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之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莱坞的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已经存在1 00多年之久,而且成为美国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出现的电影评论将电影引入艺术的殿堂,使之成为一门与其它传统艺术比肩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的电影评论,催生了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批评理论,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化、学术化,在后现代话语语境下,又体现出泛泛的、偏离电影本体的失语特征。
  【关键词】美国电影 电影评论 电影批评
  
  这是一个鲜为人们提起的课题。实际上,从美国电影诞生开始,这个新玩意儿就引起一些学者或文人的关注。虽然,美国电影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电影毕竟激发了美国这个国家的一些具有才华的人士,写出来一大批具有学术意义的电影批评或电影评论文章,而且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职业——即电影评论家或批评家。笔者认为,毫无疑问——至少在美国,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已经成为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在中国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正处在每况愈下的地步,为了对国内电影研究工作者。特别学习电影一电视艺术的年轻的学生们提供一些可以学习借鉴的资料,笔者决定花费一些时间,选择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或被公认为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的经典文章进行介绍,目的在于,了解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批评或电影评论的历史和现状。为中国电影批评提供一些信息,以资借鉴。
  
  一、20世纪初-30年代:引领电影登上艺术殿堂的电影评论
  
  早在1915年,当格里菲斯导演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公开上映不久,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就发表了一个题为《活动绘画艺术》(The Art of Moving Picture)一书,其中包括一系列电影评论文章。这部专著被公认是美国电影历史的第一部电影批评专著。林赛本人是一个诗人,但他是美国首先捍卫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先驱者。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和某些所谓的中产阶级认识,鄙视电影这个新东西,认为它不过是为了移民和下层人民大众的娱乐东西,电影院也不过是为了这些下等人陶冶娱乐,或者躲避现实的低级场所。就是一些电影界内部的人士也是羞于自己的职业。而批评家们也把电影列入为不能和文学与艺术相提并论的位置。而此时林赛的专著。可以说是第一批把电影看成为艺术。可以同古典音乐,绘画,文学并驾齐驱的艺术形式的学者。林赛认真地讨论了格里菲斯的电影和道哥拉斯·范朋克的电影表演,同时认为美国的学者们应该注意对于电影的研究。
  在林赛之后,一位态度更为激进的名叫哈里·阿兰·伯塔姆金(Harry Alan Potamkin)的记者。开始在一些左倾的杂志比如《放大》。《实验电影》,《新大众》等杂志上发表电影评论文章,不但以自己的独特眼光批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艺术,而且开始介绍了德国。瑞典和苏联的电影艺术,他的文章短小精炼,笔锋犀利,很受读者欢迎。当时就有人说:“我们时常等待阅读伯塔姆金的文章之后,才去看这部电影。”也正是这位作家。开始了美国报刊评论电影的先驱,也使得电影成为了美国人最喜欢的东西。
  从美国默片时期开始。好莱坞的电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而成为了美国人——后来也使全世界的人,把电影作为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把看电影作为一种享受。作家吉尔伯特·希尔德斯(Gibert Seldes)也许是第一位提出大众娱乐形式——把电影。爵士音乐。大众漫画。电台广播等通通列为人民大众的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或通俗文化,而开始使用了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s),这样后来时髦的用语。
  
