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最新文献学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大致确定王安石有关人性论的文献的具体撰写时间.由此,可以发现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三个阶段:早期简略且未经系统论证的性善论,彰显了其对孟子的身份认同;中期的演变轨迹难以断定,最有可能是由性有善有恶论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后又转向强调“正性”的性有善有恶论,这一阶段王安石窥见各种人性论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问题,拓展了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其归于性善论奠定了认识基础;晚期则拔本塞源,超越中期人性论而归于性善论.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过程正是其孟子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北宋孟子学
【机 构】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学科 杭州 31005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新文献学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大致确定王安石有关人性论的文献的具体撰写时间.由此,可以发现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三个阶段:早期简略且未经系统论证的性善论,彰显了其对孟子的身份认同;中期的演变轨迹难以断定,最有可能是由性有善有恶论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后又转向强调“正性”的性有善有恶论,这一阶段王安石窥见各种人性论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问题,拓展了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其归于性善论奠定了认识基础;晚期则拔本塞源,超越中期人性论而归于性善论.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过程正是其孟子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北宋孟子学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其他文献
2020年颁布实施的《社区矫正法》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原则,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普遍存在的组织保障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教育帮扶能力弱化等问题,应当以《社区矫正法》的实施为契机,提升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专业化和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完善监管机制,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和帮扶措施,切实提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水平.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基于文化向度的视角挖掘立德树人核心文化内涵,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以红色革命文化影响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可以使立德树人的概念内涵更加丰富,育人模式更加科学化,使新时代的警务人才能够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自觉和更勇敢的责任担当.
信息对警察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关于警察对信息的管理,实务中认可的一种做法是如果信息在获取时是合法的,对信息进行管理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与理论产生了冲突,因为保存信息是宪法讨论的对象,至少需要法律的依据才能建立数据库.试图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并不容易,也很难期待短期内制定出合适的法律.所以,当前通过充实行政法律规则,加强实际控制是最现实的方案.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警察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安机关职能转型的关键,是公安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对比研究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在入校时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公安院校大学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动机,普通院校大学生却显著下降,这揭示了公安院校实践教育的优势.回归分析发现,职业认同可显著正向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公安院校也更重视职业认同教育.
文书形成时间鉴定可分为文书绝对形成时间鉴定和文书相对形成时间鉴定.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文书内容与语言文字的时间特点,书写工具与文书物质材料的时代特点,文书书写字迹特征演变规律的阶段性特点,以及书写工具墨水配方特点;后者的主要依据是笔画、物质成分与书写工具,笔画交叉的时间顺序,书写痕迹等,且需要满足文书正常存放,文书字迹墨水类型,文字笔画质量等条件要求.文书形成时间鉴定是一种重要的鉴定方法,在各种诉讼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该鉴定技术也存在诸多不足或者问题,需要多方施策,不断加以完善和解决.
综观《仪礼》学史,其大势在两次转型:第一次是将社会上活态传承的周代典礼仪式著之竹帛,转换成凝固态的文本——《仪礼》;第二次,是将晦涩的《仪礼》文本还原为活态.第一次转型成于孔子,旨在存亡继绝;第二次转型则是后世礼家的终极使命,期于不负孔门存礼初衷.在此理念指导下,笔者带领的团队,长期会读《仪礼》,就宫室、服饰、名物、仪节诸专题分工专研,并结合考古、建筑、音乐、体育等多种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仪礼》之《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射礼》拍摄成真人实景的影视片,使固态的《仪礼》以具活力的形式走出书斋
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对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证据收集是正确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核心环节,在查明非正常死亡事件真相,维护公平正义,解答家属疑问,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的要求.目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取证存在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等问题.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取证应依照全面、合法、规范、科学的原则,在现代警务理念指导下,采用各警种合成作战模式,将传统取证手段与现代取证技术相结合,科学运用各类证据,为快速
宋代是儒学的争鸣时代.在宋代的《诗经》学中,王安石的《卷耳》义继承汉唐传统注疏,尊信小序,肯定后妃可以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责,“辅佐君子,求贤审官”.欧阳修、苏辙、朱熹则从“妇人无外事”理念出发,质疑小序,否定后妃参政的正当性,与宋代宫廷政治实际不符.王安石与欧阳修、苏辙、朱熹在《卷耳》注解上的分歧,反映了他们对女性政治作用的不同认识.宋代《诗经》学主流由尊信小序到质疑小序变化的背后,是《诗经》学政治劝诫和批判作用的弱化.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微妙而复杂.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有仁之事功,“不死纠难”并不构成对其“未仁”的质疑;另一方面,亦未许管仲为仁者,批评其“器小”.上述评价凸显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事君之义与内外之辩.就前者而言,君臣之间的人身性效忠关系并不构成一种绝对理念,君臣之义从属于天下大义.就后者而言,事功成就在孔子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中具有某种优先性,但内外合一仍然是一种作为儒学共识的理想状态.至于内外之间的连结方式,则开启了后世理学、事功学派的差异,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在丰富性.
在中国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纷纷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资源的深层蕴积无法绕开儒学传统.钱穆代表了现代中国学人处理现实政治与学术传统关系的一个典型进路,其学思的社会科学潜能值得我们积极发掘.对于现代流行的政制崇拜,钱穆强调应将其置于立国思维中予以安顿,警惕变革论调下的反传统激情,注重与立国大传统相贯通,并紧密结合人类的整体现代命运来思考自身发展道路.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