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色民宿建筑空间设计探究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es_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宿是开发者利用旅游胜地的居民房或者空壳房,在进行室内外设计时结合当地传统人文、自然地貌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为游客提供具有传统乡土风情意象的休闲度假功能的住宿场所。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在乡村的配套酒店服务设施,而是在精致到位服务背后的当地传统文化和乡土民情的有机结合和自然传达在民俗酒店的服务套餐中,在实现酒店经济利益增长时保证达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初衷。其特色民宿文化内涵主要是天然乡土性、传统文化和当地传统人文精神韵味的有机结合。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回归和对后乡土文化的构建则是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主要表达形态。
  关键词:民宿;传统文化和乡土民情的有机结合;天然乡土性
  1.1民宿发展背景
  早在十八世纪时,欧洲一些达观贵族一度流行起到乡村举行度假派对聚会,于是众多有势贵族和乡下民居借租或购买乡村别院用于建构度假场所,形成了早期的民宿概念。近几年亚洲也逐步兴起民宿,便于旅行人的休憩,日本和中國出现不少典型案例。在中国沿海旅游胜地和高原地带以及台湾尤为典型。
  在我国,民宿还没有准确和限定的概念。今年,很多出现很多关于民宿的研究成果[1-2],以至于出现了各个定义词“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民居客栈”等[3]。当然不同定义的民宿在构造和传达上有与众不同的效果。“农家乐”主要体现农村乡韵、流连转折的乡下热情和回味无穷的乡下苦乐,一般位于乡下或者远郊,吸引游人的主要元素是当地的乡韵;“民居客栈”与“农家乐”相比,它是一种集古城型、景区型为一体的家庭旅馆,是一种能代表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家庭旅馆”。这些不同的称呼,可以形象的反映出民宿的不同意识形态的认识,而且也是对事物发展的特征表达,例如有空屋人家会挂起民宿的招牌或从车站等地方招揽游客,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宿产业。而内地民宿兴起较晚,发展较快,如丽江、拉萨、阳朔和成都等地的民宿规模发展迅猛,品质较高。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和规模使得大部分的民宿仍然停留在简单初级服务阶段[4]。
  1.2民宿设计方法及其原则
  1.2.1尊重生态环境
  以民宿旅游业为主的发展起来的乡村游,是依托乡村环境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同时与农业生产相互促进,是一种“升级版”的农家乐,再提供食宿的同时,住宿周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及乡村特色文化也能供游客观光游览,促使当地民宿发展。
  因此,从民宿的发展因素来看,民宿的设计者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不破坏自然景观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尊重自然景观及人文环境,有计划和规划的进行设计与建筑,充分使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2、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给予生物的充分发展,避免或减少自然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不破坏或尽量减少地形及地貌的损坏以达到民宿设计[5]。
  1.2.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作为一名设计者,要有统筹全局的思想意识,做到合理、合法及有效的发展规划,复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规划,使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和旅游业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以农家乐为基础,构建风景秀丽、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发展布局,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及有序发展,重点规划,编排好具有乡村特色民宿发展重点区域,强化引领、调控和指导的作用,例如在沿江、沿路、沿景的“三沿”区域内和一些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文化村落,逐渐完善其基础设施,突出其乡村特色,改造成具有独特风俗习惯的的民宿设计。
  1.2.3彰显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
  与当地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独特性和专属性相匹配,制定出具有鲜明的主题风格,使得设计者在民宿建筑的风格设计上、房间内部的装饰文化上和乡村特产的开发上,深度挖掘,打造出极具创意和审美价值的特色民宿产品,充分发挥主人的文化内涵和时尚元素。深入开发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传统艺术、民族风俗及乡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使室内装饰及用品独具特色,体现乡土气息,注重民风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做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相得益彰和有机融合[6]。
  参考文献:
  [1]王明泰.试谈对民宿设计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5(19):68.
  [2]陈伯超. 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李诗宇、弋福林. 怎样开办农家乐: 农家乐经营必读[M].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6.
  [4] La Vie編輯部.《台湾设计风格旅店》[M].台北;麦浩斯出版社,2011.
  [5]余庆华.《现代精致旅馆经营管理一理论与实务》[M].台北:扬智文化,2005.
