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短炒客警示录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炒客:是指在炒股、炒房、炒基金等过程中,从事短线操作的一个人群。短炒一词发源于股票市场,是指做短线,即持有股票的人随时根据股市变动频繁买进卖出。
  
  2010年1月初,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为“国际旅游岛”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的投资客顿时像潮水一样涌至海南,随之当地的房价以火箭速度蹿升,许多职业炒房者10天就赚了60%!不过,仅仅过了一个春节,2010年2月底,海南楼市立即呈现出高烧退却后的冷清,一些短炒客主动降价每平方米2000元,仍然“有价无市”,进退两难……
  像这样的疯狂现象,在中国的楼市其实早已不稀奇。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比比皆是。因房价不断上涨形成的巨大利润空间,使得更多的冒险者专职做起了楼市里的短炒客,他们先买下数套甚至几十套房子,在几个月至三五年的时间里,待房子升值后即转手卖掉,有人因此成为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豪,也有人在这场带有投机性质的博弈中倾家荡产甚至锒铛入狱。
  
  回首十年炒房路:千万财富赚得不轻松
  
  受访人:张竞政,45岁,浙江温州人,高中文化,职业炒房者。
  1997年年底,在广东打工的张竞政回到温州决定自己开公司,当时32岁的他已淘得人生第一桶金———50万元,他曾在广州、深圳等地做过工厂主管、销售经理,走南闯北见识颇广,因此创业成了他最大的梦想。但折腾了半年多,他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好的项目,老板梦迟迟没能实现。
  1998年6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即23号文)明确指出,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此为标志,中国正式启动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开始兴建商品房。张竞政觉得房地产是个新兴行业,前景应该很广阔,便于1999年1月进入温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经理,并以每平方米2000元的价格买下第一套150平方米的自住商品房,还买了辆车,他和妻儿从此搬离了父母的“蜗居”。
  到了2000年,身处房地产行业的张竞政发现,温州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老百姓开始踊跃进入买房市场,尤其是许多工厂老板纷纷将资金砸入楼市,短短几个月,温州房价上涨了20%。卖房的张竞政看到了其中的机会,5月,胆大的他想拿出自己仅剩的10万元付首期买第二套房,妻子和父母都坚决反对,母亲声泪俱下地恳求他:“政儿,你跟那些开工厂的老板不一样!你只是个打工仔,千万别冒险啊。”尽管如此,张竞政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买下第二套房后,家里只剩下几千元生活费。为了还贷、养车,张竞政每月必须拼命地工作,全职在家的老婆也为应付孩子的学费、柴米油盐而外出打工。熬了一年,生活状况刚有改变,张竞政又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吃惊的决定:他把自住的那套150平方米的房子以60万元卖掉了。然后,他用这60万元做本金,分别在温州、杭州买了3套房子,每套均为七八十平方米,只付两成首期,并都以20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月供。除了自己住一套外,另外的房子都以租养供,这样,每月张竞政只需支付一套房子的银行贷款,经济上并未出现问题,房子也都在升值。
  不过,张竞政很快发觉,房子和女人一样,没有会难受,多了又麻烦。比如出租的那3套房子,时不时地要换租客,遇到好卖价,他还得考虑出手,这样跑来跑去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大大影响了他及家人的工作和休息。2003年1月,他干脆辞掉工作,做了一名职业炒房者。他先卖掉一套房子用作流动资金,实行短线炒卖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购买两三年甚至几个月就出手,因为时间越久背负的银行利息越多,虽然可以以租养供,但并非每套房子都能顺利出租或租个好价钱,而且楼龄长了,房子保值能力会逐渐下降,对于炒房者来说,长期持有并不合算。
  2003年8月,温州、杭州等地的房子涨到了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张竞政在一位“前辈”的指点下,卖掉了在浙江投资的所有房子,揣着200万元跟随一个“温州炒房团”到了上海浦东,由于他十分看好那里的地段,毅然订了两套总共价值500多万元的高档公寓,当时他要贷款300多万元,由于银行怀疑他的还贷能力,他回温州托开公司的朋友帮忙,给他开具了一份担任副总经理月薪3万元的收入证明。虽然房子最终买下来了,可每月需要支付2万元的房贷,而且公寓是毛坯房,无法以租养供,毫无经济来源的他顿时傻了眼!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温州那套自住的房子卖了来应付月供,被“赶回”父母住所的妻子恨恨地问他:“你是不是炒房炒疯了?!”
