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不快乐变成最大的善意献给世界

来源 :中学生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_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移民家庭,共兄妹7人,儿童时代过得很不开心,有些神经质,这促使他取得学习上更大的成绩。
  
  马斯洛的家庭并不贫穷,但是他的早期生活却似一场噩梦。噩梦的源头是母亲。他最早的记忆也是关于母亲的。他们之间从来就没有愉快地相处过,直到成年,马斯洛都对她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恨意,当她去世时,他甚至拒绝出席她的葬礼。
  在马斯洛四五岁时,母亲便经常为一些小小的过失冲着他喊:“上帝将毁灭你!”稍大一点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马斯洛对家庭事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她总是用贬低或轻蔑的口吻反驳他。她在反驳时最喜欢说的话恰恰是作为一个孩子的马斯洛感到最不能容忍的:“亚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马斯洛一直非常喜欢音乐,一天下午,他在旧货店中找到一些旧唱片。他非常兴奋地发现,其中几张正是他一直渴望听到的。回家后,他将这些唱片放在卧室的地板上。正当他满足地查看这些新的收藏品时,母亲走了进来,警告他:立即把这些唱片收起来!正专注于自己新发现的宝藏,马斯洛心不在焉地忽略了她的警告。后来,他离开房间几分钟,回来时,见母亲正使劲踩踏这些唱片,直到把它们全部踩碎,然后,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离开了房间。
  而母亲的生性残忍却远不止于此。一天,马斯洛独自在街上散步,发现两只被遗弃的小猫,决定收留它们。他把它们带回了家,悄悄地放在地下室。那天晚上,母亲回家后,听到了小猫的叫声。她来到地下室,发现儿子正在用一个碟子给小猫喂奶。这使她勃然大怒,她把小猫一只一只地拎起来,当着吓呆了的儿子的面,把小猫的头向地下室的墙猛撞,直到把它们撞死。
  这种事情在马斯洛的少年时代经常发生,尽管长大后他研究了多年的精神分析学,并多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但他从来没有缓和对母亲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在母亲之外,孩提时代的马斯洛和父亲的关系也是疏离的。马斯洛对自己的外貌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童年和青春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对自己瘦弱的身躯和过大的鼻子一直有一种痛苦的羞愧感。他恨自己没有一副漂亮的长相能吸引女孩子们的注意;他幻想自己拥有强壮的体魄,变成美男子。他说:“我异样地感到,我是一个非常丑陋的年轻人。我天生有一种深刻的感觉,即不知怎么回事我有些不对劲。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任何优越感,只有一种强烈的、令人痛楚的自卑感。”
  他的这种心理状态因为父亲的嘲笑而更加严重。父亲是一个感情粗糙的人,在一次大型的家庭聚会上,他用一种反问的口气说:“难道亚伯不是你们见过的最丑的孩子吗?”父亲的话深深地伤害了马斯洛心中的自我形象,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他乘地铁时,为了躲避他人的目光,总是尽量找空车厢,就好像他被毁了容似的。
  家庭之外,由于犹太人的身份,马斯洛的校园生活也处处充满坎坷。一天,班上的同学进行拼字比赛,马斯洛的成绩超过了所有的同学,赢得了比赛的胜利。然而,他的老师,一个名叫多伊尔的“可怕的坏女人”,却叫他站起来,继续让他进行一连串的拼写,一直到他在“平行”这个字上出了错误。然后,老师带着一种胜利的表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轻蔑地对马斯洛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小滑头,冒牌货!”
  有时,马斯洛在无意中也会听到其他老师轻蔑地叫他“那个精明的犹太佬”。但是马斯洛还是热爱所学到的知识,在整个少年时代,他总是手不释卷。“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神经病。”
  尽管,马斯洛的童年及少年时代是黯淡无光的,但是他所创立的理论却珍视人道主义、善良、爱、友谊和所有其他美好的事物。他说,他确知这些不是来自母爱的直接结果,却可以从憎恶和反感他母亲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
  


