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OTE
1、移动研究公司(RIM)股价比2008年最高峰时下挫94%;惠普股价比2000年最高峰时跌去3/4;诺基亚比2007年顶峰时跌去92%。科技股风险很大。
2、根据手机之父丁·库伯的理论,手机行业存在这样一个商业法则:市场的领头羊总是最成功的。第二名也可以相当成功,第三名则不得不苦苦挣扎,排名再靠后的市场参与者应该退出该行业。
3、创新产品本身的跳跃,导致其投入产出可能没什么太明显的线性关系。微软花了100亿美元去占15%的搜索市场份额,然而目前,Google仍旧以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导地位。
4、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本身就拥有壁垒的龙头科技公司,以及关注它们业绩本身,可能比关注科技噱头与故事更重要。
科技创新总是代表了未来经济的方向。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科技股似乎是件前瞻又拉风的事,关键是你还能从中享受到巨大回报。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最好的赚钱方式,就是与上市公司一起分享价值成长。
试想一个价值投资原教旨主义者买到了苹果公司股票,他最高兴的恐怕不是5年来赚取5倍收益,而是他证明了投资一家伟大公司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现在全球都在经济转型,因为该死的生产过剩,科技股仿佛是转型的一剂良药。科技本身所能创造的市场需求看上去无穷无尽。
举个极端的例子,腾讯QQ空间做了一件哈利·波特式的斗篷,对于它的几亿用户来说,这个新的市场投放可能可以创造几百万收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生产一件斗篷,首先需要比腾讯制作虚拟斗篷大得多的成本,其次大概除了那些喜爱Cosplay的人,估计没什么人有购买斗篷的习惯。
从这个角度看,手机游戏、网络游戏以及各种移动应用更是如此,它们完全用科技方式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无限大的需求与盈利。
既然科技股在如今低迷市场环境下如此有投资潜力,但有一件事我们同样无法忽视—投资科技股是个难度很大的事。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不怎么乐观的数据—不少科技公司的失业率如今已经创下6年新高:RIM计划裁员5000人,惠普2012年将裁员2.6万人。惠普与诺基亚最新一期季报显示,它们加起来失去了90亿美元的营业额。
这些科技公司的股价也不如意:RIM比2008年最高峰时下挫94%;惠普的股价比2000年最高峰时跌去四分之三;诺基亚比2007年顶峰时跌去92%。就连微软也是如此,很多华尔街人士把微软叫做“僵尸股”,因为13年来微软不但没涨,反倒跌去了48%。一些新兴的科技股也是如此,Facebook在2012年5月IPO时,股价直接跌去了一半。
就连我们最爱的最牛科技股苹果公司也曾经遭遇过最艰难的时期,苹果在1997年也曾花了90天才从濒临破产中恢复过来,也曾因合作公司北电网络、朗讯科技,还有现在已经被甲骨文收购的美国升阳电脑等公司的衰败与倒闭中,几度陷入一蹶不振。
科技股风险很大却充满吸引力。我们如何才能避开科技股的风险,找到合适的标的呢?
