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散”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红楼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诗词曲赋绘画建筑饮食中医服饰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无所不包,令人迷醉其中,同时也是一曲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荣华散尽无处话凄凉的人生哀歌。
  作者站在高处,冷眼看着红尘中这一处诗礼簪缨之族一天天的没落,隐约地提点:贾府最终会到忽喇喇大厦倾的地步,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悲惨结局,曲终人散是必然的归宿。正如作者所言,曹公一支如椽妙笔,写尽一场场繁华热闹,却时时处处乐中见哀,贯穿其间的始终是一个“散”字。
  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忧虑家族目前赫赫扬扬,万一哪天乐极悲生,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便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嘱她几法可保永全,又言“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矣!”提前预警,离“家亡人散各奔腾”的境地不远了。
  这件非常喜事便是元妃省亲。为这次省亲,贾家倾尽全力精心修筑省亲别墅。正月十五日一大早,合府开始静候,然而皇家规矩,一点错不得,元春一点一刻晚膳,二点半拜佛,五点后请旨,七点掌灯之时,凤銮才进门,然后游园,亲人相见(与父亲终不能执手相看泪眼),筵宴,题匾,评诗,听戏,复游玩,加赏,丑正三刻,也就是午夜快两点,泪眼汪汪地回宫,这是极度奢华又极为难得的一聚,更有无言无奈的悲伤,短短几个小时就散了。当真是“一时的欢乐”。在二十二回的元宵节,娘娘送出灯谜,自己所作的谜底为爆竹,看上去喜庆应节,冥冥中却应了一响而散之意。


  至五十四回,又一个元宵夜,贾家合府家宴,听小戏,女先儿说书,王熙凤凑趣,又击鼓传花,好一番热闹,末了凤姐儿说笑话,卖关子耍贫嘴,“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从祖婆婆到重孙子灰孙子,真好热闹!”待众人追问底下时,她笑道:“底下就团团地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散了。”又说了一个聋子放炮仗的故事,没听见声响,就散了。接着以此已四更,提议大家散了罢。一连用了三次“散了”,听者尚自怔怔,只觉冰冷无味,然沉于乐中者不易有悲,亦不会咀嚼“散了”之深意。
  然历经世事者,如贾母,对于家族的现状——先前的鼎盛辉煌,而今的内蠹空虚(后来贾琏竟向鸳鸯借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出来当)——心里明镜似的,奈何有心无力,只是竭力欢乐着,竭力让欢乐丰满滋润,府中逢到年节、生日、待客、赏花,必有大小饮宴聚会,贾母只要走得动,都会参加,席间笑话酒令联句助兴,一家团圆、儿孙绕膝的喜庆热闹令贾母欣慰欢喜,也遮蔽维护着贾府的表面——仍然一如既往的富贵荣耀。
  不过也有喜散的,如黛玉。三十一回:端午节,各人坐了一会就散了。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她看得透。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对此,红学家蔡义江先生评道,黛玉与宝玉对聚散的喜好,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根源是一样的,都是聚时喜,散时悲;区别只在于对这同一情况的不同态度。


  宝玉这种喜聚不喜散的性格,让袭人利用了一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一节,袭人用“如今我要回去了”来劝诫宝玉收心读书,宝玉当然一一答应,盼袭人长久留下,“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迹——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一股孩童般清纯的痴与真,他心实博爱,多情有义,这个富贵闲人在这部以家亡人散为主题的小说里是那么格格不入可是又是那么合理那么重要。他万分看重他生命中的清净之地大观园,希望在这个水做的女儿国里终老一生,他可以对她们低声下气打恭作揖,只愿大家常聚,天长地久。
  春到枝头春渐了。聚的开始与进行,便不可遏止地预示了散的登场。大观园是一场繁花与女儿的盛筵,花开人来,花谢人去,是很自然的事,再热闹的聚会也免不了散场,更留不住渐行渐近的凄清离别。倒是平常日子的画面那么鲜活生动,宝玉替麝月篦头,晴雯进来拿钱,嘲笑二人,宝玉平等对待下人,为丫头端茶倒水都愿意,同时也得到她们的真情,宝玉生日,小丫头也凑了份子,宝玉说:“不该叫她们出钱。”晴雯村道:“她们没钱,难道我们是有钱的?这原是各人的心,哪怕她偷的呢。”有一群贴心的丫头,有几个知心的姐妹,有一个交心的恋人,围拢着他,聚会吟诗,喝茶下棋,多么的平静安稳,这正是宝玉所要的闲淡光阴。
  对于离散,连丫头也看得真真的,小红和佳蕙闲谈时便有提及,“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佳蕙的话令人可叹:“你这话说的极是。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作衣裳,倒像有几百年的熬煎。”这便是宝玉的气息,与痛苦孤独做着抗争的努力。
  当日,宝玉梦至警幻仙姑处,所翻的十二金钗及副钗判词,所听的十二支曲子,已预示了各人的命运;曲子收尾“飞鸟各投林”,将离散流落的大悲哀阐释得更为干净彻底。或许,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少年公子,心里也是清亮着的,所以,他是家族子弟中不长进不争气的一个,却是对女儿们极长情极用心极珍惜的一个,也是这方被弥天漫地的悲凉迷雾笼罩着的红尘浊世、被王国维认为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中,散发出的一束灿烂光华,偏于微弱却是温厚,因为深情而显壮美。