  二、20世纪30-50年代:电影评论催生电影艺术理论和多维视角下的电影批评理论
  
  左翼电影批评家诸如伯塔姆金和德威特·迈克当纳(Dwight Macdonald),以自己的研究,讨论了苏联著名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日senstein)以及其他苏联导演的电影艺术,特别注重对于蒙太奇理论的研究。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好莱坞也出现了“快速剪辑”(rapid cutting),而根据他们的研究,这种艺术手法或技巧只能出现在电影艺术中。而同时还有一些电影理论家开始注意“特写”(close-up)和“长镜头”long-take)的艺术奥妙。此时,好莱坞的电影编剧也开始形成:其主要理论是,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体,好的电影就是“用图片或画片来讲述故事”(a visual medium。away of telling a story through pictures)。从这点来看。电影批评也促进了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从电影剧作到电影导演。
  也正在此时,以好莱坞为中心的西方电影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形成。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是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在三十年代发表了《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为后来至今的电影理论奠定了基础。1935年,阿恩海姆发表了《未来的电影批评》一文,第一次从理论或心理学角度议论了电影批评。
  也正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迎来了第一次高潮——或黄金时代,此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人士诸如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Robert Sherwood)。诗人林赛,和威廉·特洛伊(William Troy)。以及电影艺术家帕尔·劳伦兹(Patre Lorentz)等人,他们都是具有影响力的电影评论家。雨果·蒙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著名的电影心理学家和电影理论家在1916年发表了《摄影剧:电影的心理学研究》被公认是电影理论研究的经典作品。他也发表了一些电影评论或批评文章。黑人诗人默尔汶·托尔逊(Melvin B.Tolson),也是第一位从美国黑人角度对于好莱坞的种族歧视进行严厉的批评。
  这时,一位名叫欧蒂斯·弗古逊(Otis Ferguson)的美国学者,首次把传统的艺术批评、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研究综合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影批评理论,他是著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好友。也是他第一个颂扬《公民凯恩》是划时代的杰作。他也是沃尔特·迪斯尼,希区柯克等好莱坞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好友,他还是积极向美国观众介绍外国电影的学者,二战期间。他入伍从军,成为一名海军军官,不幸战死。
  詹姆斯·阿吉(James Agee),一位激进的美国记者,先在《国家》杂志,后在《时代》等流行杂志任电影和艺术评论专栏作家。他不像弗古逊那样沉迷在好莱坞的神话幻境中,而更重视现实主义的,或贴近生活的电影,他对于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纪录片和地区色彩的作品,情有独钟,写出了不少经典的评论文章——至今仍为电影史研究的参考书。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为激进、严厉和尖刻的电影评论家当属罗伯特·华肖(Robert Warshow),他的严肃态度也赢得读者们的尊重,他是第一个从美学角度讨论电影艺术的美国学者,而一反某些人的从社会学角度评论电影的做法。
  1947年,西格佛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出版了他的《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一书,被认为是电影本体论研究的经典。也带动美国学术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高潮。克拉考尔也写出了不少电影评论文章。
  克拉考尔等还建立了美国形式主义美学的批评模式,也正是如此,在美国大学,学术界开始出现了大家都用心理分析或社会心理学来讨论电影、文学和艺术等,使得电影研究真的成为了美国知识分子的领域。
  战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和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批评也在50年代初期被介绍进美国。美国人安德鲁·萨里斯是最为突出的电影评论家,他写出了一系列介绍特吕弗、戈达尔等法国新浪潮导演和他们的电影艺术的文章,他主张巴赞提出的“电影作者论”,并且把这个理论应用在对于好莱坞电影导演的研究中,他伙同几个兴趣相同的学者,共同编写了一部以导演和导演艺术为线的美国电影史,引起学术界的争论。
  也有对于所谓的“电影作者论”不感兴趣的人,比如一位名叫保琳·卡耶尔(Pauline Kael的女评论家,就以尖刻的口气写出了《转圈与方块:喜悦与讽刺》,并指出:“当一位好导演,创作了一部好电影的话,我们只看电影,没人去关心这个导演本人的性格,当他制作出一个臭货时,我们只能说没有什么看头。这就行了,没人理会作者理论。”有趣的是这位尖刻的女电影评论家一是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而且有一大批粉丝特别喜欢阅读她的影评文章。
  
  三、20世纪60-70年代:电影评论的繁荣与电影史的回顾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也许是出现了一大批好莱坞的优秀影片,也是由于美国大学和学术界对于好莱坞和电影艺术研究的兴趣大增,不但使得好莱坞又一次进入其黄金阶段,就是美国的电影评论也达到了最好的时刻。当时除了各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都有一批专业的电影评论家对电影进行这样的或那样的批评或评论等。象法伯、萨里斯、卡耶尔等被认为是专业化、严肃的学者之外,其他人,如斯坦利·考夫曼(StandIey Kauffmann)、约翰·西蒙(John Slmen)、威廉·彼且特(William Pechter)等人也成为出名的电影评论家。批评的花样也多了。帕克·泰勒(Parker Tyler)写出了题名为《银幕上的性》一书,第一次把同性恋研究列入到电影批评之列。
  穆雷·哈斯克尔(Melly Hskell)出版了他的《从尊敬到强奸》。这是第一次研究美国一时流行的色情影片中对于女性的侮辱,他直接点名批评了所谓先锋派导演的作品。面对这些前卫导演的回击,美国《纽约时报》无奈地叫一些评论家降低声调。鲍斯里·克鲁赛(Boslev Crowther),被劝提前辞职,他的错误就是公开批评了描写同性恋的影片《波尼和克莱德》而受到某些人的攻击,此后代替他的任纳塔·阿德勒(Renata Adler)日子也不太好过,不久就辞职:此后,温森特·甘比(vincent Ganby)就学乖了,他保持某种中庸态度,而成为美国最好的每日电影评论家。
  美国的这种境地,迫使得一些聪明的电影批评家或评论家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老电影研究上。沃尔特·柯尔(Walter Kerr)主要分析美国的默片电影艺术;戴维·托马森(David Thomson)干脆编写《美国电影词典》一书,这样在美国一时流行对于老好莱坞的回忆研究。成为美国电影史研究的热门课题。
  