规则1:精而不杂
如果你熟悉价值投资的话,你会发现,精而不杂其实是一条“铁律”,换句话说,就是这家高科技公司必须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核心业务上。
以微软为例,公司如今拓展到非常多的领域,从互联网搜索到手机到XBOX不一而足。然而据科技新闻网站TheVerge统计,微软在这些领域上的收益无法与核心业务Windows系统与Office软件相提并论。
在价值投资者看来,这样铺开战线的做法,很容易让整个公司的边际利润下跌,削弱品牌影响力。
对于科技股而言,“杂”的最大风险就是你进入了一个你并不熟悉、竞争对手又巨多的市场。
微软近期在与黑莓制造商RIM的移动用户进行的“老三”争夺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市场上,市场领先者Android和iOS早就稳居老大老二座次,据TheVerge报道,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或许仅能容下三个活跃的、可盈利的平台,所以,微软Windows Phone平台和RIM的黑莓10平台未来必将会为争夺老三的位置而展开殊死大战。
手机之父马丁·库伯(Martin Cooper)说过,手机行业存在这样一个商业法则: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市场的领头羊总是最成功的。第二名也可以相当成功,第三名则不得不苦苦挣扎,排名再靠后的市场参与者应该退出该行业。
事实上,争夺“老三”宝座的这两家公司都未必能够胜出。一方面,就市场饱和度而言,很可能有了第一第二就够了。另一方面,这两个竞争者自身都有问题:比如RIM的黑莓10操作系统被推迟到了2013年上市。而微软到目前为止尚未推出任何一部卖得好的Windows Phone。
很多专家在猜测在微软Windows Phone 8和黑莓10这两个下一代移动平台中,哪一个能够在长远阶段巩固自己活跃的竞争者地位,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两家公司的股价。
从目前来看,RIM的黑莓产品在企业与专业用户的独特定位上做得还不错。它们声称要继续沿用这个策略。RIM也宣称自己的黑莓10将为用户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界面和应用。在有经验的华尔街分析人士看来,RIM策略对股价更为有利。
然而,毕竟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在市场调研机构IDC和Gartner近期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中,找不到任何表明Android和iOS之外的第三个移动生态系统能够获得行业支持的证据。
规则2:有钱要花得聪明
对那些处在高速成长的科技公司而言,富足的资金能让它们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形成对自身而言不错的生态竞争环境。
然而,一旦资金超过了它们实际需要的限度,就容易毁了这家公司。这个问题对一些新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尤其突出。
对于一些从来没有拥有过那么大量资金的科技公司来说,如果它们只是想着如何投入,如何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让这笔钱产生更大利润,这笔钱往往反倒成了一笔巨大的挥霍。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惠普前CEO Mark Hurd曾花了243亿美元并购公司,进入了很多惠普之前没有进入过的领域,结果拖垮了公司的整体业绩。它们还曾收购了后来倒闭的北方网络,为此浪费了340亿美元。这些对现在的惠普公司而言,都是惨痛的教训与经验。
除了并购扩张乱花钱外,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必须得保持自己在专利权与技术的竞争上的优势,这样就会迫使这些高科技公司投入大量的投研成本,然而,这个投研成本与效益产出很可能不成正比。
比如诺基亚在过去10年曾花400亿美元用于投研,这个花费几乎是苹果用于投研的四倍,却没看到诺基亚什么惊人的产品,这么大的支出反而让这个在移动手机领域领衔全球14年的诺基亚,在2011年败给了三星这个后起之秀。
同样,微软花了100亿美元去占15%的搜索市场份额,然而目前,Google仍旧以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导地位。
这一方面是因为创新类东西的投入产出本身可能没什么太明显的线性关系。另一方面,技术型公司的新技术即便出现,这个优势也很可能很快被另外公司的新技术所代替。甚至竞争对手只需要对你的新技术修改一部分,投入的研究成本可能只有你的十分之一,收益却是你的10倍。然而,不投入的话更意味着不可控制。
英特尔每年的研发费用要占到公司毛利的30%,如果不保持这种高投入,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被竞争公司超过。高科技公司除了软件公司以外,还有制药公司,比如默克公司,每年要花毛利的29%用在研发上,另外要花费毛利的49%用于新药的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这样的新产品要吞噬公司每年毛利的78%。只是,它们也发现,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出品的药物会在若干年后失去专利效用,仿制公司会一拥而上,届时默克在商场上就会失去优势。
规则3:开创者是否与时俱进
