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无声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8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初夏清晨的太阳,照的草儿清爽花儿温柔,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草叶上蠢蠢欲动,一只蚂蚱跳过,叶尖上的露珠颤抖着掉进贴在地面上的、那粉蕊蝶香的、处子般柔美娇嫩的打碗碗花上。山雀在枝头跳跃,鸡在草垛里不紧不慢地刨着,黄狗在墙根踱步。山乡深处的果园郁郁葱葱,绿意醉人。
  戚婆婆一个人在厨房里蒸馍,她站在案板前吃力地揉着一大团发好的面。三寸的小脚支撑着她那瘦小的身子,那细如柴棍的胳膊一前一后转换发力,一缕花白的头发从耳后晃到额前摇摆着,额头上深陷的皱纹让她的眉骨显得更加突兀,青紫的嘴唇让皮肤显得更加黝黑,手背上的青筋高高暴起,粗糙的手指短而臃肿,面团在她掌心厚实的老茧下滚动成一个个圆圆的馒头,却感觉不到她手心的温度。大锅里的水已经突突地冒着热气,戚婆婆揭开锅盖,颤巍巍把两蒸笼馒头架在锅沿上,用笼布把锅盖边冒气的缝隙缠紧,弯腰低头坐在灶边的小凳子上,一只手給灶膛里填柴,另一只手拉起了那旧的发黑的木头风箱。风箱里的空气聚集到灶火里的玉米芯柴草上,一股火苗随着浓烟冲出灶口,白蛇吐芯般随着风箱的抽动又收了进去。柴灰在空气里漂浮蔓延,一缕阳光穿透窗户,照在厨房黄里泛黑的泥坯墙上,那股阳光隧道里的柴灰浮尘,清晰的如同夏日草间密布的蠓虫,缓缓地落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戚婆婆的头发里,衣服上……
  小儿子有福和媳妇去地里给苹果树打药了,快到回来吃饭的时候了。戚婆婆搅匀了小锅里的包谷碜稀饭,把切得细入银线的萝卜丝浇醋拌匀。蒸馍出锅了,她手指上厚厚的茧子隔住了馒头烫手的温度。她把蒸笼里雪白光滑的馒头一个个整齐的码在案板上,弥漫的蒸汽里,戚婆婆和她的白馒头像一株老树桩蹲在飘落的白梨花瓣里,似一幅凝重的山乡水墨画。
  二
  有福媳妇身体结实力气大,高个子大脚,做事心急火燎,说话嗓门粗大,像个外前人一样,在地里干活是一把好手。但她不擅长做饭干家务,坐月子时闲得发慌,不顾戚婆婆阻拦,一个月做了三双布鞋,以至于现在手指头一捏针就蜕皮。
  有福和媳妇下地回来,戚婆婆把饭给他们端到房里,自己在厨房里匆匆吃了,再过去收拾他们的饭碗。有福遗传了母亲的不善言谈,也不怎么说话,院子里全是媳妇滔滔不绝节奏平稳的指责声。她说儿子是个讨债鬼,娶个媳妇彩礼太贵,弄得家里债务缠身;数落女儿好吃懒做,整天听歌看电视啥也不干;埋怨丈夫在地里干活浮皮潦草,又慢又邋遢。她一边训斥一边提着水桶给院里的菜地浇水,给梨树拉枝。儿子儿媳在外打工长年不回也听不见,待嫁的女儿在屋里纳鞋垫冲着她翻白眼,很快就不用再听她的碎碎念了。有福蹲在墙角卷着纸烟面无表情仿佛压根就没听见。对于有福媳妇的指手画脚和动辄白眼,戚婆婆总是打哈哈地说:“有福媳妇忙里忙外最操心了。”
  戚婆婆在院子里洗衣服,陈旧的木头搓衣板不停地打滑,她卷起的衣袖随着胳膊摔动时而掉落在手腕处,来不及重新卷起,袖口就湿了一圈。她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停下来休息。院子里静悄悄的,白花花的太阳照得人眼前发晕,就连野猫也趴在围墙上懒得抬一下眼皮。
  三
  入冬,戚婆婆觉得自己身子重的抬不起,她第一次躺在炕上没起身进厨房做饭。有福去县城打短工了,有福媳妇去村头给水果贩子分拣苹果挣工钱回来,看着冰锅冷灶的厨房,嚼着辣子啃着冷馍忍不住又吼起来:“老的小的都偷懒,还让不让人活了!”