  那段时间,张竞政因为炒房和妻子闹起了矛盾,幸好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理智。几个月后,他迅速将其中一套价值近300万元的公寓出售,虽然只赚了10万元,但他的压力小了很多。2004年夏,他感觉上海房价太高,投资成本太大,便来到了广州,用100万元资金在番禺区某楼盘一口气买了6套毛坯房,每平方米4000多元,一套首付约十几万元,6套房子每月房贷加起来要1万元,他唯有用自己的积蓄顶着。他之所以看好这个楼盘,是因为当时有几个利好消息,诸如附近的广州地铁3号线两年后开通、广州新火车站五年后建成……
  果然,不到三年,张竞政在广州的6套房子价格就翻了番。2007年春,笔者因换房,通过中介认识了张竞政,从他手中购买了一套108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毛坯价每平方米将近8000元。当时笔者嫌贵,他一个劲地劝我:“你现在还不买会后悔的,我保证,两年后会涨到1万元!如果我不是急着套出一些现金去深圳投资,也绝不会这个时候卖!”让人佩服的是,2009年12月,笔者从张竞政手中买下的这套房子真的涨到了每平方米1万元。因为买房相识,笔者还和张竞政成了朋友,这三年来,亲眼目睹了他的炒房业绩,并向他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10年来,张竞政以50万元起家,总共买卖了几十套房子,如今他在浙江、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依然持有房产,总价值近两千万元,可谓炒房客中的佼佼者。“不过,其中的辛酸、苦累和精神压力也是外人无法体会的。现在我已开始渐渐收手,准备退出后好好休养一番,因为房价已经虚高,风险增大很多,国家又出了不少打压虚高房价的政策,比如首付四成、贷款利率提高等,炒房越来越难了……”张竞政如是说,看着他脸上的皱纹以及两鬓的白发,笔者相信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行业都有其难以言尽的沧桑。
  张竞政炒房心得:我为什么能走到现在?第一,遇上了好时代。从房改至今的十余年时间里,尽管中间有过几次下跌,但整体的房价一直在上涨,许多城市从1998年的2000元左右到现在的上万元甚至数万元,已经翻了N倍;第二,了解市场。炒房前我跑过业务、卖过楼,对这种“倒卖”生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第三,关注新闻、寻找商机。做职业炒客后,我每天要看新闻,浏览全国各个城市的房地产信息,比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当地都有围着这些热点开发的新楼盘,我看准后会立即飞过去购买,每次都必赚无疑;第四,精打细算、见好就收。每套房子首期多少、利息多少,升值了多少,我都详细记录,有的房子因利好消息提前透支了升值空间,往往头一两年涨得很快,而后缓慢,我就立即出手,然后继续寻找新的投资点,这样就能尽量在最短的时间赚到更多的钱;第五,要相对频繁地买卖。让资金不断流动,这样才会把“雪球”越滚越大。
  
  失落的炒房客:他们为何成了楼市中的“炮灰团”
  
  的确,多年来房价的飙升,造就了不少像张竞政这样的千万富翁。即便是那些一套自住一套出租的“两房家庭”,他们并没有专门去炒房,但几年后也因升值而成了百万富翁。所以,对于有房的人们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好时代,即便是房奴,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房子升值而暗自欣慰。然而,生活永远是两面的,当许多高手通过炒房发家致富时,也有不少人在楼市中栽了跟头。
