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画学思想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倪瓒作为元代重要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突出体现在绘画作品以及画学思想上。倪瓒诗、书、画三绝,其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季四大家”。他的作品画法疏简、格调天真、笔墨极简,形成荒疏淡泊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从倪瓒的绘画创作理论分析倪瓒的画学思想,并总结出“逸”、“绝俗”、“自娱”、“自然”等特征,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倪瓒 画学思想 逸 绝俗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元朝作为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来讲是短暂的,但对于绘画史来讲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对于宋代形成的文人画是一种发展、强化、扩大、成熟,它造成了宫廷艺术无可挽回的萎缩,形成了文人画不可一世的影响,造成画坛的新格局,对于明清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美术史由唐宋开始的转折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整个元代画学,非常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绘画的政教伦理功能发生变化,更多地是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情志为主,艺术在摆脱庸俗的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后,进入一种表达个人情感、陶冶性灵,追求自身纯粹的审美愉悦的境界。
  在元代的绘画中最富特色又最有成就的是元四大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黄画空灵潇洒,吴画沉郁湿润,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荒疏。四家中最具个人特色的当属倪瓒,他的作品面貌单纯,构图简洁,笔墨凝练,画面气氛冷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观念上,“画以写胸中逸气”、“草草以求自然”、“画以自娱”等无不是整个元代画学审美思想的写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倪瓒是元代绘画的一个纲,他的绘画理论以及艺术实践不仅在元代,就是在整个山水画发展史上也是比较奇特的。他早年师法五代画家董源、巨然的南派绘画风格,其后又师法北宋李成、郭熙的北派画法,最终形成了他平淡、冷逸、简洁、概括的艺术风格。而倪瓒的绘画样式,则被后人视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以致于在明代中期,江浙一带富人以有无倪瓒作品而定门户清浊。他的山水画给明清画坛以巨大的影响,平实简约的构图、幽淡天真的意境成为后世许多画家追随的楷模。倪瓒的艺术也成为元代绘画平淡天真、荒寒清寂的典范。倪瓒的艺术成就除了留给后世的几十幅山水画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关于绘画创作的理论总结,他的有关画学思想的论述有这样几段文字: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而。”
  “仆之所谓画竹,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僦居余杭,暇日杖策携酒壶诗册,坐钱塘江滨,望越中诸山,岗峦之起伏,云烟之出没,若有得于中也。其政事文章之余,用以作画,亦以写其胸次之磊落欤!”
  “余虽不敏,愿仿像其高胜,不敢盘旋于能妙之间也,其庶几所谓自然者乎。”
  倪瓒的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上的几段文字中,许多学者也都拿其中的一方面做过文章,但并不全面,因此笔者再做一番探讨。
  一 对“逸”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画历来将“逸品”列于“神品”之上,“逸”是中国古代文人绘画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元代山水画是山水画史的高峰,元画尚逸,而逸格最典型莫过于倪瓒。
  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是倪瓒对于画面简率、平淡天真意境的追求,这种“逸”首先是画家本人率真本性的流露,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逸气”的抒发,这种“逸气”是一种无形的艺术语言,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却又无法真正的获得它,这也使得后世的许多画家仿学倪瓒的绘画总是临不来,学不像。正是由于这种“逸气”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只能心领神会,无法仿效,越是执着的追求,越是获取不到,急功近利的追求倪瓒的画风怎么努力都无法把握倪瓒艺术的精髓,因此有“迂翁好处,全不可学”的感叹。反映在笔墨上的“逸笔”是不追求事物形象的生动性,挣脱了形的束缚,无论是山石树木,都草草画成,看似无意用笔,其实是简率的处理,是真我的再现。“逸笔”更确切来讲应该是“意笔”,在笔墨中蕴含心灵的写照,这应该是文人绘画的最高境界了。也正由于此,倪瓒在后世享誉极高,成为江南门户清浊的重要标志。逸笔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可以作为绘画创作的理论,除了注重画家主观情志的表达,还表现在自然的表达,这种自然摆脱任何人工雕饰,不刻意而作,“逸气”在笔端随意自然的流露,天真恬淡。倪瓒山水艺术独特的艺术面貌,营造出空灵清润、冷寂荒疏的画面意境,凝聚着倪瓒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审美追求。
