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生问题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问题;教育;方法
就实际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绩差、素质普遍低下,生源多样化,较多在小学、初中就是问题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初步探析其问题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一、中职生问题表现及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的问题复杂多样。根据我校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对其心理分析如下:
(一)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中等职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学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在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如“商品”这样一个概念,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二)自卑感强,行动退缩,学习做事不积极。
中等职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如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父母“操社会”的等。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经常受到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憎恨等,缺乏信任,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这类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三)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习困难生和大多数贫困生及带有残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身体等原因,害怕交往给自己经济带来负担,害怕被嘲笑等,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交往能力缺陷导致与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四)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等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意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极端。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
二、中职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调查,我们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家庭教育的家庭。此外也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心理。
我校的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进人中等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加上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产生如焦虑和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不良行为。
学生的问题也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有些家长自己有不良行为影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当孩子最需要亲情和关怀时,父母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
(三)教师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问题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样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业上和交往上遭受的挫折导致学生过度自卑、自暴自弃行为。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绝大多数都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他们在来职校之前已经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地位,慢慢地形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
2.不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导致行为偏常。
学生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在与同学有摩擦时采取打击报复,叫人打架等;受老师批评时,本能地用其他手段弥补被伤害的自尊心。例如,明目张胆地捣乱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或无缘无故离开课室,这些试图挽回自尊的幼稚做法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三是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当教师批评学生时,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整人”,故意为难他。同样的批评可能结果却相反。
(三)班主任的爱心教育是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及行为、获得自信的保障。
在中职校,班主任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主要责任者。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忧虑,是最有效的方法。
1.更多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其自卑心理首先要以慈母之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生。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内心想法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应对策略。其次是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表现专长和优势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信心。三是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贫困生。用尽一切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爱与真诚。同时,又时刻保护其脆弱、曾经受伤的心,尽可能地维护其自尊。告诉学生老师在意的是他是否努力了,是否有进步。
2.创造机会,帮助学生战胜胆怯和交际困难。
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言辞和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肯定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口说话,锻炼胆量。如课前十分钟的演讲、课堂上让他们多提问、早读轮流带读、轮流做班干部等。经过培养,学生往往在胆量、口头表达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给行为偏常的学生多点宽容和爱护,给予足够的尊重。
问题学生感到自己缺点多,名声不好,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再努力也难挽回影响,因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老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热情,宽容和理解他们,多看进步。
总之,社会多元化发展使得中职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日显复杂多变,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爱心,多一些作为教师的责任,关爱学生,不断去探索有效方法,培养出身心健康、有技术、有能力的学生,使他们合格地走向社会,为实现中国的富强努力工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问题;教育;方法
就实际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绩差、素质普遍低下,生源多样化,较多在小学、初中就是问题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初步探析其问题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一、中职生问题表现及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的问题复杂多样。根据我校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对其心理分析如下:
(一)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中等职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学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在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如“商品”这样一个概念,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二)自卑感强,行动退缩,学习做事不积极。
中等职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如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父母“操社会”的等。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经常受到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憎恨等,缺乏信任,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这类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三)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习困难生和大多数贫困生及带有残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身体等原因,害怕交往给自己经济带来负担,害怕被嘲笑等,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交往能力缺陷导致与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四)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等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意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极端。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
二、中职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调查,我们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家庭教育的家庭。此外也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心理。
我校的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进人中等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加上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产生如焦虑和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不良行为。
学生的问题也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有些家长自己有不良行为影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当孩子最需要亲情和关怀时,父母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
(三)教师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问题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样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业上和交往上遭受的挫折导致学生过度自卑、自暴自弃行为。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绝大多数都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他们在来职校之前已经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地位,慢慢地形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
2.不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导致行为偏常。
学生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在与同学有摩擦时采取打击报复,叫人打架等;受老师批评时,本能地用其他手段弥补被伤害的自尊心。例如,明目张胆地捣乱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或无缘无故离开课室,这些试图挽回自尊的幼稚做法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三是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当教师批评学生时,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整人”,故意为难他。同样的批评可能结果却相反。
(三)班主任的爱心教育是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及行为、获得自信的保障。
在中职校,班主任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主要责任者。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忧虑,是最有效的方法。
1.更多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其自卑心理首先要以慈母之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生。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内心想法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应对策略。其次是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表现专长和优势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信心。三是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贫困生。用尽一切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爱与真诚。同时,又时刻保护其脆弱、曾经受伤的心,尽可能地维护其自尊。告诉学生老师在意的是他是否努力了,是否有进步。
2.创造机会,帮助学生战胜胆怯和交际困难。
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言辞和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肯定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口说话,锻炼胆量。如课前十分钟的演讲、课堂上让他们多提问、早读轮流带读、轮流做班干部等。经过培养,学生往往在胆量、口头表达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给行为偏常的学生多点宽容和爱护,给予足够的尊重。
问题学生感到自己缺点多,名声不好,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再努力也难挽回影响,因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老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热情,宽容和理解他们,多看进步。
总之,社会多元化发展使得中职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日显复杂多变,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爱心,多一些作为教师的责任,关爱学生,不断去探索有效方法,培养出身心健康、有技术、有能力的学生,使他们合格地走向社会,为实现中国的富强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