  戚婆婆躺在屋里无力搭腔无力叹气,她望着屋顶房梁上那一排排粗细匀称的木脊,想起当年给有福盖新房时,精心挑选每一根木料时的期盼,不就是盼望能过上今天这样够吃够穿的日子吗?现在也没啥盼望了,该是活够了吧。
  记得丈夫暴病去世那年,戚婆婆还不到四十岁,大儿子锁子十六岁,有福八岁,还有一个五岁的小儿子狗蛋。
  那年月,人们利用天雨蓄水来洗衣饮牛,每个村子都有蓄水的凹地涝池。涝池边不长草,是一层干软的淤泥,池边搭着青石板供女人们洗衣用。夏天的涝池无雨时水也很清澈,风起时一道道涟漪随着柳枝的翩翩起舞向池边涌动,青石板旁的青蛙卵像孩子换下来的尿布一样随意铺卷着。狗蛋和村里的孩子们提着瓦罐蹲在池边捞蝌蚪,他看着晃眼的池水,脚下一滑,一头栽进涝池里翻了个滚,挣扎了一下就不见了。孩子们哭喊着去叫人,当戚婆婆慌慌张张踮着小脚来到池边时,狗蛋光着身子的尸体已经被晒在岸上,鼻孔和耳窝里沉淀着黑色的淤泥,像一个酒醉的小泥鳅无助地躺在干地上任人宰割。从此,她眼泪就流干了,心碎烂在了肚子里。接下来的日子更是奇怪,家里养的鸡仔莫名其妙一夜间全僵硬蹬腿了,生产队唯一的一头骡子死在了她家的牲口棚里,就连过路的流浪猫在她家住了两天,也打着滚翻了白眼,家里连老鼠都没有了,但凡是动物,进了她家窑洞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戚婆婆整日整夜不敢合眼,紧紧盯着两个儿子哪都不让去。村里的阴阳先生说是孩他爹的坟头方向不对冲撞了小鬼。她不信神,但是夜深人静孤独害怕时她总是抚摸着两个儿子,心里默默祈求:愿意用自己生生世世哪怕做牛做马,也要换两个儿子的一生平安。
  一贫如洗的家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书都没念过的锁子为了养家糊口,白天下地干活挣工分,晚上偷偷贩卖木头讨生活,只要让娘和弟弟有饭吃,锁子就知足了。锁子娶了翠儿,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他一边务农一边贩卖化肥农药和菜种子,一家人终于离开了地窑庄子,住进了塬上的平地瓦房。翠儿勤快爱笑,婆媳俩安静和谐,分工协作操持家务。戚婆婆哄着孙女丁香和孙子军军,翠儿放羊养猪喂鸡仔,戚婆婆却不敢帮忙……有福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锁子在村里另一处给有福申请了宅基地,张罗着给他盖了新房娶了媳妇,也顺便分了家。村里的地是按人头分的,有福两口子为了多分一份耕地,便要了娘跟他们一起过。
  四
  锁子的闺女丁香嫁给了县里的一个工人,住在县城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就在有福媳妇就着辣子吃冷馍的时候,丁香提着一包蛋糕走了进来,她是来给奶奶换洗衣服,洗头洗脚的。有福媳妇看见丁香进来也不理会,被视为空气的丁香径直走进了最里间那个黑暗的小屋。戚婆婆软绵绵躺在炕上,挣扎着起来问候丁香。丁香看奶奶既不发烧又不头痛,知道是累垮了,她忍不住鼻子发酸,戚婆婆却说自己没事,睡两天就好了。丁香收拾了几件戚婆婆常用的衣物,要接奶奶去自家住一阵子,有福媳妇没吭声,瞪了丁香一眼表示知道了。   戚婆婆坐在丁香家的阳台上晒着太阳,打着瞌睡。丁香削了半个苹果,戚婆婆用掉光了牙齿的牙床啃下来一点,抿着嘴咀嚼着。丁香数落着小婶对奶奶的种种苛责,戚婆婆笑而不接话,她看到奶奶深陷在眼窝里的眸子流露出的只有深邃的无奈和淡得不能再淡的平静。丁香做饭,戚婆婆不肯闲着,帮着摘菜。丁香洗衣服,戚婆婆就自己找活干,她扫完地,把纸篓里的垃圾一股脑全倒进抽水马桶里,还不忘用小簸箕压一压……
  戚婆婆在丁香家休养了一个冬天,人也精神了,皮肤都白了,还许微胖了点。开春,她要回家,丁香不让走,戚婆婆说:“出门太久了,终归是要回去的,开春地里活忙了,我在你这坐不住啊!”
