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子宫异常出血;自拟固本止血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52-01
子宫异常出血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的阴道流血等。子宫异常出血属祖国医学“崩漏”的范畴。笔者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自拟固本止血汤治疗子宫异常出血8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观察门诊病例88例,年龄16-50岁,已婚72例,其中经产妇57例,未育者15例。未婚者16例。病程;2个月-半年。本组中医诊断,辩证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相关标准,排除生殖器创伤及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12治疗方法固本止血汤:黄芪30g白术20g三七参6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5g益母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每日一剂分早晚饭后服。血止后将上方制成散剂,每次6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崩漏患者经期不停药,其他患者从经期来潮第三天开始服药到下次月经来潮停药。连服2个月。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好转:经量、经期恢复正常并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子宫出血未改变,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22治疗结果经量过多32例,治愈27例,好转5例;经期延26例治愈24例好转2例;经间期出血28例治愈25例好转3例;无效2例。
23典型病例病例1:李某某,女,32岁,2012年9月27日来诊。自述月经从9月3日来潮至今未止,且经量多,色淡红,淋漓不断。自觉周身困倦,不思饮食,心慌气短,小腹空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不能正常工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辩证为;脾胃气虚,冲任不固而至月经淋漓不止。治法宜益气健脾,固冲摄血。方用黄芪30g白术20g三七参6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5g益母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服4剂后诸症大减,经量见少,续服3剂后出血停止,余症尽除。
病例2:魏某某,女16岁,月经14岁来潮,经期前后不等,月经量中等,色红,无腹痛,上月因经期参加长跑比赛致使月经量多,淋漓不止。各项检查均正常,妇科诊为“青春期功血”。经西医对症治疗,调理月余而愈。近日因过度劳累月经复来,经量多,色淡红,腰骶部酸痛,面色委黄,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辩证属久病脾虚,不能固摄血液而至患者稍有劳累月经复来,而且量多,治疗方法同上仍然用固本止血汤。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生化之源,脾虚,生化无源,故肾亦虚,肾气虚,故腰骶酸痛,乏力。所以在本方补脾的基础上加山茱萸补肾。方如下:黄芪30g白术20g三七参6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5g益母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茱萸15g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服5剂后经水停,仍感觉乏力,将上方制成散剂继续服用2个月诸症痊愈。
3体会
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崩漏等多因脾气虚弱,损伤冲任,不能固摄而至;《内经》云:“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脾胃气虚,阳明气弱,则冲脉失养,冲气下陷而失摄,故血室不藏而月经量多,淋漓不止。用固本止血汤补气固本、固冲止血。方中黄芪,白术补阳明之气,有温升之功,使冲不下陷而有摄血之力。白芍酸敛养阴以固其脱。并助生龙骨,生牡蛎,茜草,生地,海螵蛸收敛止血以减少出血量,益母草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全方本着补气健脾,固冲止血的原则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52-01
子宫异常出血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的阴道流血等。子宫异常出血属祖国医学“崩漏”的范畴。笔者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自拟固本止血汤治疗子宫异常出血8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观察门诊病例88例,年龄16-50岁,已婚72例,其中经产妇57例,未育者15例。未婚者16例。病程;2个月-半年。本组中医诊断,辩证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相关标准,排除生殖器创伤及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12治疗方法固本止血汤:黄芪30g白术20g三七参6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5g益母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每日一剂分早晚饭后服。血止后将上方制成散剂,每次6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崩漏患者经期不停药,其他患者从经期来潮第三天开始服药到下次月经来潮停药。连服2个月。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好转:经量、经期恢复正常并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子宫出血未改变,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22治疗结果经量过多32例,治愈27例,好转5例;经期延26例治愈24例好转2例;经间期出血28例治愈25例好转3例;无效2例。
23典型病例病例1:李某某,女,32岁,2012年9月27日来诊。自述月经从9月3日来潮至今未止,且经量多,色淡红,淋漓不断。自觉周身困倦,不思饮食,心慌气短,小腹空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不能正常工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辩证为;脾胃气虚,冲任不固而至月经淋漓不止。治法宜益气健脾,固冲摄血。方用黄芪30g白术20g三七参6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5g益母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服4剂后诸症大减,经量见少,续服3剂后出血停止,余症尽除。
病例2:魏某某,女16岁,月经14岁来潮,经期前后不等,月经量中等,色红,无腹痛,上月因经期参加长跑比赛致使月经量多,淋漓不止。各项检查均正常,妇科诊为“青春期功血”。经西医对症治疗,调理月余而愈。近日因过度劳累月经复来,经量多,色淡红,腰骶部酸痛,面色委黄,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辩证属久病脾虚,不能固摄血液而至患者稍有劳累月经复来,而且量多,治疗方法同上仍然用固本止血汤。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生化之源,脾虚,生化无源,故肾亦虚,肾气虚,故腰骶酸痛,乏力。所以在本方补脾的基础上加山茱萸补肾。方如下:黄芪30g白术20g三七参6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5g益母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茱萸15g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服5剂后经水停,仍感觉乏力,将上方制成散剂继续服用2个月诸症痊愈。
3体会
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崩漏等多因脾气虚弱,损伤冲任,不能固摄而至;《内经》云:“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脾胃气虚,阳明气弱,则冲脉失养,冲气下陷而失摄,故血室不藏而月经量多,淋漓不止。用固本止血汤补气固本、固冲止血。方中黄芪,白术补阳明之气,有温升之功,使冲不下陷而有摄血之力。白芍酸敛养阴以固其脱。并助生龙骨,生牡蛎,茜草,生地,海螵蛸收敛止血以减少出血量,益母草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全方本着补气健脾,固冲止血的原则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