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什么是阅读能力,它包含哪几个方面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
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它知识一样,阅读能力的养成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近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读过一篇文章,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1.2 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1.3 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四、创造性理解能力。看过的书经过大脑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善于触发联想。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
2.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了阅读的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有了获取知识的的自由和能力。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知识在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1 兴趣引导,热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原动力,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第一、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为教师的魅力所折服,无形中就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开展多种与阅读相关的文艺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的天性得到释放。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由易而难,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第三、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一些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学生。
2.2 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功夫。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业余的文学活动,让小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比如《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又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古、现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的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该看不该看的书都看,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好。(2)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阅读中也会得到发展,再不会因为阅读小短文而皱眉头,咬笔头了。同时,由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在写作文时也会言之有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3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的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2.4 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让学生以作文形式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收稿日期:2012-03-21
1.什么是阅读能力,它包含哪几个方面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
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它知识一样,阅读能力的养成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近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读过一篇文章,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1.2 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1.3 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四、创造性理解能力。看过的书经过大脑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善于触发联想。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
2.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了阅读的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有了获取知识的的自由和能力。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知识在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1 兴趣引导,热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原动力,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第一、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为教师的魅力所折服,无形中就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开展多种与阅读相关的文艺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的天性得到释放。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由易而难,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第三、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一些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学生。
2.2 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功夫。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业余的文学活动,让小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比如《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又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古、现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的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该看不该看的书都看,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好。(2)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阅读中也会得到发展,再不会因为阅读小短文而皱眉头,咬笔头了。同时,由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在写作文时也会言之有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3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的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2.4 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让学生以作文形式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收稿日期: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