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要重视农业发展,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农艺与农机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大都是延续了比较传统的种植经验,科学的农业种植、培育才会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效果,人们要充分重视科学的农艺、农机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机;农业;结合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业内专家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必须协调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先进、高效的配套机组的农田作业必须符合当地的农艺要求,同时,农艺也必须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者相互依存。为此,农机和农艺的有效结合可使我们在主机与配套机具的匹配工作中找到结合点,使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1农艺与农机的关系
农机是农艺的载体,农艺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然,这种转化既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机械的。但是,任何一项農艺技术在没有和相应的农机技术结合之前,始终超不出手工劳动的范畴,它只能为写论文提供资料,或是在实验室里供人观赏,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农艺技术想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离开农机技术是做不到的,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会促进农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目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是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例如玉米的机收,国外都是对行收获,行距固定、作业幅宽固定,机器开进去前后左右都能收;而我们不同的地区行距差异非常大,所以对行收获在我们国家不行,研究玉米不对行收获就变成了一道难题。
国外在研究农作物品种的同时就考虑了机械化作业问题,从耕整地开始,到播种、中耕、化学除草灭虫,到最后收获都是同样的耕作标准。现在我们的农机既要适应不同地区又要适应不同的种植方式,农机企业的新型农机具开发难,性能设计更难。
2.2农机与农艺人员缺乏沟通
农机和农艺人员相互沟通少,各自站在自己的部门立场,认为自己的技术是成熟的,是先进的,推广自己的技术。而他们恰恰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自身技术发展中会遇到问题。如:当今的农技(农艺)部门大力推行的水稻免栽抛秧和水稻直播等无序栽培技术,都是与农机部门当前极力推广的水稻机插秧和水稻机直播等的有序栽培技术是冲突和矛盾的,同样是两项成熟的技术,而在推广上却各说一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农民都搞不清该听谁的。
2.3农机与农艺缺乏协调
在推进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方面,有很多专家和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出来进行有机协调的少。目前我们国家的机制有很多地方农机和农艺还是归在大农业的范围,同属一个主管部门,为什么不可以协调好呢?
2.4农机推广的技术力量相对较弱
农机推广不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那样,经过很多年的积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技术力量都明显处于优势。而我省县级农机部门中真正从事农机推广的技术人员并不多,在农机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和农艺人员交流少的现象。再加上农机推广经费不足,在很多地方推广上几乎没有农机推广专项经费,其所进行的推广工作的经费都是占用单位其他资金。
2.5农业生产形式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式对农机技术的推广也有制约,尤其是南方,反映在人多地少又分到户,人均不足一亩地,许多田块很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2.6农民认知不足
农民对农机、农艺技术的认知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高、操作水平低,有很多农民仍然沿用传统习惯进行耕作,对新的农机技术认识较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更加难以推广。再加上有很多农民的经济能力还比较差,没有经济实力来购买大型和新型农机具。
3对搞好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建议
3.1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应该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集中农艺和农机两部门的科研、技术推广人员,本着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原则来认真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地的农机和农艺技术项目。“买得起”是解决农业机械化的起步问题。我国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许多大型农业机械想买而买不起。“用得好”是解决好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由于农业机械是在土质、耕作制度、气候和使用环境多样化的自然状态下作业,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操作技能不高,所以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就比一般的通用设备更为重要。“有效益”是解决一个良性发展的动力问题。对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技术要集中农机和农艺人员攻关,互相取长补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3.2政府在农机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上要有保障
一个先进的技术,你要知道它是否适宜当地农业发展,你就必须要做好试验示范工作,而这是需要人力和物质作为基础的。任何一项新机具或新农艺技术的推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试验和示范,你若盲目的推广就是对老百姓极大的不负责任,也为你今后推广成熟的技术设置了障碍,农民吃过一次亏以后就不会听你的。而试验和示范是需要人去做的,所以各级要在农机推广的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尤其是在农机部门要配备懂农艺的科技人员。
3.3打破农机和农艺人员相互沟通少的现状
改变农机和农艺人员的思维模式,农机和农艺不是谁服从谁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谁适应谁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技术应用上要互通有无,使新机具和新农艺能最大的发挥其作用。如: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对土地进行深耕细翻,铧式犁、旋耕机等曾一度是重要的大田作业农机具,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越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也纷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艺的变化就相应的带动农机进行变革,逐步取消铧式犁、旋耕机,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
3.4提高农民素质和调整耕作方式
利用政府的“阳光工程”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的掌握新的农机和农艺技术。同时对原有的农田结合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尽可能的进行改造。做到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沟渠配套、排灌分开、机耕道路畅通,使其更有利于农艺要求和农机作业。
3.5选择大型国有农场做为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突破口
我国的大型国有农场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有很多新的农机具和农艺技术在那里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那里的农田大多做过平整和田园规划,非常有利于农机作业,加上国有农场的职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新技术容易进行推广,特别是现在国有农场的职工大多承包有很多农田,尤其是在农业的大忙季节,劳动力更显紧张,农业机械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结束语
只有搞好农机农艺的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设成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而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志伟.浅谈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S].中国机械,2015(18):84-85.
[2] 胡绪琴.农机与农艺结合初探[S].科学种养,2013(9).
[3] 郭振江.农机与农艺结合探析[S].新农村:黑龙江,2013(18):261―261.