很多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很快就在一个领域成为先锋人物。这些创业者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自负情绪,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无所不能。然而,这些经验也让创业者犯下一个错误,就是太看重以前的成功经验,不能因时而变。
RIM的两个联合创始人就觉得自己对对黑莓的“精简”哲学有着理解深刻,却忽视了新一代智能手机在新平台诸多应用上的开拓。
曾让黑莓为之骄傲的“精简”哲学,到后来也直接威胁到了黑莓的生存。因为在黑莓放弃运用一些网上激浪体验的过程中,很多RIM的忠实用户,比如财务分析师、律师、医生还有企业家等,都纷纷抛弃了黑莓平台,转向有“愤怒的小鸟”游戏的开放式平台中。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报告,2012年二季度全球手机厂商销量排名,三星和诺基亚分列前两名,苹果公司为第三,相比2012年第一季度,前十大厂商不少都出现销量下滑,其中,RIM的销量环比下降最多,降幅达19.6%。
因为微软曾经靠个人电脑起家,它们数年来都坚持围绕PC在设计与应用上的创意与革新。然而,它们太过坚持传统PC,却忽视了那些喜欢用手指输入信息,而不是键盘的潜在客户。
虽然它们觉悟后也发布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与触摸式手机,但这个市场的先机已经被苹果占据了。微软一心想做全方位的“老大”却未必能如意,最直接的数字就是收入—如今,苹果公司单凭iPhone这一项业务的收入就超过了整个微软公司。
这个道理有时候也像经济学家熊彼得诠释的破坏式创新显示的那样—新的市场挑战者干脆打破了原有规则,于是在原有生态系统里投入大量研发生产精力的大公司常常陷入被动追赶的境地。
规则4:扩张后反而行动迟缓
科技公司一旦获得成功就会快速扩张。北方网络的员工人数曾在3年时间里增加了4倍。然而后果是,员工们很快就只顾着自身职业发展,却忽略了产品与市场本身。北方网络很快成了一家“官僚”公司,员工成天应付开会与各种行政事务,很快就倒闭了。
诺基亚也是如此,诺基亚1990年代的设计总监曾对《华尔街日报》说,“你会看到公司的注意力放在应对繁复的流程而不是做更好的设计。”
然而,对于一家高科技公司来说,繁复的审批与壮大后的保守,足以扼杀科技公司更重创意的性格。
诺基亚在关于市场机会的战略制定上,会花上5至6个月,然而,机会到时候很可能就没了。诺基亚的工程师在10年前就设计了一款很像iPhone的原机模型,还有一款无线触屏电脑很像现在的iPad。然而,因为害怕风险,诺基亚放弃了这些本可以为它们带来巨大收入的创意。相似的是,微软也推出过EBooks与微型手机系统,但推出时间太晚了,就好像它们在iPod流行5年后才推出Zune音乐播放器,在Google在搜索市场发展5年后,才推出Bing搜索。相对于苹果iTunes71%的市场份额,只有4%份额的Zune,最后只能选择在2011年10月退出市场。
也有处理得好的公司,比如Google,现有员工3万多人,关键看公司能否掌握好规模与管理的平衡。
投资者怎么做?
对投资者而言,实际的操作是,因为科技公司的发展过于瞬息万变,所以你必须也经常更新你对这家公司的判断。
如果用护城河定理来看,每三四年就必须重挖一次的护城河,其实不能算是让人放心的护城河。在一个先发优势不断被颠覆、没有持续赢家的行业,只有勇于自我否定、因时而变的公司才能生存。
有2个方法非常实用——
1、找垄断型科技公司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手机市场,对于大部分科技公司而言也是同样,一个市场能容纳生存的公司数量确实非常有限。
投资拥有高壁垒的科技公司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你不用担心它太快被市场洗牌下去,壁垒确实提供了好的安全垫;第二,你不用太担心你选择的公司没有实质业绩支撑,高壁垒公司往往经历过考验,早就淘汰了那些只是纯粹虚幻故事和题材的炒作。
既然如此,你要认清现在某个领域哪个科技公司是老大并不难。
这个方法可能会让你损失潜力股的巨大回报,但好处是相对稳健与可靠。你平时只要留意有没有能让一个科技龙头发生行业扭转的新闻就可以了,理论上,你仍可以稳定享受科技股高速发展的回报。 你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技术垄断通常都不具可持续性,技术呈现出明显的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可替代性很强。某一个技术暂时领先了,下一个升级技术极有可能就被另外的竞争者所替代,领先者很快变成了落后者。强大如英特尔,其发展也是数度起落,资本市场上更出现过80%以上的跌幅。像微软这样凭借技术垄断和转换壁垒牢牢掌握住市场的公司,也许只此一家,但即便是微软,比尔·盖茨也还是常常担心突然有一天被新的竞争者所击败。
无论如何,选一个科技股老大的风险总比你选一个太多不确定的新科技公司要低很多。
2、看到实质的业绩支撑
以Facebook为例,这家公司之所以一上市就掉了那么多价格,是因为投资者发现,要让现在的股价变得合理,Facebook未来5年每年的收入增幅必须达到40%以上。这就意味着Facebook在未来6到7年必须得获得40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还得保持相同的利润率水平。2011年,Facebook的收入为37亿美元,利润率为27%。
如果你真对一家新公司感兴趣,那么你的注意力不应放在它们的市值有没有超过通用,而是这些公司是否能够安全度过上市之后的早期不稳定阶段。如果这家公司开创的一个新市场发展速度太快、太过于混乱,那么进入其中的企业将会很快崩溃。
很多本来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初创公司,其估值往往被过分夸大,比如Groupon和Zynga。Facebook为了维持被过分夸大的IPO估值(为其收益额的100倍),就必须保持不太实际的增长率。