  五
  戚婆婆回到家,可她怎么也揉不动那团揉了一辈子的面,拧不动她洗了一辈子的带水的衣服。有福媳妇都下地回来了,她还没把生馒头搭进锅里。擦锅抹布忘在草棚了,院子里的簸箕找不见了,她明明补过的麦子口袋,怎么还是刷刷的漏?戚婆婆想不明白,自己咋就啥都做不好了?有福媳妇又在院子里吼了,她咋就真的听不清了呢?
  有福媳妇撺掇着,让有福把无力干家务,还常常抢着干活又添乱的戚婆婆送去和锁子过活,可是锁子家的状况让有福迟迟开不了口。翠儿几年前因病去世了,她勤劳持家一辈子,如今俩孩子都在县城里安了家,眼看就要跟着去享福了,却只能留恋而又无奈地撒手人寰。不出半年,锁子就续弦了邻村的一个寡妇,领回来过日子。
  有福终于拗不过媳妇,讪讪地向锁子开了口:“哥,娘最近身体很好,能吃能睡的,我家今年种的苹果多,这马上要给苹果套袋了,娘在家里没人照看,能不能先在你家住一阵子,我忙完了就接回去?”锁子咂吧着细长的铜嘴旱烟锅,停顿了一会,把烟锅在鞋底上磕地邦邦地响:“行,送过来吧!”戚婆婆来到锁子家,一大早就扫院子,锁子媳妇说她把土扬进了晒在箩筐里的玉米面上。她进厨房帮着做饭,锁子媳妇说她把菠菜都煮黄了。家门口有村里人路过时,锁子媳妇就站在院子里大声喊娘吃饭。戚婆婆吃饭时,她又说人瘦别吃太多,小心闹肚子。厨房里案柜底下塞着许多杂物,门背后一堆扫在一起却未倒掉的垃圾,牛棚里乱扔的农具和笼担,锁子想穿却找不见的衣服……戚婆婆看着锁子乱糟糟的家,摩挲着炕上的枕头。枕套上的花还是翠儿绣的,缝纫机上的盖布下还有一件未完工的棉裤,那是翠儿给她缝的。戚婆婆仿佛看见翠儿坐在院里捡豆子,回头冲着她笑,看见翠儿把蒸软的土豆剥了皮让她吃……戚婆婆多想去找阎王爷,用自己把翠儿换回来。
  媳妇向锁子抱怨:“凭啥娘能干活的时候就帮衬着他们,如今啥也干不了就给咱送来?我进门的时候你说没老人没拖累,她又没给我做过饭,有啥功劳让我伺候?!”丁香走进门来,看了看蹲在门槛上一言不发、似听非听只抽旱烟的父亲,扬声回应道:“你也没给我们姐弟做过一针一线,凭啥满村宣扬我们不孝敬你?看你老了能有啥功劳让我们伺候?!”锁子叹口气走出大门躲清闲,锁子媳妇甩手进了屋。戚婆婆笑着迎出来:“丁香啊,厨房里有两个甜桃,我去给你拿来!”丁香叹口气,不知道奶奶是耳背还是装傻。
  丁香问奶奶有啥未了的心愿,戚婆婆说想回趟娘家!又说太远回不去了,自己都不记得家在哪。
  六
  戚婆婆是河南人,爹娘死得早,她和弟弟分别跟着亲戚们混生活。1941年河南灾荒,十七岁的她跟着姑姑辗转逃难来到陕西农村,几年后她姑姑回家乡了,而她嫁到当地落户后就再也没回去过。锁子小时候,她弟弟还专程来看过她两次,早年间也有书信来往,自从替人写信的私塾先生离世后,断了音讯已二十多年了。如今八十四岁的戚婆婆身体还好,就是耳朵背了点,瞌睡多了些。她一生几乎没进过医院,更没补过钙和维生素,既无咳嗽吐痰,又不晕车反胃,孙子军军觉得趁奶奶身体还撑得住,得尽快让她回娘家见亲人。
