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肾与命门理论的建构与演变》出版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中医药大学刘鹏撰著的《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肾与命门理论的建构与演变》2013年4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阐发了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特点及其研究的重点方法与意义,指出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身体”的内涵,既是认识不同文化体系核心理念的关键,也是理解不同医学体系自身特色的关键。并选取了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演变历程与传统文化思维特点的肾与命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集中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思潮在中医学身体理论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动态展现了中医学身体观自身的发展与演变。本书医文并述,思路新颖,文献丰富,考证详实,结合方技、数术之学对《黄帝内经》之前早期医学面貌的阐发尤具特色,是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学术史专著。(山尔)

其他文献
《内经》、《难经》对“脾”的形态、大小、颜色、重量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相吻合.中国历代医家大多继承了《内经》、《难经》关于“脾”的认识,形成了中医学的主流观点.而清代医家王清任描述的“脾”实际是胰腺,这种观点未被后世所认可.近代医家张寿颐认为“脾”包括了人体的脾脏和胰腺,此说虽被不少人引述或肯定,但结合解剖实际考察古人的记述,则知此说不能成立.中国古代医学对于“脾”的认识是通过尸体解剖实践取
张效霞《医海探骊——中国医学史研究新视野》一书于2012年4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集。书中内容分为“医史通论”、“内史研究”、“外史研究”、“医林杂谈”。
期刊
1910年,硬性膀胱镜被首次应用于侧脑室脉络丛烧灼术治疗先天性脑积水,开创了神经外科应用内镜的先河,但手术疗效差,死亡率高,使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饱受质疑.其后,由于新式显微镜和光导纤维内镜的问世,内镜在神经外科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之相随的是,神经内镜外科理念的变化,以及临床适应症的不断拓展.目前,神经内镜技术已成为现代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1912年至今,中医百年经历了民国时期与西方医学的碰撞、激荡,也迎来了新中国中医事业与学术的长足进步和新时期的挑战。百年中医发展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开展百年中医史研究,充分发挥史鉴作用,对于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增强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中医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贡献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基
期刊
1888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进驻豫北进行“医药传教”,1903年在卫辉创建博济医院,1923年另址扩建,更名为惠民医院,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病人量,创建“托管制”住院医疗的需要,创建了“惠民医院护士培训学校”,引进了强调内部环境清洁、轻松、明亮、安静和有序的新护理体系和注重实践的护理教学方法,创建了具有豫北特色的现代护理文化,为豫北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西方医学的本土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华医史杂志》,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现称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于1947年在上海正式创刊的中国医史学界唯一的专业学术期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但出版了第1卷第1期、第2期、第3~4期合刊及第2卷第1~2期合刊、第3~4期合刊之后就停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之后,医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受到重视,《医史杂志》季刊于1951年复刊.1953年,《医史杂志》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更
期刊
《宋史·艺文志》载有“定斋居士《五痔方》一卷”,后世书目均认为《五痔方》系“定斋居士”所著.此书已佚,具体不详.魏岘《魏氏家藏方》中引有部分内容.由《魏氏家藏方》所引《五痔方》序文可知,《五痔方》中所收治疗痔疾的医方源于李用和.李用和之子将其方传于马兴嗣,马兴嗣又转授给魏岘之父魏熊梦.魏熊梦与号“定斋居士”的宋南书法家单炜相识,故魏熊梦所写自序由单炜书写.除《魏氏家藏方》收录之外,明代《秘传外科方
出土简帛中有数量可观的医学文献,其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早于传世医学文献,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医学源头文献,其中有不少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将简帛文献中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归纳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跌打损伤、冻伤烧伤、虫兽所伤、药物中毒、鬼神作祟、体质因素7个方面加以考释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病因观。
创办于1932年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为近代福建地区首屈一指的中医学校教育机构.在中医教育得不到政府支持的社会环境下,以吴瑞甫为首的办学者,自筹资金,艰辛办学,坚持汇通中西的办学理念,着力学校的学术建设,创办学术刊物《国医旬刊》、《厦门医药》,设置国医图书馆,经过6年的努力,培养了众多中医人才,并为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
罗天益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弟子,关于其里籍,诸说不一:①“真定人”.《新元史》记载:“弟子罗天益,字谦甫,亦真定人,能传其学.”[1]②“镇人”.元代刘因《内经类编序》云:“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2]③“藁城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藁城县志》记载:“元罗天益,别号谦甫,藁城人.”[3]148④“廉台人”.元代砚坚《东垣老人传》云:“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