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好的模范:比如Google。这家公司一直在推迟上市计划,最后在公司成立6年后才正式上市。2004年,Google上市后,股价一直平稳上升,投资者的回报率达到了500%。当年Google的收入为400亿美元,净收益为100亿美元,市值为2000亿美元,这些数据让估值看起来非常合理。
科技股公司主要是看成长性,主营业务增长率非常重要,如果你想更进一步,那就可以了解一下收入增长率的支持因素,比如收入构成、未来业务前景。
你可以这么看企业的成长潜力:1.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充分的市场潜力,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否大幅成长。主营业务的不断成长是企业成长最根本也是最稳定的标准,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公司所处行业的前景、公司近5年内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状况来判断;2.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是不是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3.和公司的规模相比,这家公司的研究发展,对收入有多大效果?2和3实际上代表的是公司管理层的进取心。虽然公司业绩可能因行业发展或者其他因素大幅增长,但一家没进取心的公司,其大好机会早晚会被丧失掉,公司不会具有长期成长潜力。
以“愤怒的小鸟”的开发商Rovio为例,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小鸟系列游戏收费0.99美元,扣除苹果收取的30%,这意味着每下载1亿次,Rovio就可以赚取高达7000万美元的收入。Rovio的另一个赚钱方式是广告。截至2011年,Rovio每个月的广告展示量达到100亿万次,超过谷歌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广告发布商。另外,公司还在推进玩具衍生品与影视作品收入。
如果一家公司真的注重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身,往往也会更专注,不会为了获得短期收益而偏离公司竞争力的正轨。
1、移动研究公司(RIM)股价比2008年最高峰时下挫94%;惠普股价比2000年最高峰时跌去3/4;诺基亚比2007年顶峰时跌去92%。科技股风险很大。
2、根据手机之父丁·库伯的理论,手机行业存在这样一个商业法则:市场的领头羊总是最成功的。第二名也可以相当成功,第三名则不得不苦苦挣扎,排名再靠后的市场参与者应该退出该行业。
3、创新产品本身的跳跃,导致其投入产出可能没什么太明显的线性关系。微软花了100亿美元去占15%的搜索市场份额,然而目前,Google仍旧以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导地位。
4、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本身就拥有壁垒的龙头科技公司,以及关注它们业绩本身,可能比关注科技噱头与故事更重要。
科技创新总是代表了未来经济的方向。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科技股似乎是件前瞻又拉风的事,关键是你还能从中享受到巨大回报。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最好的赚钱方式,就是与上市公司一起分享价值成长。
试想一个价值投资原教旨主义者买到了苹果公司股票,他最高兴的恐怕不是5年来赚取5倍收益,而是他证明了投资一家伟大公司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现在全球都在经济转型,因为该死的生产过剩,科技股仿佛是转型的一剂良药。科技本身所能创造的市场需求看上去无穷无尽。
举个极端的例子,腾讯QQ空间做了一件哈利·波特式的斗篷,对于它的几亿用户来说,这个新的市场投放可能可以创造几百万收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生产一件斗篷,首先需要比腾讯制作虚拟斗篷大得多的成本,其次大概除了那些喜爱Cosplay的人,估计没什么人有购买斗篷的习惯。
从这个角度看,手机游戏、网络游戏以及各种移动应用更是如此,它们完全用科技方式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无限大的需求与盈利。
既然科技股在如今低迷市场环境下如此有投资潜力,但有一件事我们同样无法忽视—投资科技股是个难度很大的事。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不怎么乐观的数据—不少科技公司的失业率如今已经创下6年新高:RIM计划裁员5000人,惠普2012年将裁员2.6万人。惠普与诺基亚最新一期季报显示,它们加起来失去了90亿美元的营业额。
这些科技公司的股价也不如意:RIM比2008年最高峰时下挫94%;惠普的股价比2000年最高峰时跌去四分之三;诺基亚比2007年顶峰时跌去92%。就连微软也是如此,很多华尔街人士把微软叫做“僵尸股”,因为13年来微软不但没涨,反倒跌去了48%。一些新兴的科技股也是如此,Facebook在2012年5月IPO时,股价直接跌去了一半。
就连我们最爱的最牛科技股苹果公司也曾经遭遇过最艰难的时期,苹果在1997年也曾花了90天才从濒临破产中恢复过来,也曾因合作公司北电网络、朗讯科技,还有现在已经被甲骨文收购的美国升阳电脑等公司的衰败与倒闭中,几度陷入一蹶不振。
科技股风险很大却充满吸引力。我们如何才能避开科技股的风险,找到合适的标的呢?
