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格局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guang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分析思政格局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首先分析出中国文化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通过教师树立中国文化学习意识、加强英语与中国文化衔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开设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四种途径,将英语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的同时,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此来实现学生的英语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思政格局;英语专业;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薛黎,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英语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落实背景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各个院校开设思政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英语专业学习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分离,导致学生会片面地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而忽视对相关思政知识的学习,导致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难以完成。其实,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为学生导入中国文化,既能为学生传授英语专业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从文化主体、文化创新的角度,强化爱国意识,以此来做好中西文化交流與传播的使者,从而培养学生成为高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
  一、 思政格局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1.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文化,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持续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及仁者爱人等传统文化思想,直到现在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之中导入中国文化,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便学生了解与学习西方文化之际,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中西文化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相关中国文化的简单介绍,如太极拳、书法及对联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
  或者根据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便学生更好地热爱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强,特别重视家庭亲情,尤其是春节、中秋节之际,无论相隔多远都会排除万难,与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或吃月饼、赏月等。因此,教师将中国传统节日与英语专业课堂的融合,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感悟中国文化。
  2. 革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来说,革命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凝练着共产党、人民群众的爱国思想、精神风貌。由于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是来源。因此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有利于学生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真正将红色江山传承下去,促使红色文化渗进学生的血液、心灵,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在英语专业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引入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内容,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革命文化深入人心。
  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文化体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更是其灵魂,所以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入,是应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的阵地,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认识发展中的中国等等。
  二、 思政格局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1. 树立中国文化学习意识。对于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教师要想为学生导入中国文化,就要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学习意识,积极学习相关的中国文化。因为,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程,目标是传授英语知识技能结合思想价值引领,但是大部分的英语教师缺乏思想价值引领这一能力,所以导致思政知识内容的渗透不够理想。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多花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与研究思政与英语专业融入的方式,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此来承担起英语专业教学中发扬中国文化的职责与使命,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爱国情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主动学习中国文化及其相关的英文表达,同时与学生分享中国文化相关的阅读内容,从而为学生大力的宣传中国文化,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之中,能够用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英语素养的全面提升。
  2.加强英语与中国文化衔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为人民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就是说,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以四个目标为核心,才能将英语专业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就必须要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加强英语与中国文化的有效衔接,来完成本土化的英语教学,促使英语专业教学更加接近中国“地气”。比如,英语教师可以在英语专业课堂上,为学生引入“中国英语”“标准中文”等内容,根据相关的英语知识内容,适当地补充一些中国文化、国情、社情的相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例如在口译、笔译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去看、去译《新闻30分》《文化中国》等等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促使学生处理好汉语的语言文化迁移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6]。
  3.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在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导入中国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英语课堂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探寻英语专业课思政的元素,以此来将英语知识与中国文化充分地融合,实现双向文化教学的目标。因此,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故事、历史与文化等,进一步去挖掘与中国文化元素相关的知识内容,以便为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讲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嵌入中国的历史、文学及哲学,乃至风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促使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多的“中国表达”,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学习中国文化,以此来将中国优秀文化继承、发扬。所以,英语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确保思想价值引领,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而达到英语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的育人任务。   4.开设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思政格局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其实也是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国特色校园文化的一种融合。可以说,丰富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教学的质量与实效,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同时深化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感悟与记忆,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促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以及其英语表达。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与思维,加强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合作,来开设英语专业的第二课堂,进一步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中国文化网络课程、学习资料,从而构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资料库,帮助学生随时去了解、汲取更多的中国文化,实现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英语素养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加入了中国故事情节、题材的电影,比如迪士尼制作的《花木兰》,以及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等,虽然制作精美,但是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对中国故事的曲解,只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对中国故事进行重述,这是对世界观众的一个误导,由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格局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的同时,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此来实现学生的英语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英语教师通过将英语专业知识内容与中国文化充分融合,实施思政的育人目标,让英语专业教学承担起发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与使命,达到英语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石若琳,李芃芃.“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45):135-136.
  [2]马惠琼.中国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策略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2):77-79,92.
  [3]席丽红.“走出去”战略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2):132-133.
  [4]鲍明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0):106-108.
  [5]黄珺.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導入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 2020(7):103.
  [6]邵艳.将中国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J].英语广场,2020(13):89-91.
  [7]王竹君,张秋霞.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导入路径研究[J].知识文库,2019(18):13-14.
  [8]马惠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9(4):115-11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大量课外知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堆积素材,更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心理,让他们积极接受知识,高效内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借助六步教学法,打开学生智慧学习大门。让他们可以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同时有效合作,相互帮
【摘要】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课改得以快速推进,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这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逐渐探索过程中,笔者得出了小学英语课堂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林文婕(
[案例]     不久前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上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夜晚的实验》。  刚上课不久,所有听课的老师就都注意到了坐在倒数第二排的那位穿黄色运动衣的小男孩,他一时学蝙蝠伸展两臂翩翩起舞,一时冲台下的听众做个鬼脸。授课老师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活宝”,她微笑着说:“明生,今天学习积极性真高啊。别急着表现哦,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理解课文好吗?”这个叫明生的男生扯着嗓子喊了声
【摘要】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其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即教师在组织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质等。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蔡翠垣,江西都昌任远中学。  学生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参与主体,其发展是教师组织该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英语教学活动参与中,学生要实
【摘要】“互联网 ”不仅代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提升,而且还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带来改革的动力。本文就应用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互联网 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如何基于移动设备进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  【关键词】 移动设备;应用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魏铃(1981-),女,汉族,重庆市涪陵区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
大凡小男孩子,都喜欢养蚕,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乡下的学校,每到春天,春雷一响,谁家的小男孩书包里没有藏着一盒一盒细小的蚕呢!课间或放学后,他们三人一堆,五人一伙,拿出心爱的蚕宝宝,互相攀比或做着蚕的“交易”。  似乎,养蚕是男孩子的专利,如果一个女孩子喜欢养蚕,那就太与众不同了,因为大多数女孩子都怕蚕,很多“可恶”的小男孩,常常拿着蠕动的蚕去吓唬女孩子,女孩子常常被吓哭,所以乡下的女孩子很少养蚕。
校园文化内涵广泛,一般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所学校,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学校本着高标准、高品位的基本方针,按照“深层次、多角度、生动性、先进性”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精神,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了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
【摘要】随着多媒体网络互动平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课程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当被应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网络课程还是存在着明显短板,如果完全照搬传统教学模式,只将网络授课平台当作传播工具,忽视其独特性,那么教学就会缺失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注重使用适应网络环境的师生互动策略。本文笔者将从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情感融入三方面,浅谈高中
丰富深厚的民风民俗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走近民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11册第二单元安排了“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教学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风民俗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色文化,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在如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迈入了全媒体新时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教学机遇。高中英语学习中,词汇是基础,但是由于高中英语词汇的繁多与枯燥,导致学生们不注重词汇学习。本文通过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语境教学模式与全媒体教学模式,对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高中英语;语境化;词汇;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陈晓宁,福建省福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