  【案例一】
  今年34岁的郑伟是厦门人,他研究生毕业后进了当地一家外资企业当经理,月薪有1万多元。2002年,刚结婚的他在厦门和妻子供了一套房子,夫妻俩的月薪加起来有两万多元,生活过得十分舒适惬意。但不久,郑伟见身边的朋友大都有两三套房子,他十分羡慕。有朋友也跟他开玩笑地说:“这年代,男人如果没个‘两房’‘三房’,脸上无光啊!”2004年,禁不住诱惑的郑伟拿着20多万元开始投资房子。幸运的是,三年后他原先投入的那20多万元很快就升值成了上百万元。看到房产势头这么好,2007年夏,尽管妻子强烈反对,郑伟还是又把炒房赚到的钱全部投入楼市中,用这笔钱做首付,一下子买了5套房子。压力陡然大了起来,每个月他要还银行8万多元的按揭。雪上加霜的是,不到半年,楼市就陷入了低迷,2008年房价更是因金融危机不断下滑,他在高峰时购入的5套房子下跌惨重!而且,因为炒房分散了精力,他又在这时丢了那份高薪工作,夫妻矛盾也随即爆发。收入不稳定,租金下降,8万多元的月供根本顶不住了,郑伟只好咬牙把其中4套房子亏本卖了出去,不仅没赚到一分钱,反而赔了200多万元!2008年11月,妻子坚决和他离了婚。2009年,他虽然手中还有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房子也逐渐回升到了原来的价位,但还欠着银行100万元,而孤独一人的他,在巨大的压力下患上了抑郁症。2009年年底,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郑伟卖掉了一套房子,只留下一套自住。如今,他重新过上了大学毕业时的单身生活。
  【点评】楼市和股市一样,都有起起落落的时候,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相对来说,楼市比股市平稳许多,但为何郑伟会出现这种结局呢?一是他过于自信和盲目,2007年房价疯狂上涨的时候,他“全仓”进入,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如果他当时只购买三四套房子,留出至少二三十万元的紧急备用金,2008年谷底时依然可以维持月供,也就能挺过来了;二是他忽略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对于已婚男人来说,炒房投资一定要夫妻同心,在楼市最低迷之际,恰恰遇到家庭、工作不稳定,他自然要崩溃了。所以说,炒房者一定要自我评估准确,量力投资,及时调整。
  【案例二】
  出生于广东潮州的詹先生现在特别后悔去国外炒房,因为他现在连供儿子读大学都困难了。年届四十的他曾在家乡开鞋厂,2004年,因生意不好做,他关掉工厂跟人学起了炒楼,他炒过商品房、店铺甚至厂房,资产最高时逾千万元。但詹先生越炒心越大,在国内,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两年时间每平方米涨价2000元,除去各种费用,也只能赚十几万元,他觉得太慢了。2006年年底,他听一位在迪拜做皮鞋生意的朋友说,那边的房地产十分火热,很多广东人、浙江人在那里炒房,他便毅然出国,将资金全部投入到迪拜的楼市中。开始一年,他倒来倒去,也得心应手,赚得很开心。可是,2008年遭遇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后,迪拜楼市逐渐降温,詹先生依然舍不得脱手,因为许多华商都选择等待回暖,然而,2009年年底,迪拜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当地房价缩水一半,詹先生被深度套牢。