  和“逸笔”相对应的是“不求形似”的艺术主张,这一理论似乎和倪瓒的绘画作品是有出入的,虽然倪瓒在口头上说“不求形似”,但在实际创作中无论山石树木都有具体的清晰的形象,甚至被人误解理论与实践是分家的。实质上不求形似更多的应该是画家用简练简约的笔墨刻画形象,寥寥几笔勾勒出物象的轮廓与特征,是画家独特的视角与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在内在的意味上经得起审视、推敲与欣赏,这种“逸笔”融入了许多书法艺术的笔意,简却意厚。达到“逸”的境界除了实景还有倪瓒艺术中的虚景,这种虚景巧妙地处理了画面的空间,开阔了一个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也折射出画家无限的精神家园。因此“逸”是倪瓒艺术中的精髓,无论用笔与意境都是“逸”的审美思想的重要体现,成为众多文人士大夫推崇褒奖的重要艺术精旨。
  二 对“绝俗”的阐释
  作为志趣高雅、孤傲自持的文人公子,倪瓒曾憧憬着文人优雅舒适的书斋生活,但现实强大的反差使他无忧无虑、精心读书的人生理想成为了泡影。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倪瓒“白眼视俗物”,想用浪迹漂泊的生活摆脱俗事的缠绕,但最后却并未扭转过现实和命运。如果论及倪瓒生平最大的成就,就是其用极大的代价护卫住了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一块“绝俗”的艺术绿洲,在这片绿洲中有倪瓒清幽绝俗的世界。
  在元代这样一个动荡、苦涩又开放的时代,多种文化并存并共兴,绘画创作和艺术主张中都有反映,譬如郑思肖的“君子画”之说,钱选的“士气说”,赵孟的“古意说”,吴镇的“适兴说”等等,都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而在倪瓒的画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即是倪瓒所构建的乱世之下的和谐,和动荡相对比的是他思想中的“静”,讲究笔墨情韵,去除刻画之习,不肯墨守前人的成规定法,用自己的心灵体验构成了独特的天真、放逸的画风。虽然这和特定时代和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倪瓒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以及性格中的“绝俗”的结果,他的高洁与孤傲也代表了一代文人内心对艺术的苦苦追求与探索。
  三 对“自娱”的强调
  在倪瓒的画学思想中,重要的艺术主张是关于绘画功能方面的阐述,那就是“聊以自娱”,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独立出来,但绘画的功能始终是“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辅助物,绘画所特有的辅政、美化以及娱乐等功能也赢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植。到两宋时代,宫廷画院的设立更是标志着绘画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文人参与绘画创作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在创作与理论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区别于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的主张,在表现技法、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绘画功能方面的阐释,文人绘画的特点是“士气”,文人们自称是外行,最忌讳别人把自己称之为画家,因为画家画画大都是为了利益。文人绘画创作是不受人驱使的,不为利益而作画,在这一点上是区别于宫廷画师与民间画工的重要特征。文人绘画创作是自娱的,并非混饭吃的手段,可以任意随性去画,是文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倪瓒“聊以自娱”主张的提出是备受文人推崇的。文人阶层在心中都积聚着乱世求安、生不逢时的情绪,把绘画作为抒发情志的手段成为很多文人的选择,因此在元代文人参与绘画创作成为一大风尚,在画家创作队伍方面元代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倪瓒“自娱”主张的提出是文人这一阶层的典型代表,说明艺术创作不再受外在力量所支配,成为自由抒发情怀的手段,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解放,对艺术的升华,“自娱”的结果也必然是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创作题材的丰富多彩,个人艺术风格的鲜明突出。倪瓒所标榜的“聊以自娱”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使艺术创作更加自由,艺术质量非但没有滑坡,反而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向前探索着。
  四 对“自然”的表达
  自然是相对做作、修饰而言的,在倪瓒的画学思想中主张自然抒发意兴是他一贯的主张,古人在评价倪瓒的绘画时就认为他的艺术是自然的——无论是“聊以自娱”、“逸笔草草”和“不求形似”等等艺术主张,从精神的主体上来讲都是情感与意向的自然完成。因此可以看出,倪瓒在创作时是极为自然的,作品流露出来的也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无所顾忌的倾泻,自然应该摆脱了一切人工的精心雕琢,不做作,无意而为之,偶然天成一般。清代画家方薰曾评价倪瓒的艺术:“倪迂客画,正可匹陶靖节诗,储登善字。皆洗空凡格,独运天倪,不假造作而成哲,可谓艺林鼎足。”“妙极自然,幽淡天真”,倪瓒在自由挥洒笔墨时,虽然看似没有精心的刻画,却在随意轻松的逸笔之中把自然的情感蕴于笔端,使画面形成一种空灵自由的格调。
  自然的形成除了自由抒发真实的情感之外,再有就是通过简约的造型、草草的笔墨来完成的。简约的造型包含有画面的空白,在没有造型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画面意蕴,胜似形象堆砌的处理方式,这是中国画中传统的“计白当黑”艺术处理手段,在倪瓒的艺术中可见是发挥到了极致,自然的率性随意也随之妙自天成。
