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中心明确与不知所云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ni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所谓“中心明确”,包括两方面意思。首先要求作者明白自己的“立意”, 即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意”又叫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歌颂,或批评;议论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鲜明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其次是能让读者清晰明白而確定无误的在文中找到作品的主旨句。而这种主旨句往往是通过“画龙点睛”的句子来呈现的,即在文章的关键处,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这样的句子往往多是议论性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见识和学养,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化感悟和人生智慧。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本题审题不难,分析角度也不难,但根据材料意图明确立意就不太容易了。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古人一般认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按照今人的理解就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而元好问确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的,各说各的理,这说明有关话题其实就没有定论。
  古人认识尚且如此,这个话题距离学生生活又相对较远,所以难以确定立意是肯定的。
  这时需要考生掌握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并展开联想,如果掌握三个以上的典型事例就足以让自己来做出准确地判断,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仍发愤著书,不隐恶,不虚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光照后人;李白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态度,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优美诗篇,传颂千古;还有岳飞、文天祥、鲁迅等。
  但历史上“颜文不一”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时常可见。写出“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的阮大铖,其品格为人所不齿,众所周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都是精彩纷呈、广为人知,但其本人又是以小气而出名。甚至我们文学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有无法言说的一面,如白居易、苏轼等。今天新闻上不也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吗?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文彩可观,然而他们自己的行为恰恰与自己的言论背道而驰。
  有诸多事例支撑才能确定立意。如果没有事例支撑,简单地选取角度立意就写不下去。
  【高分捷径】
  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主脑”就是指立意,李渔把“立意”称作主脑,足见立意的重要性。所以高考作文不但要有立意,而且要有明确的立意。
  怎样做到“中心明确”呢?
  1. 筛选、概括材料。
  意在笔先,加强审题。动笔之前先确立材料的中心,找出这个材料所包含的人和事,并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想说什么”。高考作文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常常存在多个角度,考生尽可能多地逐个角度思考,看看这个材料“都能说什么”。然后选取某一个最熟悉或最引人注意的角度立意,然后问自己:我想告诉别人这个材料在说什么?这就大致确定了一个中心,紧紧围绕着它深化思考,还要注意行文中途不被替换。
  2. 拓展联想,强化认识。
  通过分析材料,明确了它在说什么。然后由材料出发进行联想,材料中的人或事触动了我对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回忆,或者是一些感情的起伏波澜,或者是一些道理的深刻感悟,又促使人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整个立意过程是:材料是主题的种子,生活是主题的土壤,联想是主题的关键,正确表达是主题的果实。
  中心确立以后,就要围绕中心取材。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片段都必须为中心服务,受中心的节制。
  3. 完整、准确表达。
  ①表述完整。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明确地表达出一个道理。如: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没有心愿是人生最大的遗憾;约束过多影响孩子的成长等。
  特别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它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如:一步和一生、深沉的爱、理想的脚步等,就分别是一个论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不用疑问句、否定句。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一个疑问句;“我不认为宽容是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否定句,都不适合做中心论点。
  ②位置恰当。
  立意一旦确定,放在文中恰当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引人注意,也会显得更加明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一般使用开门见或卒章显志的方法。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朱自清先生写《绿》开篇就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约辞简,情感鲜明。所谓“卒章显志”,就是经过了文章主体的记叙和描写,在篇末进行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以此点出事件的意义。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过叙事之后,在篇末点明主题: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议论类文章,一般要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开头、各分论点放在段首旗帜鲜明地摆出来。
  如毛泽东同志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开篇写道:“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议论类文章也有卒章显志的,但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不主张使用这种方法。
  如:(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立意第一步先概括材料的中心。材料里面有很多词语给我们提供理解的思路:人迹罕至、山洞、蝴蝶、安静地栖息、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美丽的精灵、退到深处、小小蜡烛、巨大影响。概括大意:人的小小举动对蝴蝶的栖息产生巨大的影响。提炼话题:环境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第二步要展开联想。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例很多,如: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或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第三步在选好角度的情况下,做出明确表达。如:人应该对环境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某人的)一个小小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等等。
  【写作误区】
  1. 没有抓住材料重点,立意偏颇。
