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活动要求打破高中地理课堂的僵硬死板,能够调动每个学生亲身进行实践操作,累积丰富的经验,避免高中地理知识在学习上的僵化、硬化。本文就突出了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认为教师可以采取观测法、考察类、制作类以及展览类等不同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的平台,让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现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操作
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学生调动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调查能力与分析能力,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学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有效协调,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等多个观念。本文就从观测活动、考察活动、制作活动等活动的开展入手,探讨了应该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1 观测类,发现问题
观测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的实践方法之一,这类活动的开展需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指导中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现象等进行观测分析,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同时形成理性的知识体系。在观测类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检测验证,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专门的组长、组员、观测记录员完成观测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在观测对象上,教师也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好慎重选择,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讨放大,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以中图版必修一的“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关注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与地面保护作用等多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此我专门开展了观测实践活动,为学生准备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玻璃箱,在其中的一个的底部放了一层土,另一个的底部没有放土;并将这两个玻璃箱放在太阳下,看晒了相同时间之后哪个玻璃箱的温度会更高。为了深化学生在观测中的深化思考,我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太阳的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地面、土壤会对气温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触发,对问题的思考也有所加深。
2 考察类,整合数据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考察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考察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能够突破书本的限制,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实现地理知识结构的完善。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户外考察的机会,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让学生于课下步入更为广阔的环境之中。教师应该注重主题的优化,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考察动机,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考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现有的数据信息,能够对问题进行针对有效的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通常情况下,考察活动的开展同样是以小组为单位,所选主题不同,小组考察的地点、对象等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以中图版必修一“自然條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在提出“聚落”、“交通线路”等知识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然环境,分析哪些条件会对聚落、交通线路的分布等产生直接影响。在此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地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地是属于平原,还是山区。如果属于平原,那么在聚落与交通线路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是属于山区,那么又存在怎样的特征。同时,我还让学生列举一些特殊的案例,从我国一些特殊的地形、自然条件等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实现认知思考的不断深入化。
3 制作类,解决问题
制作类实践活动又可以被称为操作类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很多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处于静态,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变化的整体规律,而制作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拓更加广袤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课外的状态变得生动灵活起来,更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率。在制作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学习需求,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双手等,提高问题发现、解决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亲身操作,将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实际运用巧妙结合在一起。
以“海陆热力差异”的实验教学为例,作为一个制作类实践活动,我为学生们特别准备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烧瓶、两支长的温度计、两个浴霸的灯泡、两包质量相等的水和细沙、两个试管架以及隔热板、电源线等不同的实验材料,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两个烧瓶中的水、细沙在浴霸的照射下,其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应该怎么去解释这样的变化?这种制作类、操作性强的实验让学生能够自主验证事实,得出:海陆的热力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两者的比热容不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和沙的升温速度存在差异。在实验制作中,学生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断对原有的实验进行完善发展。
4 展览类,拓展视界
展览类实践活动指的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展示实践成果的良好机会,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提供更多的帮助。通常情况下,高中生地理实践活动的成果一般有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画图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实践成果的差异,教师同样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中的展示墙,让学生自己进行布置,科学展示实践成果,在内容展示上更加直观;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渠道、网络渠道,让学生能够及时将地理调查、操作等实践活动的结果上传到网络上,提高展览的辐射程度。
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发展以及中国江苏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展开教学。在实践阶段,我就让学生以考察分析的方式,分析这几个区域的客观环境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做好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自己制作成PPT或者是微课等素材,进行生动灵活的展示。除了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灵活的展览以外,我还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社会,增强区域在研究上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从而为主题内容的研究分析提供更多的支持。
总而言之,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加深,实践活动的开展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教师必须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开展上的多样性,多开展包括制作类、展览类、考察类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从而提高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准。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在主题、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的优化,多鼓励学生以个人、小组的形式参与进去,打开高中地理课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李宗志.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7).
[2] 唐玉法.高中地理“社会实践力”的培养途径[J].地理教学,2018(17).
(作者单位:湛江市遂溪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操作
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学生调动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调查能力与分析能力,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学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有效协调,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等多个观念。本文就从观测活动、考察活动、制作活动等活动的开展入手,探讨了应该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1 观测类,发现问题
观测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的实践方法之一,这类活动的开展需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指导中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现象等进行观测分析,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同时形成理性的知识体系。在观测类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检测验证,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专门的组长、组员、观测记录员完成观测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在观测对象上,教师也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好慎重选择,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讨放大,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以中图版必修一的“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关注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与地面保护作用等多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此我专门开展了观测实践活动,为学生准备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玻璃箱,在其中的一个的底部放了一层土,另一个的底部没有放土;并将这两个玻璃箱放在太阳下,看晒了相同时间之后哪个玻璃箱的温度会更高。为了深化学生在观测中的深化思考,我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太阳的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地面、土壤会对气温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触发,对问题的思考也有所加深。
2 考察类,整合数据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考察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考察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能够突破书本的限制,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实现地理知识结构的完善。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户外考察的机会,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让学生于课下步入更为广阔的环境之中。教师应该注重主题的优化,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考察动机,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考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现有的数据信息,能够对问题进行针对有效的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通常情况下,考察活动的开展同样是以小组为单位,所选主题不同,小组考察的地点、对象等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以中图版必修一“自然條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在提出“聚落”、“交通线路”等知识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然环境,分析哪些条件会对聚落、交通线路的分布等产生直接影响。在此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地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地是属于平原,还是山区。如果属于平原,那么在聚落与交通线路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是属于山区,那么又存在怎样的特征。同时,我还让学生列举一些特殊的案例,从我国一些特殊的地形、自然条件等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实现认知思考的不断深入化。
3 制作类,解决问题
制作类实践活动又可以被称为操作类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很多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处于静态,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变化的整体规律,而制作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拓更加广袤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课外的状态变得生动灵活起来,更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率。在制作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学习需求,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双手等,提高问题发现、解决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亲身操作,将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实际运用巧妙结合在一起。
以“海陆热力差异”的实验教学为例,作为一个制作类实践活动,我为学生们特别准备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烧瓶、两支长的温度计、两个浴霸的灯泡、两包质量相等的水和细沙、两个试管架以及隔热板、电源线等不同的实验材料,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两个烧瓶中的水、细沙在浴霸的照射下,其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应该怎么去解释这样的变化?这种制作类、操作性强的实验让学生能够自主验证事实,得出:海陆的热力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两者的比热容不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和沙的升温速度存在差异。在实验制作中,学生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断对原有的实验进行完善发展。
4 展览类,拓展视界
展览类实践活动指的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展示实践成果的良好机会,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提供更多的帮助。通常情况下,高中生地理实践活动的成果一般有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画图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实践成果的差异,教师同样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中的展示墙,让学生自己进行布置,科学展示实践成果,在内容展示上更加直观;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渠道、网络渠道,让学生能够及时将地理调查、操作等实践活动的结果上传到网络上,提高展览的辐射程度。
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发展以及中国江苏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展开教学。在实践阶段,我就让学生以考察分析的方式,分析这几个区域的客观环境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做好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自己制作成PPT或者是微课等素材,进行生动灵活的展示。除了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灵活的展览以外,我还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社会,增强区域在研究上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从而为主题内容的研究分析提供更多的支持。
总而言之,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加深,实践活动的开展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教师必须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开展上的多样性,多开展包括制作类、展览类、考察类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从而提高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准。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在主题、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的优化,多鼓励学生以个人、小组的形式参与进去,打开高中地理课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李宗志.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7).
[2] 唐玉法.高中地理“社会实践力”的培养途径[J].地理教学,2018(17).
(作者单位:湛江市遂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