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化的冲动与矛盾
Beebee社区创始人谭康的观点则更为直接:亚文化就是年轻人的文化。上线于2015年的Beebee,刚开始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但在亚文化领域小有名气,2015年11月上线App客户端后,吸引了大量的重度垂直用户。“有时候我们谈到亚文化,觉得它好像很边缘、很另类,其实并不是。”谭康说,“年轻人文化,只是说它可能在审美、喜好、具体文化表现形态上面有一些区别,其实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就是亚文化的消费群体。”
最开始成立Beebee时,谭康刚辞职。他之前玩过十多年乐队,喜欢朋克音乐,做微信公众号“没有什么明确的商业判断,更多是兴趣”。第一篇文章是一篇黑乐手的文章,只是转发给了几个身边的朋友,没想到阅读量接近6万,进来大概1000多个用户。他们当时“有点吃惊”。
慢慢地,他们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得到不少人认可。“渐渐发现这件事情可以做下去。”谭康说。在接触、研究亚文化行业过程中,他们发现亚文化是一种文化产业,而且这两年能够明显感受到它的上升趋势。
因为都不是媒体或者写手出身,他们需要快速学习如何做出适应微信公众号快速阅读、快速消费的内容。在“黑乐手”的文章发出后,他们又出了一系列“黑吉他手”“黑贝斯手”的文章,靠这个系列账号“活下来了”。再之后,他们又推出了全国“Live House”的年度报告系列文章,收获了大量粉丝,现在每一期内容大概有40万的阅读量。
在App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谭康还是选择在2015年11月推出Beebee移动客户端,想要打造出一个亚文化社区。“我们有很多优质的用户,希望用户不仅仅在消费我们的内容,而且还能为我们提供内容和产出内容。”
尽管目前Beebee还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在阅读量稳定和用户重度垂直的情况下,谭康还是对内容做出了新的规划:深入挖掘这些优质、重度用户的故事,把生活中间大量不一样的人和事进行记录,包装成优质的IP;同时开始进行线下活动,并把用户导到线上去,形成循环。
“目前这个阶段,我们不想让自己变得好像很商业、很功利。”坦承目前没有太多精力去操心收入的谭康说,“如果我们现在要做收入,也可以,但我们还是希望先打造好口碑。”他当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尽快拿到融资,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和Beebee类似的,还有“公路商店”,它有时候被称为VICE的模仿者。在内容上,“公路商店”创始人康阳认为,他们的表达和对事件的切入角度“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引起年轻人共鸣。今年,公路商店还会开始做视频。除了内容外,公路商店还有一个交易产品叫“黑市”,包括B2C和C2C,官方或者优质用户会进来售卖一些好玩、稀奇的小物品。康阳曾经对媒体称,他们“其实还是媒体,只不过是商品媒体。商品在年轻人生活里占据很大情怀点,所以想找一些好玩的东西介绍给用户,并且把商品当做媒体内容进行运营。”但康阳认为,黑市除了是电商平台外,还是社群和UGC内容的根据地,今年他们也会加强线下活动。
“CG365”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其创始人邹龑是在动漫行业已经待了近14年的老兵。2014年成立公司时,他和两位合伙人想要把“Redshift”的GPU渲染技术推广给动漫行业的从业者,提高他们的创作效率。2015年10月,邹龑在观察到动漫行业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技术后,提出了动漫IP孵化的概念,并结合“CG365”社群,从中筛选出好的IP,之后再用资金技术团队等对其进行孵化,通过在孵化过程中提供各种帮助,让一个好的IP生根发芽,快速成长。
“这也是实现亚文化和主流文化沟通的一个过程。”邹龑说,“我们可以让这些受小众喜欢的文化通过别的形式放大,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文化。在这些动漫作品变成动画、网剧、游戏、甚至电影之后,受众人群和利益也会被放大,这样就会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让这个行业真正起来。”
不过在孙志超看来,亚文化社区很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亚文化本身有自己的生命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逐渐演变出来。即使没有人提供生存空间,它也能够发展。“本质上来说,它不是一个刚需”,他认为网络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催生的角色。
“目前很多试图把亚文化推进到主流文化的产品、服务、机构,并没有试图在上层打造更多价值源头,也没有推进文化标记的淡化,反而是不断强化亚文化的标签,并不能带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上的积累,当前许多的‘二次元’创业,完全是媒体与投资机构共同推出来的泡沫而已。”孙志超告诉《博客天下》。“亚文化商业化最大的矛盾是,它们真正需要的是从这个圈子里面自己生长出来就好,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很有头脑、很了解这种文化底细的人,再出来捕捉它们。”
尽管有专注于亚文化市场的创业者不断浮出水面,在孙志超眼里,整个的中国亚文化市场现在还是大片空白,“大家就像西部开荒一样的,都在不停往外拓展,到了一定程度,更大众的文化没进来、人群的影响力到了上限时,可能就会产生竞争了。那时候,就看哪种文化更强调扩张性”。只是这一步,“仍然还很遥远”。
相比之下,谭康要更为乐观。他认为,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间的发展,不断追求新的、有趣的、更能体现自己性格审美东西的年轻人,正在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他说。