  [6]李南.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王菲菲(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应用。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校园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校园景观设计需要关注校园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行为,从而做出符合使用人群行为习惯的空间設计,这样的设计才能让校园景观真正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本文结合多方面理论,客观的论证了环境行为学对于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校园景观设计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行为;校园景观;景观设计;  一、环境行为的相关概
期刊
摘 要:雀金绣是中国传统刺绣的大成之作,素有“织绣神品”的美誉。其造价昂贵,对技艺的要求很高,故而在民间并不普及。明清以来,雀金绣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托皇家和佛教得以发展和传承,是为皇家御秀。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雀金绣的发展却不太乐观,笔者此文着重分析其成因及创新策略。  关键词:发展现状;传承创新;雀金绣  一、雀金绣概述  1、历史源流  雀金绣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唐至明都是皇家御
期刊
摘 要: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在当今的智障音乐节奏教学中,许多智障学生对音乐无法感受和体现音乐的美感,为此我通过引导智障学生通过节奏启蒙、节奏穩定性的训练、学习节奏的类型、节奏的综合训练和节奏的表达运用等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训练策略使智障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节奏能力。  关键词:智障学生;节奏;提高能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音乐教
期刊
摘 要:现今,志愿服务类活动在高校蓬勃发展,它基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凝聚着千万学子的爱心与道德良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渭南师范学院将志愿服务工作与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引导有热心、有爱心的青年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为 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探索新的道路。  关键词:志愿服务 ;青年 ;思想教育;大学生;育人  渭南师范学
期刊
摘 要:我们所研究的便携式临时建筑是类似于帐篷的一种小型住宅。这种小型住宅拥有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可折叠,可移动。可以带它去任何地方,它亦可出现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轻质,保温,透光,环保。是你冒险和城市生活的栖身空间,也是受到灾难以后,可以比简易的帐篷能给你更多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居住空间。他源于对高效和实用的要求,任何附加的装饰或对原始材料的掩饰都会增加不必要的重量,从而降低时效性。  关键词:收纳;
期刊
摘 要:“乐”、“音”、“声”三分理论,作为王小盾老师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向的一大重要理论成果,本文将从全文的论证过程、论证方法等方面,对《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一文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乐”、“音”、“声”三分;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一、全文的论证过程分析  (一)总述  该文从中国音乐史上未被人们所注意的一些特殊的音乐现象和音乐问题出发,以文献学和目录学为
期刊
摘 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而材料又是文化的表达形式。乡土材料砖是表达中国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手段,为保持设计的地域特色和个性,乡土材料砖为适应当今设计的需求正在不断传承与创新。本文试图从砖的三个方面的属性来概括对其内涵的精神认识。并通过董豫赣设计的《清水会馆》案例分析,说明乡土材料砖在设计中的应用和探索。  关键词:砖 地域性;继承创新;设计  传统宗教道家一直追求着“自然之道”“无为”的思想,是主张人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悠远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迅速扩张,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面对着极其危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兴文化艺术的快速传播,让缺失文化发展土壤的非遗文化,处在一个完全依靠老一辈艺术传承者传承的局面,面临着人存艺在、人亡艺绝的濒危局面,造成非遗文化传统艺术上继乏人的现象十分严重。  本文意在理顺非遗文化的价值,通过对非遗文化地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方面研
期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如失去体力的巨人终于倒下。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新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也是未知的。人们还是在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后走了出来,如封建王朝的更迭一样,生活依然要继续下去。新的开始对于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欧风美雨下的人们又将接受什么样的洗礼。本文意不在讨论近代中国的变化这样大的话题,而旨在以民国时期的几个离婚案件为例,浅析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问题。  中国从封建走向民主、
期刊
摘 要:“钢琴”这门器乐在当今社会学习的者迅速增长,很多青少年都以钢琴学习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钢琴是贵族人才能学习的一样器乐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才能和基本技巧呢?怎样才能让钢琴艺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探索,以“钢琴教学法”为视角,浅谈钢琴演奏基本才能的培养。本文主要的思路围绕钢琴演奏的基本才能及对钢琴演奏基本才能的培养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