  四、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影批评的专业化和泛文化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大学中电影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这也就促进了美国电影批评或电影评论的高潮时期。人们突然发现,老式的电影批评越来越不灵光了。过去没有人顾及电影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学位和等级,如今,随着大学里面电影研究风行,一些媒体比如报刊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在招募电影批评家或评论家时,都开始把学位作为录用的一个条件,这样虽然电影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地位升高了,但电影评论的质量却没有上升。大学的毕业生特别是毕业的并获得学位的硕士和博士,开始加入了电影评论家的队伍,他们咬言嚼字,张口一大堆专业术语,什么都能谈,就是不谈电影。
  从80年代开始,美国学术界最为流行的——也是电影评论和电影批评最为流行的——就是“后现代主义”。其实谁也说不清什么是这个东西,但流行,就成了风,如果要不说“后现代主义”就好像没有学问一样。于是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宗族研究等等,都成了电影批评或评论的理论基础,结果是沉默良久的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和电影社会学批评又重新复活和风行。
  一些年轻的电影批评家所关注的不是电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而是电影的社会学、政治学和所谓的意识形态批评等等。我们对于目前这种电影批评的趋势能说什么呢?而好莱坞——这个美国式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比从前更注意盈利和赚钱,他们需要电影批评和电影评论来推销好莱坞的产品,而大赚其钱。如今,电影评论家或者电影批评家成为了好莱坞电影市场雇佣的“托儿”——或掮客。很多有良心的电影评论家感叹地说:“今日电影评论的实际性质已经淡漠,而好莱坞的电影也越来越缺乏电影性。这就难怪著名艺术理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绝望地说“电影死了!”但后现代主义者不这么看,他们说形势很好嘛。比如目前艺术电影、16毫米实验电影、地下电影、女性电影、外国电影进口、乃至色情电影等等,电影在美国从来没有这样丰富过。
  同从前不同的还有就是对于外国电影的研究,除了以往的俄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研究之外,目前还加上了亚洲,南美洲,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的专题研究。不仅是法国的特吕弗,戈达尔,还有意大利的费里尼,和伯格曼,法斯宾德等人的专题研究;如今还有什么大岛渚等人,台湾的电影导演侯孝贤曾红极一时。但当王家卫出现时,这些所谓的“专家”又转移实现,投向这个王大导演了。而蔡明亮似乎又有替代王的趋势。曼尼·法伯曾经这样说过;
  “我有时自问,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电影大国从来未曾有过一个独特的培养电影批评家和评论家的学校?我记得1941年欧迪斯·弗古逊曾经讲过,很多好的评论家都问过,难道电影批评或评论,也会像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一样日趋末日吗?”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好莱坞大片充斥我们双眼的时下,一部能够令人百看不厌,反复思考的影片腾空出现实属不易,《Sin City》他做到了。他用他不羁的镜头语言、复古的黑白双色、极致的暴力渲染在观看者心中重重刻上一笔。  关键词 现实 虚幻 视觉艺术    一、前言    现实与虚幻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在后现代者的眼中他们已经打破对立的局面,站在“统一”的语境下,尽情演绎着相互应的乐章。《Sin City》这部完全忠
[摘要]比起其他城市电视剧题材的虚假、戏说之风,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贴近现实生活,拍摄风格淳朴自然,语言生动,人物鲜活,这恐怕是《乡村爱情2》受到观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东北话 性格 二人转 创业    没有婉转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没有大腕明星主演,《乡村爱情2》却吸引了各个层面的观众。据央视索福瑞调查。该剧以最终的平均收视率为8.43%。最高收视率达到11.67%,
