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ily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其根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的行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吴儒敏老师的讲座中有一幅画面,让我感到了当今学生冷酷的心,残酷的行为及其那种独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方一均在杀害老师之后的几天的表现令我们教师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到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性——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品德,品德离不开生活。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挖掘身边的资源有激情,用真情去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通过教师的激情让学生动真情,从而有满腔热情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小学生从小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对中国游客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努力改善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而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做起。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更重要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1.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1.2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 :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 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真正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少年。
  收稿日期:2011-08-22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关键词】民主和谐;创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     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
期刊
【摘 要】为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须要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生物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达
期刊
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社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创新,在新世纪,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能力;创新;培养;探索;想象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社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
期刊
语文新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观念,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盐外学生来自县内外各个乡镇,大多数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语文素养偏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盐外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在建校10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1.优化语文教学
期刊
在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
期刊
【摘 要】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学生记忆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
期刊
【摘 要】创新教育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一问题。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二、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三、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意
期刊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主题活动为载体,教学目标通过儿童直接参与各种活动来实现,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如果把握不好活动的“度”,会使活动流于形式,大大降低活动的实效性。那如何使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行之有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要
期刊
【摘 要】品德与社会的主旨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人的完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要拥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全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要有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应该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幸福地度过一生,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