  虽然据统计,仅浙商在迪拜楼市中的投资亏损就达20多亿元,但在迪拜炒房的温州人,大多在国内外都有企业,炒房时赚得起也亏得起,房价下跌他们就一直等。而詹先生不行,他没有实业,等不起,随时都要面临着被银行清算的命运……目前,詹先生正在国内四处筹钱,他希望迪拜楼市能尽快回暖,但是什么时候能走出困境,他又能支撑多久,他自己都不清楚,他说,最坏的打算就是倾家荡产。
  【点评】很多新手炒房总希望能像“温州炒房团”那样四处出击、生龙活虎。事实上,温州人炒房有其特殊的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经济发展迅猛,造就了大批民营企业家、暴发户,但进入21世纪后,温州的实业经济遇到了瓶颈,许多民间资金不知投向何处,他们要么跑到外地甚至出国开办企业,要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于是,从2000年起,每年会有一个又一个“温州炒房团”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通过“抱团效益”,低价团购,然后高价抛出,确实赚了不少钱。即便是市场萧条时期,他们也因为有家底、能够抱团取暖,暂时亏损得起,所以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成功的。但全国很多炒房客都是“散户”,他们有的口袋里刚装了点钱就一次又一次地贷款买房,有的像詹先生这样把炒房当成了“赌博”,下注越来越大,最可怜的是那些没有什么钱、想当然地以为炒房包赚不赔的上班族(就像当年炒股票的下岗工人),他们不顾自己的条件,盲目地在房价很高时买入房子,结果往往因降价套牢或者因断供导致亏损甚至家庭悲剧。可见,炒房并不是谁都可以玩的。
  诚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对居所、家宅有着传统情结的社会,房子就是财富,就是男人成功的标签,一个男人拥有越多的房子,住得比别人越豪华,他就越成功,越辉煌。有人把男人比作动物,天生爱抢占地盘,只要哪里有块蛋糕,他们必然会一拥而上,哪怕厮杀,哪怕冒险,都要争夺一番。这也就很容易理解,2010年年初,海南为何会成为中国楼市最大的亮点、当地房价为何在十几天内就飞涨数千甚至数万元———都是那些或财大气粗或打肿脸充胖子的炒房客们惹的祸。但是,仅仅一个“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就让海南飚出了每平方米7万元的天价房,难道不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吗?不知道炒房客们是否还记得海南17年前的楼市泡沫?历史经验总是告诉我们,要用常识去看问题才会少走弯路,潘石屹18年前从海南全身而退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海南是否会重蹈当年地产泡沫破裂的危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无疑的是,当前疯狂的海南房地产市场已经透支了“国际旅游岛”概念的利好。凡事皆有度,过而犹不及,炒房如是,投资如是,人生亦如是!
  编辑刘建淑
其他文献
一个跳舞女孩爱上了一个盲人,穷得只剩下一套衣服可以换洗。在他们最落魄的时候,因为同挤一个狭窄的租间,就渐渐爱上了。女孩爱他的理由很充分:他不会以眼睛看不见为借口蹭她一下或“瞎抓”她一把,这让她觉得他是正经男人。出于对安全感的需要,她对他由信赖变成热爱。  她说,之前交的男友大多年轻、帅、有钱、有权,但没有安全感。她曾在春风浩荡的月夜问前男友:“我是你生命里的什么人?”男友居然不假思索地说:“过客!