[摘要] 以纳粹集中营为主题的电影《伪钞制造者》把重点放在了关于生存和牺牲的选择上,导演为我们提出了两种选择,为生而活,或向死而生。影片中,人們无论是选择为了对生命的坚持,竭尽所能地活下去,还是选择了为了主义和信仰不顾牺牲;无论是尽力保护大众,使大家活下去,还是尽力鼓动大众,抵抗纳粹,都是他们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对于生命意义的实现,对于人生信仰的追求。  [关键词] 《伪钞制造者》 人物分析 为生
[摘要]《料理鼠王》于今年获得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作为一部商业动画长片,它延续了好莱坞商业动画一贯的精致传统:以新奇创意震撼观众的心灵,以精美影音吸引观众的感官,以复杂内涵感染年轻观众。但同时,在这些优点之外,该片也有很多掩饰不住的平庸。  [关键词]创意 奇观 美国梦    前不久,由迪斯尼和皮克萨出品的《料理鼠王》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相对于迪斯尼和皮克萨前一部动画长片《
[嘉宾]谢飞  [整理]夏之睿 王敉果  谢飞:大家好,非常高兴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来跟同学们观众们见面。我是谢飞,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但是我已经退休多年了。这个大学生电影节从诞生起我就参与,已经几十年了。没想到今天我们用这样一个形式,“云上”来跟大家见面。当然这是由于这一年来的全球的疫情造成的,但是也反映了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那么今天咱们是给大学生电影节,给同学们和观众
[摘要] 作为当代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形态,青春影视以影像的方式展现青年人的当下生活状态、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与青年人的文化特征相适应,浪漫、感伤与娱乐构成了当代影视中的三种基本青春图景。浪漫的青春影视讲述着青春的童话,感伤的青春影视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神话的颠覆,而娱乐的青春影视别在游戏与狂欢中颠覆一切、消解一切。  [关键词] 当代青春影视 浪漫 感伤 娱乐    青春影视是当代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
在见到长城欧拉R1之前,从来没有一款入门级小车在造型上给我留下过多的印象。原因不难理解,在成本锱铢必较的年代,没有那个厂商敢在这方面做冒险,毕竟新颖的设计意味着不“吃老本”,意味着需要在设计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欧拉R1显然不是墨守成规的守旧派,车头的两个大圆灯是它最明显的特征,配合着方正的车头,呆萌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除此之外,蓝白的车身配色以及车身随处可见的圆角设计使得欧拉R1显得十分活泼,
摘要 罗伯特·贝尔德在他的《凝视时间:塔可夫斯基与后现代电影美学》中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仅有的几个将自己的电影审美观运用于创作实践而不与潮流妥协的杰出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开拓了艺术电影新的境界,人们送给他一个优雅的名字一电影诗人。然而很多关于塔可夫斯基的评论文章充斥着对其作品叙事结构不合逻辑,语意模糊,晦涩难懂……等等诸如此类的批评,这是因为对他的作品缺乏深入的认识所致。了解和认识塔可夫斯基
也许人的精神障碍最难于用某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了,任何的表现最终必然陷入妄自揣度、语言不详的尴尬境地。原因很简单,一个混乱的精神世界是怎么能够被叙述的呢?一旦能够被叙述它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混乱的呢?而许多艺术作品中都试图对此进行表现,笔者试选取影片《美丽的心灵》和小说《私人生活》为例,来进行下面这个尝试性的讨论,这是考虑到将探讨置于某个极端。或许竟有可能成为相对而言较清晰的分析。这里的逻辑在于:要想把
[摘要]《香火》是导演宁浩的电影处女作。在貌似质朴的影像语言背后,是深厚的专业功底:扣人心弦的电影叙事,深沉厚实的思想内涵以及质朴却不失精当的影像风格。而这些,无疑为他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叙事 思想内涵 影像风格《香火》    带着沉寂的心情看完《香火》。仿佛一出命运的悲喜剧,年轻和尚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们脆弱的神经。这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宁浩上学时的作业。在《疯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