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和非智力的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艺术技巧,形成自己适合教育教学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最终能发挥教学语言在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课堂 语言艺术
教学即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关于教学语言,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激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孟子也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早就为我国古代教育家所重视。在新课程全面展开的今天,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同时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非具像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更注重以聆听音乐为主的体验感受方式,语言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成了音乐课堂教学中一种不必精雕细琢的次要从属。事实上,课堂语言艺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的效果,课堂教学优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一定是自然的、优美的,上课似和好朋友般交流、游戏,他们没有大段豪言壮语,更不可能像吵架似的高分贝强调某某部分的重要,及少甚至没一句废话,其肢体语言也配合得天衣无缝、刚柔相济,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抚摩,都似有磁性,吸引着学生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悲、去喜、去激动……同样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美丽的珍珠,那么语言就是把珍珠串起来的丝线。
鉴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音乐课堂语言包括隐性语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音乐语言;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其本质属性所蕴涵的语言)及显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语言;身体语言如教师的眼神、眼色、律动、舞蹈等)。从整个教育教学而言,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可供教师作教学推势的努力方向则更倾向于教学中的显性语言,因此本文将从显性语言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来作些阐述。
一、准确精炼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尤其要做到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深入地说,语言表达的准确更是关系着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教学实例:教师在讲解音乐曲式结构中的ABA三部曲式时,出于让知识通俗易懂的目的,他说道“这ABA三部曲式就好像我们吃饭一样,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听得在座的学生和教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表述,不仅没有起到通俗易懂之效果,连最起码的意义准确性也没有达到,试想这样的课堂又能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之精神?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是概念不清。这容易引起条理混乱或曲解定义,以致缪种流传,误人子弟。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毛病很可能在讲课中造成逻辑混乱,使讲课内容失去科学性,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有的音乐教师在上课时说:“不要赶节奏。”“请缓慢一些节奏。”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缓慢节奏”等词语,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内涵,这显然是错误的。此外,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介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语句通顺,合乎规范,忌用“可能”、“大概”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不确切词语。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把音乐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就必须准确精炼。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人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艺术魅力。如在欣赏《如歌的行板》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悠长而缓慢的民歌音调,流露出忧郁而哀伤的情感,反映了在沙皇残暴统治下,人民的痛苦和忧伤。接着音乐忽强忽弱,忽断忽续的演奏,表现了当时俄罗斯农民内心诉说不完的痛苦,流不完的泪。这仿佛是对情绪的克制和压抑,有仿佛是激动的抽泣,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心中难以排遣郁结的心情。”这般描述,不仅把作品深刻的思想得以了完整呈现,更使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流畅表达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形象生动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如在欣赏《西藏民歌》这一课的开始是这样营造的,教师边放录象边描述:“西藏,中华民族的西南疆土,以她‘世界屋脊’的超然之势,以她‘名山之宗,江河之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给人一种莫名诱惑。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魅力不仅来自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这种想象力与诗一般的语言再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
形象性的语言活泼风趣、生动直观,它可以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将枯涩的概念浅显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再现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形象、风趣而又生动的教学语言能。
[关键词]:音乐课堂 语言艺术
教学即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关于教学语言,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激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孟子也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早就为我国古代教育家所重视。在新课程全面展开的今天,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同时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非具像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更注重以聆听音乐为主的体验感受方式,语言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成了音乐课堂教学中一种不必精雕细琢的次要从属。事实上,课堂语言艺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的效果,课堂教学优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一定是自然的、优美的,上课似和好朋友般交流、游戏,他们没有大段豪言壮语,更不可能像吵架似的高分贝强调某某部分的重要,及少甚至没一句废话,其肢体语言也配合得天衣无缝、刚柔相济,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抚摩,都似有磁性,吸引着学生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悲、去喜、去激动……同样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美丽的珍珠,那么语言就是把珍珠串起来的丝线。
鉴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音乐课堂语言包括隐性语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音乐语言;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其本质属性所蕴涵的语言)及显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语言;身体语言如教师的眼神、眼色、律动、舞蹈等)。从整个教育教学而言,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可供教师作教学推势的努力方向则更倾向于教学中的显性语言,因此本文将从显性语言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来作些阐述。
一、准确精炼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尤其要做到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深入地说,语言表达的准确更是关系着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教学实例:教师在讲解音乐曲式结构中的ABA三部曲式时,出于让知识通俗易懂的目的,他说道“这ABA三部曲式就好像我们吃饭一样,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听得在座的学生和教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表述,不仅没有起到通俗易懂之效果,连最起码的意义准确性也没有达到,试想这样的课堂又能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之精神?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是概念不清。这容易引起条理混乱或曲解定义,以致缪种流传,误人子弟。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毛病很可能在讲课中造成逻辑混乱,使讲课内容失去科学性,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有的音乐教师在上课时说:“不要赶节奏。”“请缓慢一些节奏。”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缓慢节奏”等词语,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内涵,这显然是错误的。此外,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介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语句通顺,合乎规范,忌用“可能”、“大概”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不确切词语。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把音乐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就必须准确精炼。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人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艺术魅力。如在欣赏《如歌的行板》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悠长而缓慢的民歌音调,流露出忧郁而哀伤的情感,反映了在沙皇残暴统治下,人民的痛苦和忧伤。接着音乐忽强忽弱,忽断忽续的演奏,表现了当时俄罗斯农民内心诉说不完的痛苦,流不完的泪。这仿佛是对情绪的克制和压抑,有仿佛是激动的抽泣,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心中难以排遣郁结的心情。”这般描述,不仅把作品深刻的思想得以了完整呈现,更使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流畅表达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形象生动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如在欣赏《西藏民歌》这一课的开始是这样营造的,教师边放录象边描述:“西藏,中华民族的西南疆土,以她‘世界屋脊’的超然之势,以她‘名山之宗,江河之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给人一种莫名诱惑。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魅力不仅来自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这种想象力与诗一般的语言再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
形象性的语言活泼风趣、生动直观,它可以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将枯涩的概念浅显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再现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形象、风趣而又生动的教学语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