  军军开着小车,载着戚婆婆、锁子、有福和丁香,顺着父亲的记忆踏上了给戚婆婆找娘家的寻亲之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四个小时就到达了锁子谐音所说的河南省的某个县城。沿着河流边走边问,很快就找到了村子,一下车就在村口碰见一个留着花白长胡须的老者,军军上前打听,那老者听清他们的来意,笑着说出了锁子家的村名和锁子爹的姓名,原来这位老者就是替戚婆婆的弟弟给陕西亲人写信的人。
  村子里没有了低矮的草棚,不见了荒凉的田地,就连那条古老的河道都失去了原来的模样,戚婆婆走在宽阔的水泥路面上,东张西望不敢相信这就是故乡。戚婆婆弟弟家,高大的水泥板平顶房,宽敞干净的院子,一個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迎了出来,这是戚婆婆第一次见到她的兄弟媳妇。
  堂屋里戚婆婆望着弟弟的遗像发呆,心中万般的汹涌澎湃和酸楚艰难,显在脸上的只有淡淡的哀伤神情。戚婆婆被弟弟的儿孙们热情地围着说着话,又觉得热浪滚滚,暖意绵绵。住了三天,归途中她安安稳稳的靠在丁香身上睡着了,她说这下子死了都甘心了。
  七
  戚婆婆从娘家回来后,就常犯糊涂,她迅速地不记事,不认人。除了从不错认丁香,其他人问她自己是谁,她呵呵一笑害羞的说不认识。有时偶尔能叫对名字,一转身就又认不出来了。
  这两年,有福经常把戚婆婆往锁子家送,说他家忙让小住一阵,却从来没有主动往回接过。戚婆婆越来越痴呆,只是饭量尚可。锁子媳妇很恼火,饭量不减,这是要伺候到何年何月。丁香怕父亲为难,入冬县城里一供暖,就把戚婆婆接到县里和军军轮流照顾。
  秋天的风吹黄了树叶,也吹开了门前金黄惹眼的野菊花。树上刚去掉套袋的苹果白里泛青,晒了不到三日就红里透黄,让人垂涎欲滴。苹果叶子干的干掉的掉,树枝上挂满了一盏盏粉朱色的小灯笼,果商的车就停在果园边的大路上,他们挑选了又大又红色泽鲜艳卖相好的苹果,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有福媳妇手指蘸着唾沫数着卖掉苹果的钱,高兴地合不拢嘴:“再辛苦几年,就能给儿子在城里买房了!”说话间,有福媳妇看见锁子又把戚婆婆送回来了,脸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有福在屋檐下放了张小椅子,让娘没事别乱翻着找活干,坐着晒太阳就好。戚婆婆从此有太阳时就坐着晒太阳,没太阳时就进屋躺在炕上。有福媳妇每天把饭做好,分一碗出来,要么放在屋檐下的凳子上,要么放在戚婆婆的炕沿上,戚婆婆每顿饭吃完都把碗舔得干干净净。她常常仰头看着天,凝神思虑。她是在想早夭的狗蛋吗?如果狗蛋还在,自己这会儿该是和狗蛋媳妇住在一起吧?她是在想早死的老伴?这天煞的怎么就扔下她不管独自去享清闲了?!一朵朵白云变换着姿态悠哉悠哉的飘过,犹如戚婆婆怅然的思绪。
  八
  有福的孙子生病去省城住院了,有福和媳妇心急火燎要去看。时间仓促,他们把戚婆婆锁在家里,匆匆把家门钥匙给锁子送过来让他照顾。
  锁子干完手里的活,要去接戚婆婆回来住,媳妇就开始嘟囔:“她们去省城能住一个月吗?不就几天时间么,接来送去的让人笑话!”锁子着急地说:“那总不能把娘一个人扔那不管吧!”
