导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看得更开阔些、更长远些。当年的时髦话,叫“一颗红心,两种打算”,考上大学当然好,没考上大学,也不是没出息,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建设新农村。而老师在班会上强调更多的,则是同学之间的情谊。对老师此举,回忆起来,尤为感谢。因为我们那一班的同学,甚至那一届的同学,在业务上、仕途上取得一些成就的人,并不因此在同学面前沾沾自喜,留在农村的也不会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
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健全人格的人。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在我看来,于古代,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于今天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则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偏离。恕我直言,极端应试教育思维作怪的高考宣誓,就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即叫停這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