(作者单位:牡丹区都司镇人民政府)
关键词:农机;农业;结合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业内专家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必须协调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先进、高效的配套机组的农田作业必须符合当地的农艺要求,同时,农艺也必须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者相互依存。为此,农机和农艺的有效结合可使我们在主机与配套机具的匹配工作中找到结合点,使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1农艺与农机的关系
农机是农艺的载体,农艺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然,这种转化既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机械的。但是,任何一项農艺技术在没有和相应的农机技术结合之前,始终超不出手工劳动的范畴,它只能为写论文提供资料,或是在实验室里供人观赏,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农艺技术想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离开农机技术是做不到的,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会促进农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目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是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例如玉米的机收,国外都是对行收获,行距固定、作业幅宽固定,机器开进去前后左右都能收;而我们不同的地区行距差异非常大,所以对行收获在我们国家不行,研究玉米不对行收获就变成了一道难题。
国外在研究农作物品种的同时就考虑了机械化作业问题,从耕整地开始,到播种、中耕、化学除草灭虫,到最后收获都是同样的耕作标准。现在我们的农机既要适应不同地区又要适应不同的种植方式,农机企业的新型农机具开发难,性能设计更难。
2.2农机与农艺人员缺乏沟通
农机和农艺人员相互沟通少,各自站在自己的部门立场,认为自己的技术是成熟的,是先进的,推广自己的技术。而他们恰恰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自身技术发展中会遇到问题。如:当今的农技(农艺)部门大力推行的水稻免栽抛秧和水稻直播等无序栽培技术,都是与农机部门当前极力推广的水稻机插秧和水稻机直播等的有序栽培技术是冲突和矛盾的,同样是两项成熟的技术,而在推广上却各说一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农民都搞不清该听谁的。
2.3农机与农艺缺乏协调
在推进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方面,有很多专家和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出来进行有机协调的少。目前我们国家的机制有很多地方农机和农艺还是归在大农业的范围,同属一个主管部门,为什么不可以协调好呢?
2.4农机推广的技术力量相对较弱
农机推广不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那样,经过很多年的积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技术力量都明显处于优势。而我省县级农机部门中真正从事农机推广的技术人员并不多,在农机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和农艺人员交流少的现象。再加上农机推广经费不足,在很多地方推广上几乎没有农机推广专项经费,其所进行的推广工作的经费都是占用单位其他资金。
2.5农业生产形式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式对农机技术的推广也有制约,尤其是南方,反映在人多地少又分到户,人均不足一亩地,许多田块很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2.6农民认知不足
农民对农机、农艺技术的认知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高、操作水平低,有很多农民仍然沿用传统习惯进行耕作,对新的农机技术认识较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更加难以推广。再加上有很多农民的经济能力还比较差,没有经济实力来购买大型和新型农机具。
3对搞好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建议
3.1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应该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集中农艺和农机两部门的科研、技术推广人员,本着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原则来认真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地的农机和农艺技术项目。“买得起”是解决农业机械化的起步问题。我国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许多大型农业机械想买而买不起。“用得好”是解决好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由于农业机械是在土质、耕作制度、气候和使用环境多样化的自然状态下作业,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操作技能不高,所以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就比一般的通用设备更为重要。“有效益”是解决一个良性发展的动力问题。对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技术要集中农机和农艺人员攻关,互相取长补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3.2政府在农机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上要有保障
一个先进的技术,你要知道它是否适宜当地农业发展,你就必须要做好试验示范工作,而这是需要人力和物质作为基础的。任何一项新机具或新农艺技术的推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试验和示范,你若盲目的推广就是对老百姓极大的不负责任,也为你今后推广成熟的技术设置了障碍,农民吃过一次亏以后就不会听你的。而试验和示范是需要人去做的,所以各级要在农机推广的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尤其是在农机部门要配备懂农艺的科技人员。
3.3打破农机和农艺人员相互沟通少的现状
改变农机和农艺人员的思维模式,农机和农艺不是谁服从谁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谁适应谁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技术应用上要互通有无,使新机具和新农艺能最大的发挥其作用。如: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对土地进行深耕细翻,铧式犁、旋耕机等曾一度是重要的大田作业农机具,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越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也纷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艺的变化就相应的带动农机进行变革,逐步取消铧式犁、旋耕机,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
3.4提高农民素质和调整耕作方式
利用政府的“阳光工程”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的掌握新的农机和农艺技术。同时对原有的农田结合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尽可能的进行改造。做到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沟渠配套、排灌分开、机耕道路畅通,使其更有利于农艺要求和农机作业。
3.5选择大型国有农场做为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突破口
我国的大型国有农场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有很多新的农机具和农艺技术在那里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那里的农田大多做过平整和田园规划,非常有利于农机作业,加上国有农场的职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新技术容易进行推广,特别是现在国有农场的职工大多承包有很多农田,尤其是在农业的大忙季节,劳动力更显紧张,农业机械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结束语
只有搞好农机农艺的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设成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而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志伟.浅谈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S].中国机械,2015(18):84-85.
[2] 胡绪琴.农机与农艺结合初探[S].科学种养,2013(9).
[3] 郭振江.农机与农艺结合探析[S].新农村:黑龙江,2013(18):261―261.
(作者单位:牡丹区都司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