  “谁让你不管了?我是怕他们回来后又不来接咋办?”
  锁子软言低语:“那就让娘住下吧,娘在有福家住了几十年了,我也应该照顾她!”
  “现在痴呆了成了棺材瓤子了让你管,原来能下地能干活的时候咋不替你干呢?她有福媳妇想把我当白痴呢?我今天也回娘家,你自己都没饭吃!”
  锁子媳妇摘下围裙摔在案板上,收拾行李回娘家。锁子蹲在房门口,唉声叹气挠头皮。媳妇出门时回头叮咛:“馍在锅里都热好了,稀饭也熟了,你吃完了给娘送过去!上次有福说套完果袋就来接,结果第二年果子卖了都不来,你送娘回去,村里人还说咱们不孝!他们每次害人都不留痕迹!”锁子低声说:“冬天娘不是在孩子们家里住么!”
  “就你娃好,你娃好你咋不跟你娃过去!你每天把馍热了给娘送去,千万不能接回来住,不然我也不回来了!”
  院子里静悄悄的,锁子蹲到腿都麻了才起身,秋风吹得人眼眶发酸。
  锁子收拾了饭菜,把家里能吃的生的熟的都打包带去了有福家。锁子住在有福家陪了娘四天,有福媳妇回来,脸色难看得像蔫了的茄子。这回的较量锁子媳妇算是扳回了一局。
  九
  又见秋凉,黄叶干蔫飘摇,庭院里的落叶被风卷着顺着水泥台阶翻滚跳跃,沙沙作响,戚婆婆听不见。有福的儿女们回来了,一家人在堂屋里说笑,戚婆婆也听不见。
  院子被秋风扫得格外干净,屋檐下小孩儿般身型的戚婆婆佝偻着身子坐在小椅子上,低头弯腰把眼前小凳子上的饭菜一点点往嘴里送。花白凌乱的头发,黑光泛油的夹衣,一条青灰色磨得发白的绒裤松松垮垮裹在身上。她一如既往的表情麻木,颤抖的手缓慢而艰难地运作着筷子,吃饭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一小碗饭吃得太久太累,都凉透了。终于吃完后,她一如既往地把碗舔干净,这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大概也是她吃每一顿饭最享受的时刻吧……
  2012年秋,戚婆婆卒,享年八十八岁。
其他文献
【原诗】  题《太公钓渭图》  明·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赏析】  刘基诗文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是元末以诗文明志的筹策龃龉、哀时愤世作品,常常是魁垒顿挫,令人偾张兴起,不能自已;二是入明后的平正作品,其感染力远不及入明之前的作品。五言律诗《题〈太公钓渭图〉》,就其内容和风格而言,均应该属于元末的以诗文
期刊
十三个海子  一个海子自杀了  两个海子被发现  三个海子去了法学院  四个海子开始写诗  五个海子读《亚洲铜》  六个海子在德令哈  七个海子坐在麦地  八个海子爱上黑夜  九个海子重新复活  十个海子步入春天  十一个海子流落街头  十二个海子悲痛世界  十三个海子集体自杀  解扣人  我海拔很低  但喜欢穿西服  喜欢不停重复一件事  将扣子解开然后扣上  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希望有一个姑
期刊
我相信,草木像人一样,有灵魂,也有喜怒哀乐。  芒草  芒草是一种遍生江南极为普通的野草,俗名芭茅。与荻、芦苇、白茅极为相似,芦苇以水为邻,而芒草却是深根于丘陵山峦,沟坎坡梁,悬崖石缝,随处可见。春也罢,秋也罢,它奔走于山地,张扬喧哗。尤到秋日,芒花如雪,秋风拂动,满目蒼茫。可声势再盛大,也改变不了卑微的命运。有时,卑微也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  看到芒草,常让我想起舅爷爷,似乎谈不上怀念,但念想
期刊
