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26-02
宝宝便秘影响食欲,尤其是宝宝便便时容易哭闹,这对宝宝的正常发育造成了影响,父母更是着急。大部分宝宝便秘原因与日常看护不当有关。文章主要针对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展开探讨。
1 宝宝便秘的表现和原因
1.1 宝宝便秘的表现
不同宝宝的排便频率都有所差异,部分宝宝可能每天排便多次,而一部分宝宝可能几天排一次便,只要大便的性状和量基本相同且进食、体征以及体重增长无明显异常,通常无需担心。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容易出现攒肚的情况,且大便性状以及排便次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不管排便间隔时间差异,只要排便时间短且性状不干结就可以判断为无异常,不能将排便间隔时间过长作为便秘判断的唯一标准。通常需要以下几种状况作为宝宝便秘的判断标准,如大便量少、干燥,排便困难甚至出现肛裂的情况,食欲下降,腹部胀满等。
1.2 宝宝便秘的原因
宝宝便秘的发生机制可以总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肠管肛门结构异常以及肛门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肠管肛门结构异常包括肛门直肠畸形造成的肛门锁闭或肛门狭窄、肛裂、肠梗阻、肠套叠等,肠管功能异常包括先天性巨结肠、各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肠管功能异常、肌肉神经疾病以及脊髓病变等,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够纠正。另一种是由于食物、习惯性便秘引起的,前者主要是由于食物摄入较少、结构单一、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精细食物过多而缺乏纤维素、水分摄入过少,后者主要是由于未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生活环境突然改变、长期抑制排便以及长期灌肠,而多数宝宝便秘通常都是由于后者引起的。
2 宝宝便秘时的处理方法
2.1 母乳喂养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
单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确保母乳充足且体重增长正常的情况下,妈妈需要均衡饮食,增加蔬果以及水分的摄入,减少油腻、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若宝宝存在发热、多汗的症状,需要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同时需要加强宝宝的排便训练,形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此外,还需要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可以让宝宝爬行,与宝宝做游戏以及抱着宝宝走等方式,增加肠道蠕动。可以通过腹部按摩的方式,在宝宝的腹部通过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加速肠道蠕动,对于刚出生的宝宝则需要谨慎肠套叠的问题,尽可能不要按摩腹部。
2.2 配方奶喂养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
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粉冲调要适宜,不能过浓,很多新手妈妈担心宝宝吃的较少而肚子饿,喜欢将配方奶调的比较浓稠,这样会导致宝宝一次性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从而导致大便干结,引起便秘的症状,症状严重的患儿甚至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因此对于奶粉喂养或添加辅食的宝宝需要多多饮水,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同时要定期排便。
2.3 添加辅食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适当在饮食中增加含有纤维素的蔬菜和粗粮,能够改善肠道功能,同时多喂水。还可以在辅食中加入促进排便的食物,如火龙果、香蕉、猕猴桃等食物。需要引导宝宝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期排便,同时要多带宝宝到户外运动。必要时可以服用益生菌,不能盲目补充钙质。对于刚刚添加辅食的宝宝来说,可能由于食物过敏而发生便秘症状,因此家长在添加辅食的初期需要密切观察,通过停止食用某些辅食来判断是否是由于食物过敏引起的便秘症状。
3 如何让宝宝形成规律排便习惯
1~3岁宝宝会进入“大便占有欲”,主要表现为不愿排泄、排泄在裤子上或是玩弄大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①宝宝在看到大便消失之后会感到不安;②宝宝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排便,很多家长会将宝宝放在坐便器上排便,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是非主观意愿的方式,不想要遵从这一方式,因此可能憋住便意,直到家长将宝宝从坐便器上抱走。若此时家长对宝宝的态度不佳,很可能让宝宝感到害怕,家长的态度越恶劣,宝宝往往只会越来越喜欢憋着便意而落在裤子上或是其他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性便秘的情况。
在进行大小便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暂时让步。若宝宝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除了考虑到生活环境变化、身体不舒服等情况之外,可能是再次进入“大便占有欲”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能强迫、威胁和责骂宝宝,而是需要耐心的劝导宝宝,理解宝宝在排便训练中出现偶尔散漫的情况,可以让宝宝在有便意的时候喊人。家长不能过于着急,强迫宝宝排便,这样只会让宝宝对排便有恐惧感,加重便秘的症状。家长可以让宝宝在早晨或是餐后在坐便器上坐5~10分钟,通过排便反射来形成较好的排便习惯。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不能食用蜂蜜,若发现宝宝便血,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尽早发现问题。对于较为轻微的便秘症状,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量,来改善便秘的症状。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需要尽早带去医院排查各种病变,从而及时处理。
4 结束语
宝宝便秘的出现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較大的影响,便秘的出现与宝宝的肠管肛门结构与功能、食物与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科学分析便秘形成的原因,从而及时就诊或是调整饮食,从而改善宝宝便秘的症状,家长不能随意使用药物,需要咨询医生之后才能够用药。