  一直以来,我们总能看到美术发展史中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绘画的大军,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作为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倪瓒,无疑是美术史中数得上的大师了,他的山水画不仅在元代就连在整个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是面貌奇特的,用自己反复运用的画面构成形式与笔墨情调折服了无数后代画家,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艺术有着他人所不具备的艺术精神在里面,虽然画的是山水,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学识、修养以及独特的艺术感受的体现。无论是后代的褒奖还是推举,倪瓒的绘画以及画学思想都站在了历史的高峰上,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倪瓒的艺术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文人画发展成熟的一面旗帜。倪瓒作为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不仅影响了整整明清两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达到以有无倪画定门户清浊的程度,而且在当代的画坛中,面对多元的文化格局与多样的审美价值观,倪瓒的画学思想无疑仍然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面重要旗帜,对当代的画坛以及绘画艺术创作都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在倪瓒的山水画中,有一种恒定的画面秩序,让观者感受到特殊的心境与韵味,这种韵味更确切来讲应该是一种“空疏美”。倪瓒艺术的精髓对于当代中国画家们浮躁的创作心态和商品化的中国画,应该是值得借鉴的。当我们看到倪瓒作品中清幽干净的艺术净土时,又可以重新认识到艺术的真谛,这对于绘画艺术质量的提高、艺术品位的提升以及作品内涵的追求都应该是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 潘云告:《元代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5] 盛东涛:《中国名画家全集——倪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 杜哲森:《中国绘画断代史——元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7]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马越颖,女,1979—,河北易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与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王海龙,男,1978—,河北易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与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红麻采用插梢留种,是加速种子繁殖,进行提纯复壮,提高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用插梢留种的种子播种,能提早10—15天成熟,可提前在8月底9月初收麻加工脱胶,提高熟麻质量。插梢
本文对二十世纪梨园进行了调查和试验,阐述了光条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并着重提出梨园间伐以改善光照条件。一、果枝叶的光量与果实品质试材为常年一、二级果率在70%以上的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农村的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建设黄岛区美丽乡村面临农民观念与生态文明、农村生产生活习惯与生态文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农村社会自治与生态文明"五个不同步"等制约因素.为此,黄
会议
我社是在平县产枣最多的一个公社。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对我社枣树生产给了很大的支持和关怀。省内外各兄弟单位不断来我社传经送宝;去年八月朝鲜果树考察团的外宾来我社考察大
调整体操每节动作宜缓慢平稳,划分成五个深呼吸程序:第一个深呼吸摆出准备姿势,第2~4个深呼吸完成动作,第五个深呼吸回到准备状态。  1.站立,脚尖略分开,脚后跟并拢。如果体力较好,双脚也可以齐肩宽。踮脚,注意身体平稳,双手从两侧举起,手掌互对,臀部紧绷,稍抬起下巴。回到准备状态再做。  2.站立,脚掌并拢,挺起肩膀。双手伸向背后,大拇指紧握(左手在上面),四指下伸,重心在脚底板上,膝盖弯曲,腹部肌
近年来,高龄产妇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专家提醒,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妊娠期将会面临比适龄产妇更多的不利因素。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
读过一篇文章《天边飘来的彩云》,记叙的是我国第一个卫星降落伞系统的诞生经过,作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他把那张只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
会议
翻开《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8至9页这样写着: 于宁(1962.6~)四川遂宁人。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摄影大专。现为中国林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4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