期刊
他生来似乎就与食花有缘。  还是在念初中时,他就喜欢上了一个特别爱鲜花的小女生。为了讨好这位小女生,他除了经常跑到学校附近山上采来各种山花送给她外,还时常当着她的面,生吃鲜花。  1987年5月,当地为了开拓鲜花市场,举办有关花卉的征文大赛,他写了一篇《花卉餐饮开发前景》的文章去应征。尽管文章因“走题”落选了,可他那时大学毕业后赋闲在家,居然因征文而激发了他开一家花卉餐馆的念头。  凭着小时吃花的
期刊
一次惨烈的车祸,让42岁的杨显泗身负重伤。然而,肇事逃匿者人间蒸发,他索赔无门、欲哭无泪之际,在追踪肇事逃匿者的路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商机……    遭遇车祸,巧遇陌生线人    1995年,四川中江县农民杨显泗来到成都务工, 2001年,喜欢上都市生活的他把一家老小都带到成都,几年下来,日子渐渐好起来。  2004年5月的一天晚上,42岁的杨显泗下班后,急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当他快要走进小巷的时
期刊
腰缠万贯是另一种穷,一贫如洗是另一种富。    在不久前揭晓的2009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郑渊洁以年入2000万元的版税荣登榜首。他创作童话31年,作品售出一亿五千万册,这销量意味着一笔惊人的财富。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郑渊洁一点也不像个富豪:他不抽烟,很少喝酒,不用手机,开的是多年以前买的车,从不吃西餐,自己花钱吃饭的标准不超过50元/人,每晚9点上床睡觉……用儿子郑亚旗的话说,他的开销不
期刊
小习惯1:看电视  你内心蠢蠢欲动,想赶紧上床甜蜜一番,她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看韩剧,无视你的存在。点燃的欲火,被她的“稳如泰山”浇灭了一大半,你不禁生气:“深更半夜,怎么还在看电视啊!”她目不转睛地央求你:“快结局了!”  其实不只是她,有42%的女性有临睡前看电视的坏习惯。  小习惯的暗示:她是个爱面子又有点空虚的女人。她在工作上力求表现,以十足的毅力和努力来充实自己。在别人眼里她是个十足的工作
期刊
2010年元旦刚过,中国小伙刘海波在加拿大和女友查敏举行了盛大婚礼,婚礼上,刘海波一句 “茶小姐”喊出口,轮椅上的査敏忍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茶小姐曾是她和男友的专有秘密,而为了寻找她,男友曾经在青岛市古田路,专门开了一个“茶小姐的店”!里面所有商品,都以“茶小姐”命名……    海滩遇险:富家女爱上了小导游     现年28岁的刘海波是江西省九江市人。2000年,他高中毕业,到南昌市康辉旅行社
期刊
CK档案  Ck是美国第一大设计师品牌Calvin Klein的简称,始于1968年,由设计师Calvin Klein和他极具生意眼光的发小Schwartz合资开设。  70年代,CK的极简线条及洗炼的性感,重写了世界流行舞台对摩登现代派的定义,并创立了市面上第一个设计师牛仔服饰品牌CK Jeans(牛仔服系列)。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CK分别创立了居家系列和手表、眼镜等配饰系列。  今天,CK
期刊
我有一位领导,也可以说是朋友,论学历,博士;论职位,厅级;论年龄,四十多岁。正值人生壮年,学富力强,令人羡之。  我曾多次陪他到一些市县检查工作、了解情况,看到他与当地干部群众接触、交谈,都很热情、谦虚、随和,好像平起平坐的样子,颇有些惊奇:你是领导,他是下级,身份不同,怎么能把自己的位置降低了呢?  下面的同志也有意思,刚见面时,表现得很拘谨,甚至还有些紧张,自有一种下对上、民对官的敬畏感,但接
期刊
最近,钱女士发现丈夫变化很大,经常借口公司有应酬很晚回家,有时甚至夜不归宿。有朋友提醒她,像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她丈夫有外遇了,建议她去“婚姻调查公司”找个私家侦探调查调查。于是,钱女士通过报纸上的小广告找到一家调查公司,经过讨价还价,对方收了她6000元调查费。一周后,调查公司交给她一沓照片和几段录音,告诉她,她丈夫跟公司里一个女职员关系暧昧,经常发生不轨行为。于是,钱女士拿着这些证据向法院起诉,
期刊
每个女人的心中都有一段骑士情怀吧。  因为女人总是自恋的,想象中的自己是娇小而柔弱的,并且总是在被动地等待———等待那个骑在白马上的王子将自己轻轻提起,拥在怀中,就此驰向天涯。  如今的骑士没有白马,但是有宝马。于是公主们都成了爱车族。  不要把这看成是虚荣吧,谁愿意为了一个约会打扮三小时,却在十分钟的公交车程里挤得香汗淋漓、脂残粉褪呢?公主,当然是需要王子开着宝马来接的。要不,怎么说香车美人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