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的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消除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研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如何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发出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设计诱发性问题等来进行。
二、深入了解差生,正确地对待他们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三、培养差生的成功感
差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信心不足、不爱学习。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看不到“出路”,就逐渐缺少了学好的信心。差生常常感到“差等生的椅子坐上了,再用功也是白费”,以致情绪越来越低,甚至“破罐子破摔”,越学越不爱学。
怎样才能使差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呢?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差生总会有他们一时的成功,教师只要注意抓住他们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表扬鼓励,信心是可以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其实,差生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启发是有重要作用的,哪怕是极小的成功,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激烈震动,获得长期不曾得到的体验。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进行表扬和激励,就会使差生的认识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化开他们心中“多年的冰冻”,成为他们进取的第一步,最终树立起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
四、优化比较,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五、给学生创设机会,提高思维的能力
根据“创设情境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六、对学生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的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
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方法,培养了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要帮助他们研究学习困难的原因,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相互沟通,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在数学教学中,消除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研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如何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发出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设计诱发性问题等来进行。
二、深入了解差生,正确地对待他们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三、培养差生的成功感
差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信心不足、不爱学习。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看不到“出路”,就逐渐缺少了学好的信心。差生常常感到“差等生的椅子坐上了,再用功也是白费”,以致情绪越来越低,甚至“破罐子破摔”,越学越不爱学。
怎样才能使差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呢?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差生总会有他们一时的成功,教师只要注意抓住他们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表扬鼓励,信心是可以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其实,差生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启发是有重要作用的,哪怕是极小的成功,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激烈震动,获得长期不曾得到的体验。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进行表扬和激励,就会使差生的认识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化开他们心中“多年的冰冻”,成为他们进取的第一步,最终树立起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
四、优化比较,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五、给学生创设机会,提高思维的能力
根据“创设情境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六、对学生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的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
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方法,培养了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要帮助他们研究学习困难的原因,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相互沟通,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