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法表达”仍是阻碍学生习作的症结之最。本文就此提出了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三个结合点:在情感共鸣处寻求契合点下笔;在角色体验中寻求交融点下笔;在弦外有音时寻求自由点下笔。搭建读写互促的新平台,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将阅读中储备的语言要素、表达方式有效激活,将语言符号变成有活力的习作密码,让阅读积累与习作实现有效共生,为解决读写两张皮、被动阅读与习作等语文教学的难题提供较为鲜活和有效的实践。
【关键词】 课堂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 结合点 读写互促
目前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普遍感到作文吃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课文在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方面应起的作用。其实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以为,教师应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化作文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火候水到渠成,自然“下笔如有神”。为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一、在情感共鸣处寻求契合点下笔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方能“辞发”。新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流露自己的思绪,诉说自己的情思,展露自己的智慧,展开与文本与万物的心灵对话。
1.寻求文本与心灵的契合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枯燥与单调,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和音”,就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让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们先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那份别样的爱,再让学生评价母亲的教子方式,而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则动情道:“同学们,我们也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但我们却很少对母亲表达我们对她们的那份爱,甚至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我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我们一定大有所悟,请你也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母爱闪光的瞬间,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爱。”同学们被感动了,他们或伏案疾笔或凝神沉思。此时,他们感受的练笔已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心灵的自然“生成”。
2.寻求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
雷雅利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足够的纵深,当一份感情渗透了全身心,表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单从记忆与表达中练习语言技巧,他永远是个肤浅的读者,永远只能徘徊在语文的大门之外,甚至无法享有一个有趣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体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中父亲鼓励儿子下山的精彩片断进行感情朗读,并反复体味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当你在碰到困难时,你的所思所想所为,以及你读了此文之后的感悟。文本的感染,唤起学生生活的体验,他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情绪高涨,体会深切,个个定会奋笔疾书……
二、在角色体验中寻求交融点下笔
布卢姆说:“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入情入境的角色体验,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巨大而合理的思维容量。他们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体验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他们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愿、经验积累、个性体验的习作设计,拓宽空间,少了羁绊和约束,学生的主体体验更能充分彰显。
1.寻找角色和情感的交融点
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可以使学生入情入理地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在情境体验中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融入角色与文本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心灵的感触。《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融入角色,以“这是一群 的斑羚”为题,想象斑羚在面临绝境时的对话。这时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角色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联想和心灵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
2.寻求角色和体验的交融点
情感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亲身经历,去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如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恋,对父亲的举动的独到感受,正因为如此,他才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佳作来。同时布置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手、脚,或为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后,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然后写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效果很好。
三、在弦外有音时寻求自由点下笔
萨特说:“作文就是自由的梦。”从中可见习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智慧的生活,古人亦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作文的灵感,就要像把鸟儿放归山林,鱼儿放归海洋一样,放飞学生的自由思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诱发学生自主阅读,尽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有空间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学生自己的灵感,才会让学生直接地、整体地投入到“弦外有音、余意未尽”的过程中。
1.寻求留白和想象的自由点
好文章往往有意留出“空白”给人一种“字里乾坤天地宽”的感觉,它或含蓄、或简练或由于表达的需要,结尾处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教学中,我们应该教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未叙述完的故事,顺着情节的发展线索,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进行叙述或描写。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孔乙己》这一课,结尾写道:孔乙己好像确乎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课文并没有做明确的回答,这时可以请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猜测假如孔乙己还活着的生活状况。
2.寻求理解和感悟的自由点
流畅的文笔、真挚的感情,源于对文本阅读的深刻感悟。课堂中,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安排随文练笔,能促使学生对文章蕴意的反思和语言的内化,从而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安塞腰鼓》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把安塞腰鼓写得气势磅礴。由于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少亲眼目睹过这样壮观的场面,难免感受不深。针对此种情况,借助多媒体的图像烘托,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地感悟文本。学生边欣赏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此时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壮观场景,再与文本进行对比,看文本是如何把安塞腰鼓写得气势磅礴的。学生在如此强烈的刺激下,对文本的写作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此刻再引导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让他们的感官自由地徜徉在优美的乐曲和美妙的舞姿中,使他们的感悟渐渐地丰满了,充盈了,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的话提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课堂小练笔正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循,有文可鉴,有情可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发现、模仿和创造的机会。
总之,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拓展习作范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同时,为他们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长此以往,定会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每一篇习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芬.让练笔与阅读“共舞”