宝宝便秘影响食欲,尤其是宝宝便便时容易哭闹,这对宝宝的正常发育造成了影响,父母更是着急。大部分宝宝便秘原因与日常看护不当有关。文章主要针对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展开探讨。
1 宝宝便秘的表现和原因
1.1 宝宝便秘的表现
不同宝宝的排便频率都有所差异,部分宝宝可能每天排便多次,而一部分宝宝可能几天排一次便,只要大便的性状和量基本相同且进食、体征以及体重增长无明显异常,通常无需担心。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容易出现攒肚的情况,且大便性状以及排便次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不管排便间隔时间差异,只要排便时间短且性状不干结就可以判断为无异常,不能将排便间隔时间过长作为便秘判断的唯一标准。通常需要以下几种状况作为宝宝便秘的判断标准,如大便量少、干燥,排便困难甚至出现肛裂的情况,食欲下降,腹部胀满等。
1.2 宝宝便秘的原因
宝宝便秘的发生机制可以总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肠管肛门结构异常以及肛门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肠管肛门结构异常包括肛门直肠畸形造成的肛门锁闭或肛门狭窄、肛裂、肠梗阻、肠套叠等,肠管功能异常包括先天性巨结肠、各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肠管功能异常、肌肉神经疾病以及脊髓病变等,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够纠正。另一种是由于食物、习惯性便秘引起的,前者主要是由于食物摄入较少、结构单一、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精细食物过多而缺乏纤维素、水分摄入过少,后者主要是由于未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生活环境突然改变、长期抑制排便以及长期灌肠,而多数宝宝便秘通常都是由于后者引起的。
2 宝宝便秘时的处理方法
2.1 母乳喂养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
单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确保母乳充足且体重增长正常的情况下,妈妈需要均衡饮食,增加蔬果以及水分的摄入,减少油腻、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若宝宝存在发热、多汗的症状,需要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同时需要加强宝宝的排便训练,形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此外,还需要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可以让宝宝爬行,与宝宝做游戏以及抱着宝宝走等方式,增加肠道蠕动。可以通过腹部按摩的方式,在宝宝的腹部通过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加速肠道蠕动,对于刚出生的宝宝则需要谨慎肠套叠的问题,尽可能不要按摩腹部。
2.2 配方奶喂养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
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粉冲调要适宜,不能过浓,很多新手妈妈担心宝宝吃的较少而肚子饿,喜欢将配方奶调的比较浓稠,这样会导致宝宝一次性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从而导致大便干结,引起便秘的症状,症状严重的患儿甚至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因此对于奶粉喂养或添加辅食的宝宝需要多多饮水,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同时要定期排便。
2.3 添加辅食宝宝便秘的处理方法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适当在饮食中增加含有纤维素的蔬菜和粗粮,能够改善肠道功能,同时多喂水。还可以在辅食中加入促进排便的食物,如火龙果、香蕉、猕猴桃等食物。需要引导宝宝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期排便,同时要多带宝宝到户外运动。必要时可以服用益生菌,不能盲目补充钙质。对于刚刚添加辅食的宝宝来说,可能由于食物过敏而发生便秘症状,因此家长在添加辅食的初期需要密切观察,通过停止食用某些辅食来判断是否是由于食物过敏引起的便秘症状。
3 如何让宝宝形成规律排便习惯
1~3岁宝宝会进入“大便占有欲”,主要表现为不愿排泄、排泄在裤子上或是玩弄大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①宝宝在看到大便消失之后会感到不安;②宝宝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排便,很多家长会将宝宝放在坐便器上排便,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是非主观意愿的方式,不想要遵从这一方式,因此可能憋住便意,直到家长将宝宝从坐便器上抱走。若此时家长对宝宝的态度不佳,很可能让宝宝感到害怕,家长的态度越恶劣,宝宝往往只会越来越喜欢憋着便意而落在裤子上或是其他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性便秘的情况。
在进行大小便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暂时让步。若宝宝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除了考虑到生活环境变化、身体不舒服等情况之外,可能是再次进入“大便占有欲”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能强迫、威胁和责骂宝宝,而是需要耐心的劝导宝宝,理解宝宝在排便训练中出现偶尔散漫的情况,可以让宝宝在有便意的时候喊人。家长不能过于着急,强迫宝宝排便,这样只会让宝宝对排便有恐惧感,加重便秘的症状。家长可以让宝宝在早晨或是餐后在坐便器上坐5~10分钟,通过排便反射来形成较好的排便习惯。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不能食用蜂蜜,若发现宝宝便血,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尽早发现问题。对于较为轻微的便秘症状,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量,来改善便秘的症状。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需要尽早带去医院排查各种病变,从而及时处理。
4 结束语
宝宝便秘的出现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較大的影响,便秘的出现与宝宝的肠管肛门结构与功能、食物与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科学分析便秘形成的原因,从而及时就诊或是调整饮食,从而改善宝宝便秘的症状,家长不能随意使用药物,需要咨询医生之后才能够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