规则1:精而不杂
如果你熟悉价值投资的话,你会发现,精而不杂其实是一条“铁律”,换句话说,就是这家高科技公司必须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核心业务上。
以微软为例,公司如今拓展到非常多的领域,从互联网搜索到手机到XBOX不一而足。然而据科技新闻网站TheVerge统计,微软在这些领域上的收益无法与核心业务Windows系统与Office软件相提并论。
在价值投资者看来,这样铺开战线的做法,很容易让整个公司的边际利润下跌,削弱品牌影响力。
对于科技股而言,“杂”的最大风险就是你进入了一个你并不熟悉、竞争对手又巨多的市场。
微软近期在与黑莓制造商RIM的移动用户进行的“老三”争夺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市场上,市场领先者Android和iOS早就稳居老大老二座次,据TheVerge报道,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或许仅能容下三个活跃的、可盈利的平台,所以,微软Windows Phone平台和RIM的黑莓10平台未来必将会为争夺老三的位置而展开殊死大战。
手机之父马丁·库伯(Martin Cooper)说过,手机行业存在这样一个商业法则: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市场的领头羊总是最成功的。第二名也可以相当成功,第三名则不得不苦苦挣扎,排名再靠后的市场参与者应该退出该行业。
事实上,争夺“老三”宝座的这两家公司都未必能够胜出。一方面,就市场饱和度而言,很可能有了第一第二就够了。另一方面,这两个竞争者自身都有问题:比如RIM的黑莓10操作系统被推迟到了2013年上市。而微软到目前为止尚未推出任何一部卖得好的Windows Phone。
很多专家在猜测在微软Windows Phone 8和黑莓10这两个下一代移动平台中,哪一个能够在长远阶段巩固自己活跃的竞争者地位,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两家公司的股价。
从目前来看,RIM的黑莓产品在企业与专业用户的独特定位上做得还不错。它们声称要继续沿用这个策略。RIM也宣称自己的黑莓10将为用户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界面和应用。在有经验的华尔街分析人士看来,RIM策略对股价更为有利。
然而,毕竟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在市场调研机构IDC和Gartner近期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中,找不到任何表明Android和iOS之外的第三个移动生态系统能够获得行业支持的证据。
规则2:有钱要花得聪明
对那些处在高速成长的科技公司而言,富足的资金能让它们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形成对自身而言不错的生态竞争环境。
然而,一旦资金超过了它们实际需要的限度,就容易毁了这家公司。这个问题对一些新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尤其突出。
对于一些从来没有拥有过那么大量资金的科技公司来说,如果它们只是想着如何投入,如何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让这笔钱产生更大利润,这笔钱往往反倒成了一笔巨大的挥霍。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惠普前CEO Mark Hurd曾花了243亿美元并购公司,进入了很多惠普之前没有进入过的领域,结果拖垮了公司的整体业绩。它们还曾收购了后来倒闭的北方网络,为此浪费了340亿美元。这些对现在的惠普公司而言,都是惨痛的教训与经验。
除了并购扩张乱花钱外,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必须得保持自己在专利权与技术的竞争上的优势,这样就会迫使这些高科技公司投入大量的投研成本,然而,这个投研成本与效益产出很可能不成正比。
比如诺基亚在过去10年曾花400亿美元用于投研,这个花费几乎是苹果用于投研的四倍,却没看到诺基亚什么惊人的产品,这么大的支出反而让这个在移动手机领域领衔全球14年的诺基亚,在2011年败给了三星这个后起之秀。
