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写作是我区别于他人的唯一方式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安,1983年生于太原。2002年,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学习社会学。在异国他乡读书的孤独寂寞,让她有了写作的欲望。2003年,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在《收获》杂志上发表。2008年,小说《西决》在《最小说》连载,使她成了人气仅次于郭敬明的作者。2010年2月,凭借出版于2009年度的《西决》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10年7月,《东霓》出版首印量即达50万册。
  著名作家苏童在读完笛安的作品后,盛赞她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高超水准:“我一时无法判断我是怎么被这个年轻人的小说所吸引的……必须承认,年轻的笛安的叙述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料,甚至超出了我的智商。她的文字或跑跳,或散步,极具自信心,有耐性,也有爆发力……一切都显得行云流水,而且心想事成。”
  
  Q: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的?
  笛安:19岁。刚刚出国上学的第一年,是秋天快到冬天的时候。那个时候人很孤独,天气也冷,我住在一个很老的房子里面。经历了快一年的寂寞生活,是身在异乡的绝对的寂寞让人有了一种倾诉的欲望,于是就想,干脆编个故事讲给自己听吧。
  
  Q:还能记起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形吗?为什么你没有像其他80后作者一样,走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类的路子?
  笛安:我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2003年,《收获》杂志用了我的稿子。那时候我20岁,时至今日我也觉得那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中学时代我也参加过新概念作文比赛,可是没有获奖。所以最初,《收获》杂志愿意用我的稿子,对我来说也是特别意外的惊喜。其实我最开始也并没有对自己有很明确的规划,当时根本不懂得想那些,当然现在也不懂,呵呵。
  
  Q:在从小到大的阅读经历中,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笛安:很多。我心目中的“完美小说”的标本就是《红楼梦》。另外,19世纪欧洲和俄罗斯的文学对我影响很大。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福楼拜、哈代。在我15岁的时候,狄更斯的《双城记》影响了我整个的价值观,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我觉得他赶不上哈代,可是我还是得感谢他,在一个小女孩懵懂的时候给了她特别珍贵的礼物。至于近代的中国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吧。我从初中开始看她的书,看了十几年,已经说不清她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了。
  
  Q:你曾经说,写小说让你体会到自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
  笛安:就是一种特别放松的感觉,我和我的人物们呆在一起的时候是放松的,一点都不紧张,一点不用在乎自己好看不好看,行为得体不得体,在现实生活里当然不能这么放松,我几年前在自己一本书的后记里面说过:“写作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我对抗生活的方式。”那个时候我讨厌生活,所以逃进小说里躲藏。可是去年夏天,因为去做一个节目,我采访过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周老跟我说:“你要把你的人生当成艺术来活。”这句话给我的触动特别大,所以我现在也在尝试着调整我和我的人生之间的关系。至于写作,它是我区别自己和他人的唯一方式。
  
  Q:和同为80后作家的张悦然一样,你也有留学的经历。你觉得这种海外的独自生活,给你的写作带来了什么不同的人生体验?
  笛安:我想要不是因为出国,我不会那么早开始写小说;要不是因为这些经历,我不会那么快确定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生活的经历是会让一个人内心坚定起来的,然后自然而然摆脱掉文字里所有的模仿,开始忠实地表达自己,所谓风格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Q:为什么会选择读社会学,而没有选择与文学相关的专业呢?
  笛安:因为社会学可以让人看很多事情,看到今天的法国的一些方方面面的群体,这是文学的专业没办法给你的。
  
  Q:《西决》上市时销量一举突破70万册,当时创作《西决》的起因是什么?
  笛安:某一天,很突然,我在学校的走廊里等着上课,外面天灰蒙蒙的,“郑南音”这个名字最先跳到我脑袋里面来,我觉得她一定是个特别明媚的小女孩。紧跟着,“东”、“西”、“南”、“北”这四个人物的名字就跟着来了,我想名字这么接近的人,一定得是有血缘关系的,这就成了《西决》这本书最初的构思:一个关于血缘的故事。
  
  Q:写《西决》的时候,就有现在的《东霓》以及接下来的《南音》的构架了吗?《东霓》是《西决》的补充、延伸还是完全不同?
  笛安:没有。我在写《西决》时还有很多不大满意的地方,觉得还是不够细致,也不够丰富,很多出彩的人物没有被充分挖掘,总觉得那家人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于是才想写下面的《东霓》和《南音》的。《东霓》的氛围和基调跟《西决》整个是不同的。最关键的是,同样的人和事,在西决眼里,和在东霓眼里,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描述这种主观的差别其实挑战性很强。
  
  Q:现在你的身份之一是《最小说》的签约作者,在此之前,你对郭敬明是否有所了解,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你印象中的小四是什么样的?
  笛安:我们是2006年在MSN上认识的,直到今天他成了我的老板,以及我的朋友。他是个非常聪明,而且非常有行动力的人,会全力以赴地向着他的目标往前跑,所以他有时候真的是给我一股很积极的推动力。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版人,他总是和我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剩下的事情交给我就好。”他所谓的“交给他”的部分就是市场推广和宣传的部分。作为作者,我觉得有这样的环境是挺幸运的。
  