  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邪恶和神经症是环境造成的。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编辑/付洋
其他文献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课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  “心理学。”  “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  “是。”  “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第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的前途和命运。”  周教授是认真的吗?头一回听到老师这样上课,大家很惊讶,也很兴奋。  周教授说:“准备好了吗?一定要是第一反应,你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记录什么,一犹豫
期刊
14岁,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敏感,知道点儿又不完全知道,想接近又不敢接近……    没人愿意和异性拉手    课前的热身活动:我让全班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我喊口令“分家,分家,几个人一家”,几个同学就以最快的速度手拉手组成一家。活动中我发现个问题:全班围成的圈有两个缺口,男女生泾渭分明;分家时也总是男生一圈,女生一圈。我灵机一动,加了一个活动条件:分家后每组里必须有男有女。  结果,男生找男生,女
期刊
四叶草说自己的生活就像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茧,她孤独的躲在里面,看着别人开心,自己守着郁闷。她不甘心一直这样下去,她要逃出这个茧。  从小到大,班主任都说我“文静”,同学都叫我“淑女”,可我不喜欢这样的评价,真的不喜欢。虽然他们说的没错,在教室里,我的确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学校里,我总会感到拘谨,不自然,也许看上去很糟。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啊,家人都觉得我很活泼,可一到学校,我怎么也表现不出来亢奋,我不知
期刊
三毛,好像是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尾随你跫跫的足音,这一路走来,平淡中蕴着无数的惊心动魄,看夕阳悄悄落幕,余辉中,是你茫然无助的侧脸。  你从不像鲁迅一样“呐喊”“彷徨”,用如戟的笔嘲讽一切猥琐与恶浊,你只是轻轻铺开一张泛黄的旧日历,上面圈圈点点的,是岁月给予的苍凉。你也不像张爱玲和张晓风那样,写“虞姬”,写“梅妃”,写得凄凄惨惨戚戚,你只是看着镜子里的那个人,把自己的生与死写在晚霞上,一瞬既逝后,你
期刊
窗外的那棵大榕树上的蝉一直在不停地鸣叫。也许在以往,我会觉得很烦躁,但是今天却不然。因为书上说,蝉是聋的,所以它们要不停地鸣叫,以证明自己的存在。环顾四周,大家都在奋笔疾书。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但我知道大家都在冲,包括她。  一直以来,我都把她当作一个单纯的女孩,她会在端午节时,悄悄地塞给我两个大粽子:她会在我生日时,第一个送给我礼物;她还会在别人欺负我时,与我同仇敌忾……而今天
期刊
成长是件冗长的事,在成长的季节我发现了自己的年轻、智慧、能力……    叛逆    某一个午后,忽然在镜子中,我发现了自己嚣张的脸,还有那15岁,带些刻薄的叛逆……  不知谁给了勇气,我越发的大胆。上课,我会与同学一起起哄;回家,我与父母大动干戈;平时,我用刻薄的态度面对一切……静下来时,也会反思自己,克制自己的叛逆,但是,那叛逆似乎成了一棵狂长的树,无论如何,也剪不断自己总往外冒的树枝。  现在
期刊
真正中学生自己的心灵家园  更多精彩话题正在讨论中  欢迎访问本刊友情合作网站  “心海扬帆”:http://www.xhyf.net    话题发起人  ★纯净·霁雯  在班里有很多人嫉妒我,于是散发谣言,让同学们冷落我。甚至有人说我“独行侠”。的确,我学习在班里一直是第一名,在年级前五名,可也不至于那样啊!我现在处理不好我的人际关系,每天很不快乐。我该怎么办啊?    七嘴八舌    ★与你共
期刊
本期达人:刘婷  别号:大象(因停止跳舞后,苗条身段发福走样而得名)  毕业学校:吉林省实验中学  考入大学:法国自由电影学院  达人语录:这条路,选择时不是看它是否好走,只是因为我对它的深深热爱。    高考前,有人在刘婷的毕业留言薄上说了这样一段话:理想是鸡蛋,现实是石头,石头坚不可摧,但鸡蛋才有灵魂。你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敢拿鸡蛋碰石头的人。  是的,她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和嘲笑,放弃了名牌大学的
期刊
事件:  是朋友就一起去死    5月31日下午,“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安徽省太和县张营小学五年级的5名女生,一同走出校门,朝着张营村西头一条3米多深的水沟走去。  “我不想活啦。”13岁的王娟说,“我实在受不了他们的骚扰。”  王娟的话,得到同伴的积极回应。另一个孩子王韵当即表态:“是朋友就一起去死。”  在偏僻乡间,这5个孩子关系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同生共死”,似乎成为她们友谊深厚最有力
期刊
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一个陌生人还没有开口,我们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好感或者厌恶感呢?   你还不知道吧,其实任何生物都会放射电磁波,这个磁场形成了人体的光环。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有一个敏感的天线,它能够准确地察觉到另一个磁场的实质内容,由此做出决定——喜欢他,还是排斥他。  那么,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能反映在他的外在形象上吗?心理学家对一组陌生人进行了有趣试验。  在伦敦一家偏僻的小咖啡厅里,心理学家安置
期刊