同样,微软花了100亿美元去占15%的搜索市场份额,然而目前,Google仍旧以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导地位。
这一方面是因为创新类东西的投入产出本身可能没什么太明显的线性关系。另一方面,技术型公司的新技术即便出现,这个优势也很可能很快被另外公司的新技术所代替。甚至竞争对手只需要对你的新技术修改一部分,投入的研究成本可能只有你的十分之一,收益却是你的10倍。然而,不投入的话更意味着不可控制。
英特尔每年的研发费用要占到公司毛利的30%,如果不保持这种高投入,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被竞争公司超过。高科技公司除了软件公司以外,还有制药公司,比如默克公司,每年要花毛利的29%用在研发上,另外要花费毛利的49%用于新药的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这样的新产品要吞噬公司每年毛利的78%。只是,它们也发现,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出品的药物会在若干年后失去专利效用,仿制公司会一拥而上,届时默克在商场上就会失去优势。
规则3:开创者是否与时俱进
很多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很快就在一个领域成为先锋人物。这些创业者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自负情绪,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无所不能。然而,这些经验也让创业者犯下一个错误,就是太看重以前的成功经验,不能因时而变。
RIM的两个联合创始人就觉得自己对对黑莓的“精简”哲学有着理解深刻,却忽视了新一代智能手机在新平台诸多应用上的开拓。
曾让黑莓为之骄傲的“精简”哲学,到后来也直接威胁到了黑莓的生存。因为在黑莓放弃运用一些网上激浪体验的过程中,很多RIM的忠实用户,比如财务分析师、律师、医生还有企业家等,都纷纷抛弃了黑莓平台,转向有“愤怒的小鸟”游戏的开放式平台中。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报告,2012年二季度全球手机厂商销量排名,三星和诺基亚分列前两名,苹果公司为第三,相比2012年第一季度,前十大厂商不少都出现销量下滑,其中,RIM的销量环比下降最多,降幅达19.6%。
因为微软曾经靠个人电脑起家,它们数年来都坚持围绕PC在设计与应用上的创意与革新。然而,它们太过坚持传统PC,却忽视了那些喜欢用手指输入信息,而不是键盘的潜在客户。
虽然它们觉悟后也发布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与触摸式手机,但这个市场的先机已经被苹果占据了。微软一心想做全方位的“老大”却未必能如意,最直接的数字就是收入—如今,苹果公司单凭iPhone这一项业务的收入就超过了整个微软公司。
这个道理有时候也像经济学家熊彼得诠释的破坏式创新显示的那样—新的市场挑战者干脆打破了原有规则,于是在原有生态系统里投入大量研发生产精力的大公司常常陷入被动追赶的境地。
规则4:扩张后反而行动迟缓
科技公司一旦获得成功就会快速扩张。北方网络的员工人数曾在3年时间里增加了4倍。然而后果是,员工们很快就只顾着自身职业发展,却忽略了产品与市场本身。北方网络很快成了一家“官僚”公司,员工成天应付开会与各种行政事务,很快就倒闭了。
诺基亚也是如此,诺基亚1990年代的设计总监曾对《华尔街日报》说,“你会看到公司的注意力放在应对繁复的流程而不是做更好的设计。”
然而,对于一家高科技公司来说,繁复的审批与壮大后的保守,足以扼杀科技公司更重创意的性格。
诺基亚在关于市场机会的战略制定上,会花上5至6个月,然而,机会到时候很可能就没了。诺基亚的工程师在10年前就设计了一款很像iPhone的原机模型,还有一款无线触屏电脑很像现在的iPad。然而,因为害怕风险,诺基亚放弃了这些本可以为它们带来巨大收入的创意。相似的是,微软也推出过EBooks与微型手机系统,但推出时间太晚了,就好像它们在iPod流行5年后才推出Zune音乐播放器,在Google在搜索市场发展5年后,才推出Bing搜索。相对于苹果iTunes71%的市场份额,只有4%份额的Zune,最后只能选择在2011年10月退出市场。
也有处理得好的公司,比如Google,现有员工3万多人,关键看公司能否掌握好规模与管理的平衡。
投资者怎么做?