一百年前伊犁河左岸的这座小城被称作固图扎,由于被高大绵延的天山山脉所阻挡,小城十分闭塞。大街上最吸引人的交通工具是中世纪时代响着铃铛的六根棍马车,马车由三匹马拉着,也有一匹马拉车的。赶车的车夫坐在车辕上,嘴里大声吆喝着牲口,巨大的马车轱辘扬着尘土一路喧哗地跑过。马车上往往坐着戴面纱穿深色罩袍的女人,如果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平常她们基本不被允许外出。有钱的贵族老爷们骑着毛皮闪亮的高头大马,马鞍子上蒙着
期刊
粟辉龙,1987年生,四川南充人。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星星》《散文诗》《美文》《四川文学》等报刊。有作品收录于多种选本,曾获得过一些诗歌、散文的征文奖项。系四川省作协会员,现居成都。  一日晴朗的早晨,在去学校的途中,猛地抬头,便被那鱼鳞般整齐有序地占据了半壁天空的云朵震撼了,那是大自然怎样的一种神力啊!  成都的天空,是云的天下,无论何时,云朵都会恣意地飘荡在空中,时而是白白胖胖的雪球,时而
期刊
过去的  我和母亲为什么不说话,院子里有雪  窗外,飘飞着雪花  过去全家在一起,总觉得院子不大  我和母亲为什么不说话,院子里有雪  那么白,院子那么空旷  路  从眼角到皱纹,是母亲  擦,即进庙  从土地证到病历书,是迁移  走,即拜佛  从犁铧到佝偻的腰椎,是父亲  读,即诵经  从万家梁到汉江边,是命运  扎,即剃度  从我到女儿,是旅程  陪,即修行  给父亲  第三天,我不知道  第
期刊
天空的翅膀  那个拉着胡琴,哼着曲子  在风中歌唱的女孩  把羊群当做孩子  试图用歌声唤醒沉寂  草原之上,走失的月光  沿着一条河四处流浪  那闪烁在河面上的白  多像是提前离别的亲人  或者动物  在夜晚,举着火把还乡  草尖上的故乡  每一朵白云都是返乡的孩子  他们踩着露珠,在阳光来临前  返回故乡  疯长的野草漫过了河流  在草原,鸿雁与天籁  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打马过河,我听到蒙古
期刊
西子静美  烟笼湖水人拢桥,朦朦胧胧  留恋眷眷的影子入湖入心  远处的保俶塔静默  翩翩起舞的西子被万人簇拥  秋柳肆意飞扬,垂髫的姿态  不亚于一个少年  人声鼎沸,有舞曲和江南小调  破水而来,妩媚着熟睡的西子  这时候不需要遐思,只须  驻足或者随石而坐  纳目光于黛青色的远山  托起两腮,意念丹田  尘世间的一切就随心而去  梦里的村庄  柳叶宛如小女孩的浓眉上翘  莺歌燕舞的日子慢品 
期刊
白鹿梅花  总有一些闭口不言的  比如过去 比如未来  心里盛满的话语  被一些薄薄的物质  深情覆盖  总有一些呼之欲出的  比如往事 比如执念  山坡那边  一口气跑下来  二十只白鹿  摇身一变  背脊开出了梅花  是离愁  故乡是一道纹眉  被疼痛  催开的花蕾  反方向的风  吹开日记  净落处  依稀看见  一个孩子一厘米  一厘米地拔高  踮起脚  不知可否够得着  故乡眼角的离愁 
期刊
低语  色彩停止生长  树木减去多余的感情  天空灰的抱不住云朵  怀念的人,有散不去的雾气  先放下手里的冬天  有熱茶、木椅、安静的夜晚  一场轻轻的、低低的流淌就要开始  不跳跃,也不绕弯子  气息相同的人,在缓缓汇集  “我说了,你也就懂了  ——坐,坐。”  荷花词  似乎从没有过  一下子握住这么辽阔的荷香  很多人,用相机  摄走荷花清白的魂魄  我走在清凉的木栈道上  看田田荷叶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