Beebee社区创始人谭康的观点则更为直接:亚文化就是年轻人的文化。上线于2015年的Beebee,刚开始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但在亚文化领域小有名气,2015年11月上线App客户端后,吸引了大量的重度垂直用户。“有时候我们谈到亚文化,觉得它好像很边缘、很另类,其实并不是。”谭康说,“年轻人文化,只是说它可能在审美、喜好、具体文化表现形态上面有一些区别,其实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就是亚文化的消费群体。”
最开始成立Beebee时,谭康刚辞职。他之前玩过十多年乐队,喜欢朋克音乐,做微信公众号“没有什么明确的商业判断,更多是兴趣”。第一篇文章是一篇黑乐手的文章,只是转发给了几个身边的朋友,没想到阅读量接近6万,进来大概1000多个用户。他们当时“有点吃惊”。
慢慢地,他们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得到不少人认可。“渐渐发现这件事情可以做下去。”谭康说。在接触、研究亚文化行业过程中,他们发现亚文化是一种文化产业,而且这两年能够明显感受到它的上升趋势。
因为都不是媒体或者写手出身,他们需要快速学习如何做出适应微信公众号快速阅读、快速消费的内容。在“黑乐手”的文章发出后,他们又出了一系列“黑吉他手”“黑贝斯手”的文章,靠这个系列账号“活下来了”。再之后,他们又推出了全国“Live House”的年度报告系列文章,收获了大量粉丝,现在每一期内容大概有40万的阅读量。
在App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谭康还是选择在2015年11月推出Beebee移动客户端,想要打造出一个亚文化社区。“我们有很多优质的用户,希望用户不仅仅在消费我们的内容,而且还能为我们提供内容和产出内容。”
尽管目前Beebee还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在阅读量稳定和用户重度垂直的情况下,谭康还是对内容做出了新的规划:深入挖掘这些优质、重度用户的故事,把生活中间大量不一样的人和事进行记录,包装成优质的IP;同时开始进行线下活动,并把用户导到线上去,形成循环。
“目前这个阶段,我们不想让自己变得好像很商业、很功利。”坦承目前没有太多精力去操心收入的谭康说,“如果我们现在要做收入,也可以,但我们还是希望先打造好口碑。”他当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尽快拿到融资,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和Beebee类似的,还有“公路商店”,它有时候被称为VICE的模仿者。在内容上,“公路商店”创始人康阳认为,他们的表达和对事件的切入角度“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引起年轻人共鸣。今年,公路商店还会开始做视频。除了内容外,公路商店还有一个交易产品叫“黑市”,包括B2C和C2C,官方或者优质用户会进来售卖一些好玩、稀奇的小物品。康阳曾经对媒体称,他们“其实还是媒体,只不过是商品媒体。商品在年轻人生活里占据很大情怀点,所以想找一些好玩的东西介绍给用户,并且把商品当做媒体内容进行运营。”但康阳认为,黑市除了是电商平台外,还是社群和UGC内容的根据地,今年他们也会加强线下活动。
“CG365”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其创始人邹龑是在动漫行业已经待了近14年的老兵。2014年成立公司时,他和两位合伙人想要把“Redshift”的GPU渲染技术推广给动漫行业的从业者,提高他们的创作效率。2015年10月,邹龑在观察到动漫行业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技术后,提出了动漫IP孵化的概念,并结合“CG365”社群,从中筛选出好的IP,之后再用资金技术团队等对其进行孵化,通过在孵化过程中提供各种帮助,让一个好的IP生根发芽,快速成长。
“这也是实现亚文化和主流文化沟通的一个过程。”邹龑说,“我们可以让这些受小众喜欢的文化通过别的形式放大,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文化。在这些动漫作品变成动画、网剧、游戏、甚至电影之后,受众人群和利益也会被放大,这样就会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让这个行业真正起来。”
不过在孙志超看来,亚文化社区很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亚文化本身有自己的生命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逐渐演变出来。即使没有人提供生存空间,它也能够发展。“本质上来说,它不是一个刚需”,他认为网络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催生的角色。
“目前很多试图把亚文化推进到主流文化的产品、服务、机构,并没有试图在上层打造更多价值源头,也没有推进文化标记的淡化,反而是不断强化亚文化的标签,并不能带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上的积累,当前许多的‘二次元’创业,完全是媒体与投资机构共同推出来的泡沫而已。”孙志超告诉《博客天下》。“亚文化商业化最大的矛盾是,它们真正需要的是从这个圈子里面自己生长出来就好,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很有头脑、很了解这种文化底细的人,再出来捕捉它们。”
尽管有专注于亚文化市场的创业者不断浮出水面,在孙志超眼里,整个的中国亚文化市场现在还是大片空白,“大家就像西部开荒一样的,都在不停往外拓展,到了一定程度,更大众的文化没进来、人群的影响力到了上限时,可能就会产生竞争了。那时候,就看哪种文化更强调扩张性”。只是这一步,“仍然还很遥远”。
相比之下,谭康要更为乐观。他认为,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间的发展,不断追求新的、有趣的、更能体现自己性格审美东西的年轻人,正在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