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PES理论预测网络学习中的钻牛角尖

来源 :应用心理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机器学习预测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钻牛角尖。在一款学习数学的智能导学系统中采集29,483名小学生的操作记录,提取与认知/元认知相关等特征,如答错后的停留时间和求助后长停留等,构建7个预测模型。并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的COPES理论对模型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岭回归对钻牛角尖的预测效果最好,模型的重要特征与COPES的理论解释相契合。有利于未来开展理论驱动的个性化干预研究,缓解该领域理论滞后于应用的现状。
其他文献
<正>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孩子们的手越巧,就越聪明。"三年中,我尝试以彩泥为媒介,辅以"团、搓、揉、捏"等精细动作,让孩子在与彩泥的亲密接触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艺术的表现力,稚嫩充满童趣的一件件作品,流露出孩子们对生活的感悟。在指导幼儿玩泥的过程中,我们都彼此收获满满。
期刊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发展面临转型时期,农户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渴望获得信贷支持。但由于农业生产风险较高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放贷意愿较低。所以如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是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应运而生,为解决农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提供了思路。但也因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龙头企业
开发旅游城市与保护历史建筑一直是澳门发展的重点,至今众多的历史建筑遗产也是澳门的文化旅游特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也相应推出历史建筑遗产的路线,活化、利用澳门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资源。本研究将澳门在发展旅游城市中开创的旅游路线对历史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以及对旅游业开放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论述旅游路线的开发对活化利用历史建筑遗产的作用,以及开发对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为发展
总结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汇总国内外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其新治疗理念及方法。根据分区的不同,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区及Ⅱ区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配合功能锻炼,Ⅲ区骨折宜手术治疗,首选术式为闭合复位髓内螺钉固定。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应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灵活选择,并根据患者需求综合选择治疗方案。
为指导大跨径钢桥高黏沥青铺装层厚度设计,开展了高黏沥青铺装层力学分析。结合国内某大跨径钢桥,选取比较常见的钢桥铺装层形式与厚度,建立局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高黏沥青铺装层的表层横向拉应力(拉应变)远大于表层纵向拉应力(拉应变),底层横向剪应力远大于底层纵向剪应力。因此,本文认为,以表层横向拉应力、表层横向拉应变和底层横向剪应力作为高黏沥青铺装层的力学控制指标更为合理。通过分析发
以端侧含氢硅油XL-1341、烯丙基缩水甘油醚、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制得了含硅氢基、环氧基、烷氧基的高粘接性大分子有机硅增粘剂PHMS-1。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对PHMS-1的结构及不同原料配比的增粘剂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粘接性能的影响以及PHMS-1用量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KH-570及国外优质增粘剂作了粘接强度对比。结果表明
中国农村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受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政策冲击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具有可变系数性质的状态空间模型,以黑龙江省1985年~2009数据为基础,检验了农村信贷效率。结果显示农村信贷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存在结构性变化;运用地市级面板数据进行了结论的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应该加强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信贷投放力度,并减少政策波动和外界冲击对农业信贷效率的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成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的负面行为、事件侧面反映出了学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有效性不强。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策略展开剖析,就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特征、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展开剖析,并给出具体的完善措施,有利于
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法律意识教育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工作。现就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先是针对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包围及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包括农业贷款在内的八项经济政策。边区政府力图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农业贷款相关政策,贯彻边区政府“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以实现从生产的“半自给”到“全自给”的目标。本文利用1937-1945年的相关历史资料,系统梳理了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贷款制度和政策,考察了农业贷款方针、对象、金额、利率、检查和回收等具体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