对投资者而言,实际的操作是,因为科技公司的发展过于瞬息万变,所以你必须也经常更新你对这家公司的判断。
如果用护城河定理来看,每三四年就必须重挖一次的护城河,其实不能算是让人放心的护城河。在一个先发优势不断被颠覆、没有持续赢家的行业,只有勇于自我否定、因时而变的公司才能生存。
有2个方法非常实用——
1、找垄断型科技公司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手机市场,对于大部分科技公司而言也是同样,一个市场能容纳生存的公司数量确实非常有限。
投资拥有高壁垒的科技公司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你不用担心它太快被市场洗牌下去,壁垒确实提供了好的安全垫;第二,你不用太担心你选择的公司没有实质业绩支撑,高壁垒公司往往经历过考验,早就淘汰了那些只是纯粹虚幻故事和题材的炒作。
既然如此,你要认清现在某个领域哪个科技公司是老大并不难。
这个方法可能会让你损失潜力股的巨大回报,但好处是相对稳健与可靠。你平时只要留意有没有能让一个科技龙头发生行业扭转的新闻就可以了,理论上,你仍可以稳定享受科技股高速发展的回报。 你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技术垄断通常都不具可持续性,技术呈现出明显的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可替代性很强。某一个技术暂时领先了,下一个升级技术极有可能就被另外的竞争者所替代,领先者很快变成了落后者。强大如英特尔,其发展也是数度起落,资本市场上更出现过80%以上的跌幅。像微软这样凭借技术垄断和转换壁垒牢牢掌握住市场的公司,也许只此一家,但即便是微软,比尔·盖茨也还是常常担心突然有一天被新的竞争者所击败。
无论如何,选一个科技股老大的风险总比你选一个太多不确定的新科技公司要低很多。
2、看到实质的业绩支撑
以Facebook为例,这家公司之所以一上市就掉了那么多价格,是因为投资者发现,要让现在的股价变得合理,Facebook未来5年每年的收入增幅必须达到40%以上。这就意味着Facebook在未来6到7年必须得获得40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还得保持相同的利润率水平。2011年,Facebook的收入为37亿美元,利润率为27%。
如果你真对一家新公司感兴趣,那么你的注意力不应放在它们的市值有没有超过通用,而是这些公司是否能够安全度过上市之后的早期不稳定阶段。如果这家公司开创的一个新市场发展速度太快、太过于混乱,那么进入其中的企业将会很快崩溃。
很多本来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初创公司,其估值往往被过分夸大,比如Groupon和Zynga。Facebook为了维持被过分夸大的IPO估值(为其收益额的100倍),就必须保持不太实际的增长率。
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好的模范:比如Google。这家公司一直在推迟上市计划,最后在公司成立6年后才正式上市。2004年,Google上市后,股价一直平稳上升,投资者的回报率达到了500%。当年Google的收入为400亿美元,净收益为100亿美元,市值为2000亿美元,这些数据让估值看起来非常合理。
科技股公司主要是看成长性,主营业务增长率非常重要,如果你想更进一步,那就可以了解一下收入增长率的支持因素,比如收入构成、未来业务前景。
你可以这么看企业的成长潜力:1.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充分的市场潜力,至少几年内营业额能否大幅成长。主营业务的不断成长是企业成长最根本也是最稳定的标准,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公司所处行业的前景、公司近5年内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状况来判断;2.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是不是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3.和公司的规模相比,这家公司的研究发展,对收入有多大效果?2和3实际上代表的是公司管理层的进取心。虽然公司业绩可能因行业发展或者其他因素大幅增长,但一家没进取心的公司,其大好机会早晚会被丧失掉,公司不会具有长期成长潜力。
以“愤怒的小鸟”的开发商Rovio为例,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小鸟系列游戏收费0.99美元,扣除苹果收取的30%,这意味着每下载1亿次,Rovio就可以赚取高达7000万美元的收入。Rovio的另一个赚钱方式是广告。截至2011年,Rovio每个月的广告展示量达到100亿万次,超过谷歌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广告发布商。另外,公司还在推进玩具衍生品与影视作品收入。
如果一家公司真的注重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身,往往也会更专注,不会为了获得短期收益而偏离公司竞争力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