其他文献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主流,开端于老君垂范、金母传经,阐扬于东华演教、钟吕传道,开宗立派于重阳建会、邱祖止杀,后再兼容其他丹鼎道派合并而成,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开宗立派者王嚞,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王重阳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他出身于豪右之家,自幼业儒,曾于金熙宗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能力却不得施展。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
期刊
自幼业儒,中岁归道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是武功绝顶的“中神通”,为了武林的太平,舍身成仁,使得西毒欧阳锋几十年无力到中原来兴风作浪。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王重阳并不是一个武功极高的大侠,但他作为全真道的开宗者,依旧可以被我们称呼为“一代宗师”。  公元1113年,京兆府终南县水竹村富户王家,怀孕已二十四月有余的二房媳妇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产前阵痛,伴随着分娩的疼痛,这个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儿
期刊
万红憔悴。秋光独锐。虽有番,颜色按,中央殊丽。时分惜黄花,九日同天意。冒浓霜.放开金蕋。 篱畔渊明喜。白衣来至。忽然间,走出个重阳小子。应手搅清香,认得头间瑞。插三枝、蓬莱一醉。  这重阳子,今来生此。是非去,烦恼退,逍遥自遂。摆脱一炉香,何用三叩齿。又不用、那道家活计。 暗笑俏措的,暗笑令俐。暗笑他,将相并工商农士。唯我静中清,唯我闲中肆。要到处、跨云便至。
期刊
郭关,生于湖南桂东,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龙门派道士。作品涉及绘画、音乐、书法、诗文、斫琴、装置、行为等领域;曾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皈依弟子;晓音律,好古琴,南宋琴家郭楚望后裔,幼随祖父习琴,后师承于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受教于成公亮、李祥霆等,喜操《幽兰》《广陵散》打谱作曲上百首;曾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符箓禁咒;曾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
期刊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  的根底全在道教。”与佛教不同,道教是在我国传统的宗教和传统的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思想渊源主要源于先秦的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和两汉的黄老学说。经2000多年历史变迁,目前中国道教主要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个派别。全真道讲究内修,不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追求精神的超越,主要从事炼养和清修,和老子《道德经》思想一致,同时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要求道众同样重视学习《心经》和《孝经》。全
期刊
引子  重阳子,中国道教全真一脉的鼻祖。  历代受封,道德传世。金庸小说中称其为重阳真人,世人称人名讳是谓无礼,故而简约其名姓,将字号冠以姓氏,称之为王重阳。  文学创作总是带着太多的虚虚实实,好像是寻仙觅道之事,太过不可捉摸、不可说。吾辈今日试观王重阳,其自远古劫来,神隐于故事,悠远于尘世,纷纷纭纭,不扰纤尘。虽然他因戏说被众人知,言语之中谈吐名字亦是庄重。  不得不说金庸前辈的文学作品的文学感
期刊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的这首咏鹅诗家喻户晓,但就我知道的,有人把“曲项向天歌”背成“曲颈向天歌”。到底哪个对呢?其实,知道颈项的区别,答案一目了然:脖子前面是颈,后面是项。向后弯脖子是曲项,向前弯脖子是曲颈。向天歌是嘴向上、向后弯脖子,当然就是“曲项向天歌”了。  古人活得精细,现代人活得比较粗糙,前后不分,阴阳不分,子午不分。比如说“午”指中午时分,子时指半夜,但
期刊
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赵盾在去首阳山打猎时,发现一个大汉晕倒在路边,于是忙令随从将他救起。那人说道:“我已经好多天没吃东西了,能给我一些吃的吗?”赵盾忙让随从拿来食物,但他只吃了一半就把剩下的包了起来。赵盾心中正奇怪,那人解释道:“我在外当奴仆多年,不知道老娘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我想把这些吃的给娘带回去。”赵盾为他的孝心所感动,让他把食物吃光,并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临别,还给了他一百枚钱让他找
期刊
背景资料:在北宋如云的战将中,曹彬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不仅文武全才,功勋卓著,且宅心仁厚,善行天下。《宋史》评价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宋史》记载,公元964年冬,曹彬受命讨蜀,为防士兵奸淫掳掠,他下令每攻下一城,便将四散奔逃的妇女儿童聚于一所,然后明令部下这些都是进贡给皇上的,不容有半点闪失,违令者军法从事。等战事结束,他便派手下亲兵访察他们的亲属,然后将其安
期刊
三  在考场上一举高中,辄意味着“鱼跃龙门”,真正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剧变,“原版”的范进生活在明代,但作者吴敬梓描述的其实是清代士子们的普遍状态,那个时代的范进们中举之后不久,立刻财源广进:“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又过了两三个月,范进家居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原来的破落房子也不够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