   十话实说
  一、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不可能只有一个,说不清。
  二、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数学好。
  三、最能代表你的三个关键词?
  纠结,冲突,热情。
  四、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卖雪糕。
  五、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六、对于学生时代,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一群好朋友,每天很开心地在一起。
  七、你觉得什么是青春?
   是种蓬勃的力量。舍得拿出来很多很多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无论好坏,都非常用力地去
  眷恋。
  八、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有趣,然后善良。
  九、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什么都别重现了,不要改变历史了。
  十、父母对你影响最大的品质是什么?
  这个不好说呢……
其他文献
我这么个大男人竟然去看了一次妇产科……可这绝对是个意外。昨天我正在路上走的时候,突然下雨,我急忙跑进一个地方去避雨,等我弄明白那是“妇女孕期保健咨询中心”时已经晚了。为了不被赶出去,我坐在一个角落里,低着头,看着地板。我想等雨停了,就赶快离开。  可突然有人叫我:“姑娘,该你了。”  我站了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窗外依然大雨如注。我听见那些候诊的女人们已经开始议论我了:“这个姑娘还年轻,肯定很紧张。
期刊
有一次,在珠海入关时,出了拱北,去搭大巴士。那时有人告诉我,车站已临时移到一个饭店的外面。我走到那儿,却没有站牌,只好静静等车。  这时,旁边走来了一个笑容满面的中年人,一到我旁边就一直讲手机。他大声地说:  “我吗?去台湾参加医学交流,刚刚回来。是啊,很累。连续好几天哪……”  在别人听来,肯定没什么奇怪的,可我就不同了,直觉他似乎是讲给我听的。我跟他对望时,礼貌地笑一笑。  不久,他把电话挂了
期刊
有时候,我很害怕别人来征求我的意见,尤其是此类问题:这件衣服好不好看?提问的人是满心希望你说出那个“好看”的答案,若意见相同倒还好,若意见相反,难免会触动那根不快乐的神经。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在“对方穿得很丑,也要‘昧着良心’称赞漂亮”这件事上,他建议回答“是”。他觉得“这事和良心没啥关系,却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别把良心消耗在表面的事上,良心没那么廉价,如果真的在乎,用得到良心
期刊
签名档  无厘头中抒我心声,非主流中见我真情  △单身并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千方百计想让你结束单身的人。  △世界上本没有谱,靠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谱。  △你过你的人行天桥,我走我的地下通道。  △装傻这事,如果干得好,叫大智若愚;木讷这事,如果干得好,叫深沉。  △我想,只要我再稍微具有一些谦虚的品质,我就是个完美的人了。  △海阔凭鱼跃,破鼓任人捶。  △无理取闹,必有所图!  △天生落魄,五
期刊
1974年3月初的一天,与梁实秋相伴一生的发妻程季淑意外故去,这让古稀之年的梁实秋倍感伤痛与孤独。悲痛之中,他写就一本怀念妻子的书——《槐园梦忆》。  梁实秋把书寄给台湾的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同年11月,应公司邀请,回台北校对清样。很偶然的机会,他和年轻貌美的影歌双栖明星韩菁清小姐相识了。从此,拉开了他晚年传奇的爱情序幕。  那天,韩菁清随义父到远东图书公司讨要一本《远东英汉大辞典》,听说这本书的主
期刊
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伙人破产了,这不仅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还债。37岁的瓦特抱怨说:“我还有妻子儿女,眼看自己变得雪染双鬓,却没有任何固定的职业来供养他们。”   1773年的秋天,瓦特又遭遇了一次家庭的变故,和他共同生活了九年的妻子去世了,而且给他留下了六个儿女,与他共同合作的工厂又破产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落到了最低谷。有一位朋友推荐他到俄国去工作,他说:“我眼下
期刊
有一天,一位母亲向我抱怨她的女儿,说女儿不够体贴她,对她很冷漠,她伤心透了。我安慰她说:我觉得她很记挂你呢,每次出差,好像她都给您买这买那,我对自己母亲就没有做到这样呢。想不到阿姨竟然说:她那是内疚,就用东西来打发我,就像有些所谓成功的父母,不花时间和心思好好陪伴孩子,把孩子送到昂贵的寄宿学校,给孩子买各种奢侈品,孩子其实需要真正的爱。老人也一样,我有钱,我什么都不缺,就缺女儿心里对我的爱,非物质
期刊
日本的小学里中午供应午餐,叫“给食”。  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班负责搬运、摆放,老师只在一边看。你花费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瓶牛奶,都没有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行。  这种给食不是免费的,但和免费也差不多—— 一个月3500日元,随便上哪儿打半天工的收入都绝对不止这个数。  为什么要给食?日本的妈妈们不工作的也很多,而且初中和小学是按学区来划分的,学校一般就在家门口。小学生从家
期刊
傍晚,在一个规模不大的餐店里,总共有三个食客: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还有我。或是因为食客不多的缘故,店里的照明灯没有完全打开,所以显得有些昏暗。我坐在一个靠窗的角落里独自小酌,年轻人则手捧一碗炸酱面,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与老人相邻。  我发现,年轻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在面上,因为他眼睛的余光,一刻都未曾离开过老人在桌边的手机。  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我看到,当那个老人再次侧身点烟的时候,年轻人的手快速
期刊
当你看到这些文字与图片的时候,大概已经到了八月末,距2010年世界杯结束也有一个多月了,球迷们开始除去黑眼圈,女人们找回了自己的男朋友和丈夫,夜深人静时隔壁也不见了扰人清梦的喊叫声。  2010年世界杯增加了娱乐的戏码—— 郑大世在比赛前流了几滴眼泪,全中国的男女老少都开始议论朝鲜精神;章鱼哥预测比赛百发百中,全世界的人都开始顶礼膜拜。仿佛不在足球之外找到足够的话题,人们便无法支撑连续一个月每天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