  在上例中,从蝴蝶的特性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都有些偏颇。如果抓住题目中“小小的蜡烛”就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同样的错误。
  2. 立意表述不完整,或多重立意。
  表述不完整的错误一般是把话题当主题。如前文2015年高考浙江作文题,把作文的主题或论点定为“文品和人品”“高雅和脱俗”,就是不完整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能当作文标题。
  另一种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尽管考生在两个角度之下,都有丰富的事例,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模棱两可。如果立意為“有时我们能从文品看见一个伟大作家的人品,有时在一定的作者身上文品与人品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多重立意,这种立意就不够明确集中。
  3. 人云亦云,立意陈旧。
  这种情况主要是提炼话题之后,照搬别人的观点。造成主题(中心论点)作文材料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不仅显得陈旧,更是跑偏的一种表现。
  还以2013年高考江苏卷为例,看到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就想到“人的全部智慧来自于大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虽然立意本身不错,但照抄别人的观点,与本题材料没太大联系。
  【模拟练习】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京报近日报道,京津冀三地多条相通相连的公路“断头路”却在边界处隔断了,影响了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仅在河北境内,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就达2300公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势下,“断头路”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人说“断头路”就断在最后一公里;有人说“断头路”断在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人说“断头路”断在地域、行政之间的壁垒……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2019年底,随着江苏省使用部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日期的临近,在扬州市历史教研员陈国兵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初步完成了图说历史的课题构建。如何依据新教材、立足新理念去构建一堂历史课呢?首先,我们要认识新教材,新教材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唯物史观为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内核来组织编写的。我所研究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空跨度大、历史概念多、实证性史料与传说史料穿插其中。其次,使用策略应该是重难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位年轻的母亲在一起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黄女士说:“好孩子是打出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张女士说:“我们应该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杨女士说:“孩子不需管教,‘树大自然直’!”  若干年后,她们三位又在一起分享她们孩子的成才快乐。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课程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四种教学手段和三大教学模块。四种教学手段指在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互联网 课堂”四种新型教改模式,各取所长、各避所短,以求发挥每类教改方法的最大组合效果。三大教学模块将教学过程区分为课前项目式学习、课中师生互动研讨、课后分层作业布置三段,针对不同模块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下是笔者针对七年级历史下册《
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游戏化教学是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和价值观的建构。这种游戏与教育的结合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具有文化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受到一线教师推崇。但大量教学游戏进入课堂后,出现了不少
在高中阶段,教师对历史核心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教学都还存在浅层化、简单化、碎片化、无序化等不良倾向,此类不良倾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静态历史和动态历史学理解的有效提升,影响了学生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的进一步跃升,更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教育整体质量的显著攀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的深化。[1]由此可知,重视
新课标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还专门设置了以家国情怀涵育为主旨的活动课程,足以凸显家国情怀涵育的重要地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情境创设的梯度与情怀涵育的深度相统一,是一种必要且可行的尝试。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作者曾尝试引入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典型历史现象进行有深度的探讨,设计了一节以家国情怀涵育为主题的活动课。围绕上述探讨
自今年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开展以来,济南市法院深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站稳人民立场,把信访积案化解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任务来抓,按照积案化解工作“路线图”和化解时间表,对标对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向前推进,强化包案责任,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  截至目前,上级法院交办信访积案160件,已全部化解,化解率为100%;济南市联席办交办信访积案77件,已申报化解76
并列连词and 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结构为A and B 或A , B and C,其中,字母A、B、C代表同类的词或短语,即A、B、C的词性相同,若是动词,其时态和非谓语动词形式也要一致,即“并列一致”。and是答题的关键依据,它涉及所有的题型,尤其是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因此,备考中要以和(and)为贵,重点关注。  一、语法填空  [例1](2016全国III卷) Confu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过:“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1]进行历史人文教育,其实质意义在于认知自我,了解社会。正如吕思勉所言:“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2]所以,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学会准确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综合分析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政治生活》模块试题的最突出特点是:始终以年度时政热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考生运用学科基本知识领会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认识社会、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升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一、重视基础考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