[2]毛燕敏.浅谈课堂小练笔
[3]董灵智.架起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
[4]龚海英.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关系
(责编 覃亮生)
【关键词】 课堂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 结合点 读写互促
目前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普遍感到作文吃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课文在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方面应起的作用。其实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以为,教师应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化作文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火候水到渠成,自然“下笔如有神”。为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一、在情感共鸣处寻求契合点下笔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方能“辞发”。新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流露自己的思绪,诉说自己的情思,展露自己的智慧,展开与文本与万物的心灵对话。
1.寻求文本与心灵的契合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枯燥与单调,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和音”,就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让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们先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那份别样的爱,再让学生评价母亲的教子方式,而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则动情道:“同学们,我们也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但我们却很少对母亲表达我们对她们的那份爱,甚至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我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我们一定大有所悟,请你也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母爱闪光的瞬间,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爱。”同学们被感动了,他们或伏案疾笔或凝神沉思。此时,他们感受的练笔已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心灵的自然“生成”。
2.寻求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
雷雅利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足够的纵深,当一份感情渗透了全身心,表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单从记忆与表达中练习语言技巧,他永远是个肤浅的读者,永远只能徘徊在语文的大门之外,甚至无法享有一个有趣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体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中父亲鼓励儿子下山的精彩片断进行感情朗读,并反复体味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当你在碰到困难时,你的所思所想所为,以及你读了此文之后的感悟。文本的感染,唤起学生生活的体验,他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情绪高涨,体会深切,个个定会奋笔疾书……
二、在角色体验中寻求交融点下笔
布卢姆说:“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入情入境的角色体验,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巨大而合理的思维容量。他们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体验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他们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愿、经验积累、个性体验的习作设计,拓宽空间,少了羁绊和约束,学生的主体体验更能充分彰显。
1.寻找角色和情感的交融点
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可以使学生入情入理地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在情境体验中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融入角色与文本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心灵的感触。《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融入角色,以“这是一群 的斑羚”为题,想象斑羚在面临绝境时的对话。这时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角色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联想和心灵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
2.寻求角色和体验的交融点
情感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亲身经历,去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如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恋,对父亲的举动的独到感受,正因为如此,他才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佳作来。同时布置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手、脚,或为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后,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然后写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效果很好。
三、在弦外有音时寻求自由点下笔
萨特说:“作文就是自由的梦。”从中可见习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智慧的生活,古人亦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作文的灵感,就要像把鸟儿放归山林,鱼儿放归海洋一样,放飞学生的自由思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诱发学生自主阅读,尽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有空间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学生自己的灵感,才会让学生直接地、整体地投入到“弦外有音、余意未尽”的过程中。
1.寻求留白和想象的自由点
好文章往往有意留出“空白”给人一种“字里乾坤天地宽”的感觉,它或含蓄、或简练或由于表达的需要,结尾处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教学中,我们应该教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未叙述完的故事,顺着情节的发展线索,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进行叙述或描写。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孔乙己》这一课,结尾写道:孔乙己好像确乎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课文并没有做明确的回答,这时可以请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猜测假如孔乙己还活着的生活状况。
2.寻求理解和感悟的自由点
流畅的文笔、真挚的感情,源于对文本阅读的深刻感悟。课堂中,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安排随文练笔,能促使学生对文章蕴意的反思和语言的内化,从而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安塞腰鼓》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把安塞腰鼓写得气势磅礴。由于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少亲眼目睹过这样壮观的场面,难免感受不深。针对此种情况,借助多媒体的图像烘托,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地感悟文本。学生边欣赏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此时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壮观场景,再与文本进行对比,看文本是如何把安塞腰鼓写得气势磅礴的。学生在如此强烈的刺激下,对文本的写作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此刻再引导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让他们的感官自由地徜徉在优美的乐曲和美妙的舞姿中,使他们的感悟渐渐地丰满了,充盈了,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的话提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课堂小练笔正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循,有文可鉴,有情可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发现、模仿和创造的机会。
总之,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拓展习作范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同时,为他们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长此以往,定会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每一篇习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芬.让练笔与阅读“共舞”
[2]毛燕敏.浅谈课堂小练笔
[3]董灵智.架起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
[4]龚海英.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关系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